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焦点,难点,新闻点,什么才是网上热点? 家事,国事,天下事,什么才是"中国网事"? 8月初,新华社新闻大厦411,我们为"中国网事"开栏上火,为选题犯难.案头上、脑门上,每天飘过的是一条条曾经叱咤风云的旧闻. 1994年4月1日,"焦点访谈"开播:<国债发行第一天>. 1995年1月6日,"冰点"付印:<北京最后的粪桶>. 2000年4月13日,"新华视点"开栏:<惨痛的教训、深刻的警示--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受贿及腐化堕落剖析>.  相似文献   

2.
《中国青年报》的新闻评论专栏“冰点”时评自创办以来,越来越受到众多读者喜爱。2000年《中国青年报》读者和专家两个评价系统中,7个新闻版里,“冰点”时评所在《青年话题》版的阅读率都得分第一。在2001年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新闻专栏评选中,“冰点”时评荣获中国新闻名专栏奖。时至今日,“冰点”时评仍旧是《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3.
我对《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编辑记者喋喋不休最多的一句话是:寻找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意象.这种意识现在快要变成他们的一种本能了,每遇大事便会瞬间打开. 9月15日,西安等地发生爱国游行,一部分激进分子沿途打砸日系车的行为让这场爱国游行偏离了既定轨道.当晚,"冰点"周刊人物版编辑从玉华在冰点微信群里转发了一张照片:照片中的小伙儿举着纸板提醒日系车调头行驶.尽管这张照片在新浪微博上被"转疯了",但没人知道"他"是谁,更没有媒体联系上"他".编辑在微信群里让正在西安出差的"冰点"周刊记者秦珍子"试着联系一下".谢天谢地,在茫茫网海中,记者竟然搜出这个叫李昭的年轻人,并说服他接受我们的独家采访.这简直太牛了!这不就是"冰点"一直孜孜以求的那个"经典意象"?  相似文献   

4.
陈卓琼 《青年记者》2017,(12):59-60
1995年1月6日,《中国青年报》创办“冰点”栏目,其人物报道从这时开始在特稿版以一整版的形式出现,成为《中国青年报》“站在社会进步潮头”的代表,第一篇人物特稿《北京最后的粪桶》就出现在这个时期.2004年6月,“冰点”改为《冰点》周刊,扩大到四个版面,分别是《冰点·特稿》《冰点·文化》《冰点·探索(科学)》《冰点·人物》.如今《中国青年报》的人物通讯主要由两大块组成,一个是每周三报纸第10版的《冰点·人物》专版,在该版的头版位置写一个现实世界中的人物,文章字数大多为2000~3500字.  相似文献   

5.
<正>个人简介徐百柯,四川成都人。毕业于北京大学,获比较文学硕士学位。目前任中国青年报社编委、《冰点周刊》主编。2011年被评为中国青年报年度最佳编辑,2013年被评为报社首席编辑,编辑作品曾获得南方周末年度特稿致敬。曾主笔《冰点周刊》"钩沉"专栏,著有《民国那些人》及增订本《民国风度》。  相似文献   

6.
白驹过隙,汶川的创痛,已经一年. "每个细节都让我们牵肠挂肚"--正像今年5月6日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署名"本刊编辑部"的文章中所说的那样:"眼看着,一年就过去了.对于灾区之外的许多人来说,曾经发生的那场灾难就像一个遥远的背景,它就在那里,不曾被忘记,但也并不真切."  相似文献   

7.
体现媒体思考力--《中国青年报》新闻时评创新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拥有53年历史的<中国青年报>,从早期的评论员文章、副刊言论,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思想杂文,再到1984年创办的新闻批评性栏目"求实篇",一直在探索新闻与言论的结合.从"求实篇"到"冰点时评",从"法眼"到各新闻版面的专栏时评,人们可以看到媒体思考能力不断以及媒体自身创造力与公信力不断打造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一个受欢迎的栏目结集成书现在是经常出现的事情,只是一本书和一篇篇文章分开阅读还是会有不同的感觉.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钩沉栏目最近结集为《民国那些人》在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冰点周刊主编杜涌涛先生在序言里说"读一篇和一口气读完的感受还是很不一样的",并认为"这就是所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  相似文献   

9.
中国青年报“冰点”栏目从1995年1月创刊,以社会上不被关注的冷点切入,作深度调查报道。2004年6月开始,“冰点”栏目扩展为四个版面的周刊,分别为“冰点特稿”、“冰点周刊”、“冰点探索”和“冰点人物”,批评报道较多出现在“特稿”和“周刊”栏目中。
  广义上的“冰点”栏目内容文本包括了整个“冰点”周刊的所有文本,狭义的文本只包括编辑记者实际采写的新闻作品。综合来看,狭义的内容文本是主流,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笔者将研究目标缩小到狭义的内容文本,抓住主要矛盾进行探索。“冰点”栏目无论在宏观还是微观上的处理,都对内容文本精益求精,增强了批评报道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打造"思想的圆桌会议"--《南方都市报》时评版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评,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沉寂后,终于在2002年大举复兴。如果说《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和《青年话题》吹响了时评复兴的号角的话,那么《南方都市报》则以其大手笔打造的时评版身体力行地为时评的复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南方都市报》时评的分析,力图为时评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意义。《南方都市报》时评版的创办早在1998年11月初《冰点时评》问世,时评在《中国青年报》崭露头角时,就有人预言:中国媒体的竞争已经进入“观点时代”。且不论“观点时代”是否真的到来,但2002年时评的风生水起却是不争的事实。创办于1999年夏的…  相似文献   

