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字趣谈     
<正>四百八"旬"甲子■甲骨文■金文■小篆甲骨文中的"旬",字形上方为一个交叉的记号,代表从这里开始,然后向下弯曲回转,代表回环往复。金文中,加了一个日,表示这是每天的周而复始。古时度量时间,采用干支纪日法,每十天为一旬,每一天对应一个天干。将天干甲的字形进行拆分,然后循环一周,便可以得到"旬"  相似文献   

2.
字是一个象形字。早期的字形突出了大象长长的鼻子和宽厚的身躯。我国中原地区古代气候温暖,曾经产象。象象。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早期图画文字字的甲骨文字形十分形象,显然是一只人手正在指挥驯化了的大象,让它为人们干活的样子。字的本义是“作”。为 甲骨文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楷书 (繁体) (简体)“象”和“为”@李乐毅  相似文献   

3.
说“童”     
正汉字:童tóng其字形演变如上图,其顺序由右而左,为骨刻文-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可见,这个字至少在汉代的时候便已定型。看看那个骨刻文,简直就是一个孩童的小画像:脑袋圆圆,总角丫杈,身材细小。再看看那个甲骨文,显然比骨刻文美化了许多,变成了一个孩童的侧面剪影。到了那个金文字例,依然是个剪影,不同的是脑袋下面的部分,形状变得丰富起来,好像穿上了衣裳,或者是包起了"蜡烛包"的样子—从一定的程度上,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进步。小篆之"童",已经很接  相似文献   

4.
在许慎《说文解字》中以“从某,象某形”来分析字形的现象共有93处,其中11个字是甲骨文、金文与小篆字形基本相同的,且许慎分析合理。其余82个字由于时代的发展,字形到了小篆发生了变化,许慎据此来分析字形说解字义不甚合理。据甲金文字形,可将这82个字重新归入独体象形字、合体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五大类,其中独体象形字占绝大多数。从造字角度重新解释这些字的字形结构,有助于释读本义。  相似文献   

5.
出版物中,"九州"误为"九洲","五洲"误为"五州",是常有的事。漫步街头,九洲商厦、九洲餐厅、九洲公司,更是随处可见。甚至有一家出版社,曾以"九洲"命名。可见,州、洲不分已成为汉字运用中的高频差错。"州"是象形字,字形由一个"川"字和三个小点组成。"川"字代表水;三个小点在甲骨文、金文中本是一个小圈,到小篆中化  相似文献   

6.
按照《说文》之序,结合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形,对《说文》重文中的籀文、或体以及字头小篆作了字形比较,明晰了各字形的构形方式。可知,籀文和或体在形体和构形方式的不同特点:(1)在形体上,小篆或体的字形线条较匀称,籀文则略显肥圆;小篆或体比籀文更加简明、齐整,有的是对籀文直接或间接的省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2)在构形方式上,小篆或体把一些以象形、会意构形的籀文字形通过增加部件或更换部件转换为形声字。通过比较籀文和小篆或体,可清晰地了解汉字的字形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7.
汉字趣谈     
<正>枝头点点犹金"粟"甲骨文小篆楷体"粟"字是一个会意字,本义是粟子,谷子。其甲骨文字形中间像足一棵成熟的谷子,而周围的小圈则表示谷粒脱落。在小篆中,"粟"字的上边已经没有了谷粒的形象,而下边却变成了"米"。后来,"粟"泛指一切粮食。因为粮食能维持人的生存所需,所以后来"粟"又引申为官员的俸禄。又因为粟粒十分微小,所以后人常常用其比喻微小的事物,如"沧海一粟"。  相似文献   

8.
<正>【字的写法】【字的演变】“友”是会意字。甲骨文“友”字的字形,像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表示以手相助。金文和小篆都承续了甲骨文的字形。隶书、楷书沿袭小篆,只是字形变化较大,至楷书已难以看出“友”字原形。“友”的本意为朋友、友好。《说文》提到:“友,同志为友。”“友”字还可以作动词,表示结交朋友,  相似文献   

9.
<正>简写的"听"字,在小篆中是个左右结构的形声字。左边"口",右边"斤",本义是张口笑的样子。现在这个字已消失了,真正的作用是表示用耳朵听取声音。它是由繁体字"聽"字同音假借简化而来的。所以我们讲"听"字,必须从甲骨文的"听"字讲起,重点讲"聽"字。甲骨文的"听"字是个会意字。一只大耳朵,上下两个"口",这些都是象形字。"耳",是人的听觉器官。"口",是人的发音器官,两者  相似文献   

