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主要储渗空间为碳酸盐岩的岩溶缝—洞复合体,孔洞和裂缝分布复杂,非均质性极强,在储集空间上呈不连续、高度离散状态.离散分布的溶洞储集体使得部分油井在生产和注水过程中表现出多套储集体参与流动的特征.对此采取高压注水开发方式,通过增大注水压力和注水量开启天然裂缝,以更好地沟通远端储集体,扩大注水替油...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注水开发油藏最终采收率通常虽然只有原始地质储量的30%~40%,但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注水开发仍然将是油田开采的主要生产方式,因此提高注水开发效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水在不同驱替位置的油相驱替进行了室内模拟实验,发现油相分布不同驱替效率也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3.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油井出水类型复杂多样、出水影响因素多,研究难度大。通过对塔河油田S48缝洞单元内油井出水类型划分,提出油井出水特征的定量划分标准;参考该单元缝洞发育地质特征,设计不同的缝洞组合模式,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不同模式的油井出水特征。结果表明,油井的出水特征与缝洞体的大小、裂缝位置及油井位置和产量有密切关系,该研究为缝洞型油藏油井增油控水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储层岩石学特征研究、储层展布特征研究、夹层分布特征、圈闭及油藏特征、开采特征进行志丹长6油藏开发效果评价,解决目前产量下降快、自然递减大、储量动用程度低等问题.在注水区存在着开发井网距不合理,注采系统不完善,高含水关停井逐年增加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该油藏构造复杂,断块小、舍油层位多。针对在注水开发存在注采井距小、压降快、注水见水快、水驱采收率低、注采井网调整余地小的状况,制定了先注后采、以吸水指示曲线分层测试资料为指导的周期注水、逐层注水等注水开发政策,有效控制含水上升速度,延长稳产期,提高水驱油效率。  相似文献   

6.
自然能量较弱、油藏渗透率低、能产低是油田在开发中面临的的主要问题,需要注水补充地下能量来继续开发,又因为地下有天然微裂缝存在,增加了注水开发的难度,所以油藏注水后见效、见水差异较大。为了提高驱油效率,有效地扩大波及面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改善驱替状况。分层注聚工艺主要可分为单管注聚工艺和同心双管注聚工艺两大类,单管注聚工艺主要有偏心单管、单管多层分注以及其它单管注聚工艺等。分层注聚工艺可以相应的控制层间聚合物溶液的吸收量和注聚剖面,避免聚合物沿高渗透带单层突进,使难动油层得到开发,效果好于普通注聚工艺。并且在矿场应用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通过地层特征对比提出在陕北地区应用分层注聚工艺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水驱油剩余油分布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油藏水驱油微观机理及不同井区的水驱油影响因素,将水驱油物理模拟实验和核磁共振技术相结合,对不同井区岩样不同阶段水驱油后剩余油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分别对文昌区A、B井及涠洲区C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驱油前,小孔隙基本不含油,油主要分布于中等孔隙和大孔隙内;水驱油后,A井和C井驱油效率中等孔隙高于大孔隙,岩样表现为亲水性,中高渗储层非均质性强,使得大孔隙驱油效率低;B井大孔隙驱油效率远高于中小孔隙,注入水主要波及大孔隙,难以波及中小孔隙。油田开发过程中,通过增加驱替速度可以增加采收率。长期水驱可以增加油藏采收率,亦可通过调剖、堵水等措施,进一步提高水驱油开发潜力。因此对于中高渗储层来说,通过对不同孔隙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注水开发方式,提高油田的动用效果。  相似文献   

8.
玉家湾油田属于低孔特低渗油藏,采取压裂方式投产,目前已进入注水开发阶段。通过分析该区的注水动态和驱油效率,对注水效果进行评价,及时掌握地下油水运动规律。最后针对注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具体的调整方案,保证高产稳产,提高油田采收率。  相似文献   

9.
低渗透油藏注水压力高,水驱波及体积小,效率低是制约采收率提高的瓶颈。降低注水压力,增加注水量,增加波及体积,提高驱油效率是该类油藏改善开发效果的技术路径。选用牛庄油田牛25-C砂体的岩心、原油和地层水,在表面活性剂筛选基础上,从注入段塞、界面张力、注入速度3个方面开展降压增注试验研究,为矿场应用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尕斯库勒油田E31油藏属低孔低渗透油藏,长期注水导致二次孔道发育.形成高渗网络导致注水效率低。针对E31高温高矿的油藏条件。研究出φ堵剂和d堵剂,即高温冻胶和耐高温聚合物微球。在压力指数决策技术指导下,开展区块整体调驱工艺。对计注6站中低于区块平均PJ90^2.5值的注水井首先采用预交联颗粒和YG103酚醛树脂冻胶进行堵窜,然后采用聚合物微球进行深部调驱.措施实施后注水参数明显改善,累积增油8293t,提高采收率5.43%。  相似文献   

