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的思维是以动手操作开始的,切断动手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特别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数学教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游戏人手,在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中,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摆一摆,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在动手操作学具的过程中强化兴趣,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数学,在学习数学中认识世界,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2.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的思维是以动手操作开始的,切断动手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特别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数学教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游戏入手,在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中,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摆一摆,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在动手操作学具的过程中强化兴趣,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数学,在学习数学中认识世界,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一、通过动手操作,激发…  相似文献   

3.
一、要明确数学操作活动的目的数学操作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对具体形象的实物材料、文字材料的活动中,通过多种感官去获取一定的感性经验。因此,数学操作活动的目的一定要明确,要围绕教学目标而设计数学操作活动。例如:教学“同样多”这一数学概念时,教师可让学生从准备的学具中先拿出3个圆片摆成一排,再拿出3个三角形片对着圆片一个一个地摆,摆好后让学生体会圆片和三角形片同样多。然后让学生再拿出5个正方形片摆成一排,并在第二排摆三角形片,要求三角形片和正方形片同样多。学生通过多次动手操作来体会“同样多”这一概念,既满足了学生好操作活动的特点,又加深了他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思维是数学的体操”,小学数学就是要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思维,从而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不面试从”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教学,谈谈我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动手操作引发思维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找让他们动手摆一摆、拼一拼,在实际操作中获取知识,寻找解题的规律的方法。例如,在教学“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时、我首先引导他们复习已学过的五种基本图  相似文献   

5.
非智力因素是智力行为的必要组成部分,对人的智力活动有着强烈的影响。非智力因素中的兴趣是最直接最活跃的动力。教学实践证明,学习兴趣高的学生成绩往往优于兴趣低的学生。学生有了兴趣,学习就可以不成为负担,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那么怎样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1、寓教学于操作之中动手操作是儿童非常感兴趣的活动。针对这一特点,利用直观教具,在示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学具进行实际操作。如教学“同样多”的概念时,让学生摆实物:第一行摆6个圆片,第二行摆6朵小花。…  相似文献   

6.
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多看、多表现 ,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均衡发展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一、让学生多“动”所谓多“动” ,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学习 ,提高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多提供具体形象的教具 ,多安排学生动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摸一摸等实践活动 ,让他们自己通过摆弄和操作获取知识。如教学“5”的认识时 ,让学生从学具袋中拿出 5根小棒、5个圆片、5…  相似文献   

7.
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认知活动,是完成新知教学的良好途径,也是落实学习主体地位,锻炼学生学习能力与探索精神的良好途径,同时,使学生体验认知活动成果的快乐,激励他们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探索和创新,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操作“参与”,发现规律。对数学概念,要重视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如果只强调学生死记硬背,那么学生不仅对概念理解得不深不透,而且不能灵活运用。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设计了“摆小棒,找规律”的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参与教学过程,从而自己寻找规律,此操作过程分五步进行。1.用小棒摆数。(1根放在…  相似文献   

8.
【课前思考】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摆一摆,想一想》是一节典型的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通过先摆后想、边摆边想、在摆的过程中想、在想的过程中摆等操作活动,渗透数学思想,发现数的本质特性。这堂课放手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摆棋子活动,在动手、动脑的主动探索过程中,发现、归纳与运用规律,感受数学的美,感悟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乐趣。【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9.
朱琦 《教育文汇》2014,(15):31-32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思想伴随着课程标准实践而深入人心。作为实践环节的操作理应具有数学学科的特点,从操作符合内需和与思维对接,也就是要让学生明确“我们为什么要操作…‘怎样结合操作过程和结果进行数学思维”。笔者就教学中涉及的实例来谈谈“为什么操作”。  相似文献   

