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静 《四川教育》2006,(11):23-23
让学生有效开展讨论,我的具体作法是实行“五让”:一是让学生有讨论的愿望。在实际教学中,不愿讨论或不敢讨论是大多数学生的心理现象,究其原因,是教师预设的问题不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所以没有讨论的愿望。鉴于此,教师首先要把自己设计的问题转化成学生的问题,让他们对话题感兴趣,产生讨论的欲望;其次应建立民主、平等、自由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讨论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学生才真正能够讨论起来。二是让学生有讨论的对象。教师应帮助学生寻找讨论对象,并逐步引导学生由介入式讨论向自主式讨论发展。起初可组织“门诊式”(同桌)讨论,以后可进行“会诊式”(小组内)讨论;分组人数不要太多,以4—6人为宜,也可适当举办“辩论会”,进行群体式讨论,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讨论中来。  相似文献   

2.
“问题讨论”教学模式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自学,组织学生讨论,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拓精神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中的讨论法是谈话法的发展,是就某一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通过互相启发或辩论,弄清问题。  相似文献   

4.
“讨论”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在相对宽松的环境里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因此,“讨论”这一教法,也就自然而然成为课堂教学惯用的一种方法。如何使“讨论”不流于形式,笔者谈几点看法。一、讨论的内容要具有可议性教师在为学生安排讨论内容时,要作好三点思考:一是内容不宜过大,否则学生一时找不到切入点,不知从何处下手,结果很可能是泛泛而谈,接近不了实质性的内容。例如,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节课内容,当学生将圆形纸片反复对折几次后,要求学生观…  相似文献   

5.
课堂讨论是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常见的环节之一。课堂讨论教学法的优点在于:首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自由讨论、激烈争辩的气氛中求得共识,获得新知。其次,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求异思维的能力。第三,学生通过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求得共识,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把握有关的理论观点和科学结论,有助于促进知、信、行的统一。[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许福年 《辅导员》2010,(8):55-55
课堂讨论要注意以学生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研究、学习。那么,如何才能使讨论能够正常有效地展开呢?正确的讨论策略是起着很大作用的。  相似文献   

7.
讨论学习是数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组织学生讨论即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多向信息传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又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等。那么,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呢?笔者认为必须做到“六要”。  相似文献   

8.
李英霞 《教书育人》2007,(11):33-33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已成为广大教师乐于采用的一种教学策略。但是,为什么我们目前有些课堂讨论达不到预设目标,未取得好的效果呢?教师在组织、引导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又当如何操作呢?  相似文献   

9.
王建强 《四川教育》2006,(11):20-20
如果把学习比作徜徉在知识的海洋,课堂讨论就是学生思维之桨划破水面时溅起的美丽浪花,学生的学习因为有了课堂讨论而变得活跃而灵动。正因如此,凸显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讨论成了新课改的“亮点”,成了课堂教学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0.
笔者发现:一个时期以来,不管是语文课还是其他课,只要是公开课、评选课等,必然少不了讨论这一环节,不讨论不成课已蔚然成风。然而,在平时上课,却很难见学生讨论。教师根本不屑于让学生讨论,有鉴于此,我们试对讨论这一学习方法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地位和应用作些思考。  相似文献   

11.
一节课中,什么时候组织学生讨论,除了按照课时计划有目的地安排课堂讨论之外,常常还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组织讨论。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产生“愤悱”的心理状态时,就应当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如教学《苦柚》一课,当学到“孩子,凭着你这颗善良的心,诚实的心,苦柚子也会变甜的”这一估时,有些同学就在下面窃窃私语:“苦柚子怎么会变成甜的呢?”  相似文献   

12.
《青海教育》2006,(5):54-54
(一)学生间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小组合作技能,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和倾向性。不知道怎样进行有效的互动。(二)讨论前。教师缺乏必要的讲述。学生不理解将讨论什么,怎样讨论,无法迅速、准确地把未知信息与自己已有的认识经验联系起来,选择最佳的讨论点,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三)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广泛参与,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四)教师对出现的问题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就组织讨论。结果使学生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五)优等生在讨论中处于主导地位,承担了主要角色,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被忽略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沈晓敏 《现代教学》2005,(12):57-59
今天,讨论已经成为很多课的必要环节。但是真正有意义、有深度的讨论还是风毛麟角。教师们总是不敢真正放开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或辩论,使讨论或辩论停留于热闹的形式,停留于信息和感想的简单交流。教师也很少在课后分析学生通过讨论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那么什么才是有意义、有深度的讨论?如何去实现这样的讨论?这里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介绍日本许多中小学采用的讨论方法——姓名牌讨论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分类讨论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根据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敏捷但缺乏严谨性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分类讨论思想显得尤为重要,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慎密性和严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反思七年级(上)的教学,分类讨论问题无处不在,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5.
自然课堂教学中学生讨论(大组讨论、小组讨论、两人讨论)和发现见解的时间一定要有,而且要足够,要让学生充分讨论。这是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其意义在于。  相似文献   

16.
王华 《四川教育》2006,(11):22-22
课堂讨论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讨论的内容。难度太低,讨论失去意义;难度太高,讨论无法进行。适当的讨论内容应该是处于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内,即讨论题的难易度要略高于全班的平均水平。那么,如何精选讨论的内容呢?一要根据教学需要确定讨论内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词句以及看似平淡却极富学价值的句段,这种需要好好理解而学生在理解上有困难或分歧的地方是我们应该讨论的内容。二要讨论有价值的问题。问题的价值取决于是否对教材重难点的突破、对学生学习策略的生成、思维的导引和拓展、对模糊认识的厘清等有帮助。在上述某一方面或几方面起的作用越大,越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或思想行为获得发展,问题的价值也就越大。  相似文献   

17.
课堂讨论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形式,是充分体现学为主体,讨论为手段开展的,有组织、有指导的互教互学互帮活动。课堂讨论在新课程理念下已得到普遍重视和应用,但还存在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1.讨论操之过急。问题一提出,教师马上组织学生讨论,场面看似热闹,但结果却收效甚微。2.讨论次数过多。一有问题就讨论,用得过滥过多,削弱了师生间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使目标无法在规定时间内达成。3.讨论、合作时间不充裕。  相似文献   

18.
“讨论”做为一种能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保护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有效手段被各种教学模式广泛采用。但在笔者尝试开展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多困难。这是由于高中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受教育多年,已经习惯于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缺乏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没有养成参与和合作的习惯。针对这些问题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对策。  相似文献   

19.
唐红梅 《广西教育》2007,(7B):19-19
在国内,“讨论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自古就有。两千多年前,教育家孔子就经常和学生讨论,以启发学生思维,传授知识。20世纪50年代以来,课堂讨论在我国高等学校和中学高年级理论探讨中用得较多,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中的“议议”就是课堂讨论。[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曾国光 《上海教育》2007,(6B):49-50
通过这次“862”观课与评课,我发现几乎所有的教师。都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其中一个典型的做法是: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组织方式。学生对此比较感兴趣,讨论的热情也很高。但是热闹的背后,一些问题也引起我的反思:是否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