11.
尕斯库勒油田E31油藏属低孔低渗透油藏,长期注水导致二次孔道发育,形成高渗网络导致注水效率低。针对E31高温高矿的油藏条件,研究出堵剂和d堵剂,即高温冻胶和耐高温聚合物微球。在压力指数决策技术指导下,开展区块整体调驱工艺。对计注6站中低于区块平均PI902.5值的注水井首先采用预交联颗粒和YG103酚醛树脂冻胶进行堵窜,然后采用聚合物微球进行深部调驱,措施实施后注水参数明显改善,累积增油8 293t,提高采收率5.43%。  相似文献   

12.
在低渗透性油藏的注水开发过程中,由于存在层间、层内、平面的三大矛盾,以及裂缝的存在,注入水主要沿着渗透性较好的方向单向突进,而相对低渗透层则吸水量较少或不吸水,对应油井变化是含水上升快和难以见到注水效果两极差异。利用吸水剖面测试技术,结合油水井动、静态资料可以从纵向上和横向上了解油层的吸水状况、水驱方向和注水波及特征。结合相关资料能对油水井作出及时的调整措施,达到提高注水效率和区块稳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胜利油田普通稠油储量10.5亿t,以注水开发为主,针对该类油藏在水驱过程中出现的含水率上升快、水驱增油能力有限,水驱波及系数小、动用储量低、原油变稠、水驱后期增油困难以及水驱采收率低等问题进行系统分析,阐述转换开发方式的必要性;通过对稠油油藏热采筛选标准、水驱后剩余油分布及现场开展的试验分析,证明普通稠油水驱转热采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桩西采油厂特低渗油藏小井距试验区内桩59-X30注采井组进行模拟,建立油藏与裂缝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研究认为:注采比为0.965时,能够实现压力的动态平衡;合理的注水压力为40 MPa,注水压力上限以60 MPa最佳。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原油开采难度的加大以及原油开发成本的提高,仪表的监测作用就显得愈加重要.高压水表是用来计量注水井注水量的,注水量多少与产出油的注采比由水表的计量结果决定,所以高压水表计量的准确与否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6.
采用熔蜡的方法制作了多组全直径缝洞岩心,并利用岩心进行了一系列单相水流动实验,研究缝洞岩心内的流体流动规律。利用单相流动实验结果,采用多参数拟合方法得到适用于缝洞介质的非达西系数表达式,计算了缝洞介质的临界福西海默数(Fo)和临界非达西效应误差。研究结果表明:在矿场的水线推进速度下,压力降与流速存在线性和非线性关系,因此流体的流动规律存在达西流动和高速非达西流动,而其中更多的是高速非达西流动,这主要取决于裂缝的发育程度;Geertsma提出的非达西系数经验公式对于缝洞介质的适用性很差,本文在其基础上修正的非达西系数表达式适用于缝洞介质;缝洞介质的临界福西海默数在0.65±0.1范围内,远远大于砂岩介质的临界Fo,临界非达西效应高达35%~45%,表明非达西效应在缝洞介质中的不可忽略性。  相似文献   

17.
姬塬油田长8油藏平均渗透率相对较低,储层弱水敏、弱速敏,注水后水润湿性增加,近井地带结垢导致注水压力升高,欠注问题严重。针对姬塬油田长8油藏储层特征,研发低伤害、无二次沉淀酸液体系和防垢型表面活性剂段塞体系,引入特种疏水降压增注液改变岩石表面润湿性,形成一套适用于长8油藏的润湿反转降压增注段塞体系,并对其配伍性能、吸附性能、接触角变化等进行室内评价。经分析可知体系稳定,且疏水材料吸附性良好,有利于隔水防膨,注水驱替启动压力和水流阻力降低,从而延长措施有效期。现场应用表明该注入体系满足配注要求,且措施实施后研究区单井注水压力明显降低,累积增注32893m^3,增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常规稠油出砂油藏活性水驱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林樊家油田油稠、易出砂、水油流度比大,注水开发后油井含水率上升快,稳产难度增大的问题,开展了活性水驱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双子表面活性剂和单酚钾按质量比2:3可复配成最佳驱油体系BN-001.该体系最佳使用浓度为0.5%;BN-001表面活性剂耐温120℃,耐氯化钠大于150g/L,耐氯化钙大于2.3g/L,具有较好的防止黏土膨胀的作用。经现场试验见到了较好的控水增油效果,为常规稠油出砂油藏的水淹治理和提高采收率,探索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提出了一种用于实时监测油藏物理模拟驱替实验过程中岩芯多空隙内各相流体(油、水、CO2)空间动态分布的非侵入式方法——超声透射法,并开发了相应的声场测试实验平台。利用超声波透射岩芯的声速变化和声幅衰减特征,实现驱替过程中岩芯空隙内各相流体饱和度的动态测量,结合不同时刻、超声探头阵列的分布位置,实现了各相流体运移过程的可视化。经过2 a多的多次实验表明,各项功能运行正常,为明确驱替过程中岩芯孔隙内各相流体的运移过程和运移规律,进一步为驱油机理、驱油效率等研究提供了试验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0.
张卫 《现代企业教育》2008,(10):103-104
一、目的意义 我国大部分油田采用注水开发方式,多年的开发已使这些油田全部进入高含水期。由于采油过程中各种化学药剂的大量应用,加上开采过程中极其复杂的生物、化学、物理等因素,使油藏特性和采出液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采出液脱出水均含有大量的原油,通常称其为含油污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