10.
周辉霞 《成才之路》2014,(20):36-36
在数学教学中,有些知识很抽象,比如“倍”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下面我借助自己执教的课例“倍的认识”,谈谈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思想。一、在操作、观察、演示中,初步感知“倍”的模型 本节课共有三次操作。第一次学具操作:用学具把王丁和李飞的贝壳数摆出来。学生操作学具,交流展示摆法。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李飞拾的6只贝壳和王丁拾的3只贝壳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和学生讨论比较“个数”时,自然渗透了“对应”的思想,让学生摆学具要注意“一一对应”。这就在倍的建模上成功迈出了第一步。第二次学具操作:请你再动手摆一摆学具,看谁能让老师一眼看出李飞的贝壳数是王丁的2倍。教师在学生展示时追问:为什么要3个3个地摆?是根据谁的只数摆的?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数量,沟通了“同样多”和“标准量”的联系。第三次学具操作:王丁把贝壳送给朋友一只。王丁现在有2只贝壳,那么李飞现在的贝壳数还是王丁的2倍吗?引导学生再摆一摆,摆的时候先想一想,根据谁的只数来摆?要几个一份,几个一份地摆?学生摆后展示交流,追问:为什么要2个2个地摆?并配合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和倍交上“朋友”。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发现倍数会因标准量改变而改变,打通了“几个几个地摆”和“倍”的联系,使学生成功建立“倍”的模型。  相似文献   

1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操作学具,让学生摆一摆、量一量、分一分,让他们在亲自动手中理解数学概念、促进思维的发展,从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  相似文献   

1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动手、动口成为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形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解放学生,让学生获得最大自由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领会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非常重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提倡学生在“做数学”中学数学,注意发挥学生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动和能动作用.近年来的中考也频频出现了“动手操作型”试题,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探索相关的图形和数量,以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现略举几例加以浅析: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摆一摆,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也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一、动手操作,引发思维实践和观察,利用感官去感知外部世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清晰的表象,可以为概括知识的学习活动提供素材,也是进行知识的抽象学习活动的依托和支柱。因此,在数学…  相似文献   

15.
1.“摆一摆”、“做一做”,帮助学生分析问题 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时,教师要让学生利用学具小棒,亲自动手去摆一摆:个位不够减的应该怎么办呢?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动手实践,很容易理解学习内容。 2.“拼一拼”、“剪一剪”,使学生认识事物 在教学“拼组图形”时,教师指导学生把不同的圆形剪一剪、拼一拼。这个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学科之间的相互  相似文献   

16.
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多看、多表现,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均衡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一、让学生多动   多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学习,提高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从低年级学生思维的规律来看,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多提供具体形象的教具、学具,多安排学生动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摸一摸等实践活动,让他们自己通过摆弄和操作获取知识。如教学“ 5”…  相似文献   

17.
一、重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低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刚刚开始发展,这就决定了低年级儿童对具体形象的东西感兴趣,容易理解和接受。然而,数学学科的特点是抽象概括化的程度越高,适用的范围就越广,迁移的能力亦越大。因此,根据低年级儿童的思维和数学学科的特点,教学中既要重视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又要注意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概括,即利用具体的实物或图片的演示,或教师生动的语言讲解,让学生获得一般表象和初步的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画一画,摆一摆,进一步加深印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促使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如:“9加几”的加法可以这样进行教学。 ①出示小白兔贴绒挂图。  相似文献   

18.
谢灵 《新疆教育》2012,(15):48-48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要求儿童“高度活动”,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放手让孩子动手、动脑探索事物,通过感官的协调活动,逐步培养其探索能力。因此,教学中要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多让学生拼一拼、摆一摆、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动脑的机会,让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探究知识,通过自己思考、想象和思维来理解和掌握知识。  相似文献   

19.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指出 :“要研究小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创造参与条件 ,注重学法指导 ,努力把素质教育引进课堂 ,最终达到授之以渔 ,提高素质的目的。一、注重操作演示 ,让学生动手学教师在课堂上创造条件 ,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演一演、做一做 ,使之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如教学“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时 ,事先准备好等底等高的空心圆柱、圆锥各一个 ,让学生用圆锥装满细沙倒入圆柱体内 ,三次正好装满。这样反复操作演示 ,从而得出 :圆柱体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的三倍 ,圆锥体体积是它的三分…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心理学研究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让儿童动手操作,是符合儿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发展过渡的发展认识过程的。教学实践表明:动手操作活动对学生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发现、算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思维的发展、教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情感态度的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小学数学学习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活动,才能使数学学习更加有效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