10.
汉字趣谈     
<正>一曲阳关浑未"彻""彻"是个会意兼形声字,"彳"是声旁,"鬲"和"丑"是意旁,本义是撤离、撤出。甲骨文和金文的"彻"字,左半部分是"鬲",表示吃饭用的器具,右半部的手形,表示吃完后将饭菜端走。小篆的字形发生了讹变,但字义并没有改变。"彻"在古代也有"拆除"的意思。后来,"彻"还引申为通达、清明之义,如"彻朗"。在现代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心地清净光明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乃至汉简、石碑、敦煌抄本等出土材料中的字形入手,分析"杨"字的繁体——"楊"当从"昜",而非"易"。甲骨文、金文形体中",楊"均为从"昜";战国文字形体除秦系文字外,仍本自金文;秦系文字中开始出现二者相混的情况。虽有《说文》保存正确的小篆形体",易""、昜"二字之隶定形体仅一横之差",易""、昜"二字相混的现象仍相当常见。"杨"作为姓氏乃源于国名,国灭又为采邑名,食采邑者以其为姓。  相似文献   

12.
释"爾"     
刘宝恒 《现代语文》2007,(3):121-122
"爾"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小篆作"爾",简体字作"尔",其构形有重大差别.前者疑为象形字,后者为纯符号字.  相似文献   

13.
神奇汉字     
<正>"鸣"的甲骨文字形,右边是只"鸟",左边是个"口",表示用口叫的意思。"鸣"本来的意思是鸟叫,也泛指其他动物的鸣叫。  相似文献   

14.
羊,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一种温良、慈善的动物;羊文化,在古代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羊"字,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一期)、(?)(二期)描画的都是一个羊头的形状,字形很突出羊角向下弯的特征。在小篆中,"羊"字写成"(?)";后又隶变为"羊",我们今天的写法即是根据隶书而来。以上说明早在殷商时期,羊已成为先民的生存伙伴。文字是记录生活的符号,蕴涵着传统  相似文献   

15.
《湖北教育》2009,(8):47-47
近日,广受关注的四川高考语文试卷中惊现的"甲骨文作文",经古文字专家翻译后,发现该作文确实是以甲骨文、金文、小篆书写,但是该文最终因为偏题而得分较低.专家认为用古文字写高考作文不可取,部分老师建议高考作文应规定"必须使用简体字".究竟该如何看待这篇"甲骨文作文",一时间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16.
崔元 《现代语文》2006,(7):121-122
汉语的语义系统是由大量的处于聚合关系和某些组合关系中的语义单位构成的,各个年代的语义系统各自成为一个共时系统,但又具有在历史中存在并按一定规律不断演变发展的性质。要想探求汉语语义的演变发展,就必须从古代汉语入手,追本溯源,分析汉字最早的造字缘由和本义,进而分析其引申义,并分析出各个时代的语义场,对汉语有更全面而准确地把握。传统对语义的研究包括形训、声训和义训,通常形训l以小篆字形为标准。因为在金文甲骨文发现之前,小篆是最古老的文字,而且有许慎《说文解字》整理的。现成的材料可用。甲骨文和金文发现之后,《说文解字》中对字形的解释就暴露出许多错讹,因为小篆的字体变化使许多字已经失去了造字之初的形状,误导了对汉字字形的分析,因此研究汉语的词义应从甲骨文金文开始。甲骨文字形非常不固定,到了金文中汉字字形开始渐渐稳定,所以本文试图在戴家祥《金文大字典》的基础上,从金文中的言部字入手,分析言部字的造字原因和本义。“言”部字构成的也是一个语义场,但相比于各个时代的整个总语义场,它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所以我们把它称作词义系统。  相似文献   

17.
从殷商甲骨文到秦小篆,古"埶"字经历了一个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多年的演变过程。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以字形已有重大讹变的小篆作为分析字形、探求字义的依据,释"埶"为"穜"(种植),这个释义不可靠。本文从分析古"埶"字初文﹙甲骨文""字﹚的形体结构入手,据形索义,进而考察其用例,以验证通过据形索义所获得的字义是否正确无误,再用先秦典籍中的有关语言材料加以印证,然后作出自己的结论。结论认为:甲骨文""字的本义是"黍、稷等人工栽培的草本粮食作物的幼苗及其生长趋势",简言之,就是"禾苗及禾苗的长势"。  相似文献   

18.
神奇汉字     
<正>"车"的甲骨文字形,像一辆车的样子,有车轮、车厢、车辕。小篆字形则删去其他部分,仅保留了一个车轮。凡由"车"组成的字,大都与车辆有关。例如:辏(còu):辐条集中固定在车毂上叫作辏。轨:本义是指车轴的末端,引申为两轮间的距离、轨道、法度。轼: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辇(niǎn):人拉的车,后  相似文献   

19.
“隹zhuī”和“佳jiā”是两个字形近似容易混淆的字,怎样区别呢?“隹”是独体字,是个象形字。许慎《说文解字》释之为短尾禽的总称。我们看甲骨文、金文、小篆中的“隹”字,虽然笔画不同,形态各异,可都很象雀鸟的样子,到了楷书,就看不出雀鸟的形状了。  相似文献   

20.
释“彭”     
"彭"的声韵调历上古、中古、近代而变为"péng";字形经甲骨文、金文、小篆逐步定型;字义由初始义"鼓声"发展出一系列引申义、假借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