11.
“‘冰点’刚开办时,谁也不知道哪些人可以做这儿的记者,许多人都来试,拼杀出来.留下来的就是‘冰点’记者。”“她们都是有过文学训练的.都有一定的文学基础.能写出大东西。而且她们阅历丰富,有10年以上的新闻工作经验;能吃苦,为了完成任务,在大山里一走几十里上百里的经历她们都有,防空洞,破窑洞都住过;稿件的表现力比较强,写的稿子都比较有味道.那么长的东西,读者能读下去.能产生共鸣.还能眼睛热一热.心里软一软。”她们也都到了要提升自己的“坎儿”上,否则许多思辨性.探究性强的题材没法把握,社会在发展,冰点也在不断改变,记者的知识储备跟不上,不能不断提升自己,有些领域的东西就无法写。——《冰点》专栏主编李大同谈冰点记者  相似文献   

12.
蒋思悦 《今传媒》2015,(2):156-158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的"冰点人物"专版,以人文关怀的视角反映了社会转型期国人遇到的机遇和挑战、生活中经历的收获和坎坷。其选题、切入视角、讲述方式都体现出在社会转型的剧烈变革中,对于人的精神和品性之美的珍视,对于自由、民主、法治等现代文明社会价值观的倡导。《冰点人物》站在较高的精神纬度上,以现代文明的视角深入观察和剖析普通人在社会大背景下的心理状态,情感变化和价值取向,从"人"的角度看社会、看历史。  相似文献   

13.
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崛起,一度让报业颇为恐慌,从"拐点论"到"冰点论",甚至不无"日薄西山"之叹.关注新媒体,就是关注未来,遂成业界共识.稍有上进心的报业,都会毫不犹豫在自己的战略规划中,划出新媒体的一片天空.  相似文献   

14.
林丹丹 《新闻世界》2011,(12):39-40
本文以《中国青年报·冰点》专栏2001-2010年的报道丈本为对象,分析《冰点》专栏的报道理念及舆论引导策略,挖掘《冰点》专栏一直受到读者欢迎的原因,为其他媒体改进舆论引导方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国青年报》于一九九五年初每周二、五在八版推出专题栏目“冰点”。一年后,“冰点”栏目荣获中宣部颁发的十佳优秀栏目奖。 为写好这篇文章,我采访了《冰点》主编李大同,并阅读了《冰点》创刊后每一篇文章,我为其中包蕴深厚的思想和精神深深打动,也为记者们精彩的文笔喝彩。  相似文献   

16.
“5·12”慈善捐赠信息公开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截至2009年4月30日,来自海内外各式各样的抗震救灾捐赠款物总数高达767.12亿元"[1],被公认创下中国捐赠史的新纪录.许多人用"井喷"这个词,来形容2008年那场大地震激发出的公众捐赠热潮.2009年8月12日,一篇名为<谁来执掌760亿元地震捐赠>的文章刊载于<中国青年报>颇具影响力的栏目"冰点".难以数计的博主全文转载,天涯、猫扑、新华网、人民网等重要网站论坛也相继出现该篇报道.  相似文献   

17.
公民表达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底,中国青年报酝酿改版,几个年轻人提出办-个言论版的设想.其时,一些报纸开始出现言论专栏和以言论为主的评论性周刊,"我们需要更多的言论空间"--直在报社当评论员,同时编辑"冰点时评"的马少华,敏感地意识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18.
成放 《新闻实践》2012,(2):75-76
谁说新闻作品必定是易碎品?其实也有经得起岁月检验的篇章和专栏。远的不说范长江的《中国西北角》、赵超构的《延安一月》,近年来许多报刊培育出一批引人注目的名牌专栏,纷纷结集出书,中国青年报的《冰点》就是突出的一个。《冰点》自1995年创刊以来,历经16年不衰。现已发展成为每周一期、四个版的《冰点周刊》。《冰点》曾被评为“中央主要新闻媒介名专栏”。  相似文献   

19.
时评成为各报刊的重要版面,不过近十年时间.追溯时评发展轨迹,最早进入公众视野的,应是<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它成为中国报刊的名牌栏目,以针砭时弊、激浊扬清为特点,受到普遍欢迎.之后,该报的"青年话题",<南方周末>的"视点",<南方都市报>的"众议"、"来论"便如雨后春笋,在各种媒体铺陈开来.  相似文献   

20.
始创于1995年1月的中国青年报《冰点》专栏,迄今已刊出近300期了。5年来,《冰点》以其独到的视点、鲜明的特色为广大读者所关注和喜爱,并被评为“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名专栏”。应该说,《冰点》探索新闻之路的尝试是成功的,走出了一条“可读性长文”的新路。作为同行,审视《冰点》,得到如下一些启示。启示之一:重拳出击在新闻界,报道往往是忌“长”的,盖因长篇文章容易让人乏味。正如《冰点》栏目主编李大同所言:“众所周知,新闻界是最反对长篇报道的,以至于历年中国新闻奖的评选,3000字以上的新闻统统没戏,一个‘长’字就足以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