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据教育部统计数字,2003年是我国高校扩招的大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当年全国专科毕业生达到了108.2万人,总体就业率为68.6%;2004年,我国的高校毕业生达到280万人,总体就业率为82.3%,但是其中专科生就业质量不高,就业的稳定率和满意率较低。并据北京大学“高等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研究”课题组2004.年的调查显示,  相似文献   

2.
在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各国大学毕业生都面临着就业的压力。文章探讨了美国高等教育对个体收益的影响,从美国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总需求、工作岗位对高等教育的实际需求和需求趋势等方面,分析了美国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长期需求。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已经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类毕业生为实证研究对象,考察了高等教育阶段积累的社会资本及其家庭社会资本与其进入劳动力市场之后的职业发展成就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等教育阶段积累的社会资本与其进入劳动力市场第1年和第3年时的年薪收入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也与其进入劳动力市场第3年时的职位等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毕业生的父母家庭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则与上述职业发展成就指标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4.
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现状及前景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9年起,由于连续扩大招生规模,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人,2002年为145万人,2003年达到212万人,2004年已达250万人。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而以往就业前景较好的外语专业毕业生目前的就业率也呈下降趋势,本文在对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现状分析基础上,阐释制约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又一批应届毕业生将进入劳动力市场,参与到激烈而残酷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之中。据有关部门统计,2006年的大中专毕业生将超过750万人,其中包括350万高校毕业生和400万“三校生”。加上往届没有就业的毕业生,今年的就业形势依然很严峻。当然,拥有实力的同学也不必悲观,在进入职场前不妨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为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毕业生就业能力与高校分层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能力不足制约着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加剧了高等教育供求矛盾.高等学校同构化造成毕业生能力结构单一,无法适应劳动力市场多元化人才需求,导致毕业生就业能力降低.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借鉴国际经验,尽快建立我国高等教育分层体系,分类构建适切的高等学校评价体系,制定省级高等教育规划,强化地方政府在高校分层管理与发展中的责任,可以有效地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  相似文献   

7.
《陕西教育》2008,(11):4-4
据介绍,在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35岁以下的青年人比例为70%。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以每年300万至400万的规模进入就业市场。根据各级学校招生人数的统计预测,2008年以后,高中以上学历的劳动力开始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到2011年,大学层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758万人,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相似文献   

8.
数字     
《教育与职业》2006,(7):110-110
124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日前针对2005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所做的调查结果显示,男性毕业生平均每月起薪比女性高124元。  相似文献   

9.
《职业技术》2004,(2):7-7
学历越高,毕业后的起薪就越高吗?不同学校间毕业生收入有差别吗?大学生期望的薪水值是多少?……2003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之后的第一个毕业生就业高峰年。为及时准确地了解今年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为教育决策和毕业生就业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对全国高校毕业生2003年的就  相似文献   

10.
判断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必须通过供求分析。高校毕业生劳动力市场与整体劳动力市场紧密关联。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供给逐渐增加,毕业生需求稳步增长,高校毕业生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逐渐改善并基本平衡,未来几年高校就业形势将持续向好。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校的扩招、招生数量的增加,我国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迈进。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致使每年进入就业市场的大学毕业生持续增加,据统计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4万,2005年为338万、是2001年毕业生的3倍.  相似文献   

12.
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纪之交经历了大规模的扩招,大量高校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引发了社会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广泛关注.我国的劳动力市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未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会有哪些变化?高等教育应该如何面对毕业生就业的压力?……这一系列问题既不是纯粹的教育问题,也不是纯粹的经济问题.毕业生就业和高等教育发展密切相关.组织本次笔谈之初衷在于试图打破某一专业研究的思维定势,深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认识,因此特邀学科背景不同、学术个性卓尔不群的学者阐述他们对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观点和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关怀.  相似文献   

13.
高校毕业生成为社会就业岗位的主要竞争者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2007年是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拐点 自2002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阶段,近5年来,全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从2002年的145万人,2003年的212万人,2004年的283万人,2005年的338万,2006年的413万人,一路攀升,2007年达到495万人。五年中毕业生人数平均每年增加70万人,平均每年增长28.23%。  相似文献   

14.
张玮 《教书育人》2012,(12):46-47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和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也得到了空前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也随之加大。据相关资料显示,2009年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10万,而2007年、2008年毕业的大学生中,仍分别有100万人和150万人未找到工作[1]。2005年1月,时任教育部部长的周济就明确提出我国高等教育的工作中心的转变,指  相似文献   

15.
高校职业指导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9年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大幅度增加,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已跃上新的台阶,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但是,近两年来,由于整个社会经济处于平稳发展的态势,国民经济指标的增长幅度远远赶不上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长幅度,我省省内高校大学毕业生2002年为9.09万人,2003年为11.23万人,2004年将超过13.25万人,2005年超过17万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供求矛盾日益尖锐,大学毕业生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近两年大学毕业生的供求数据显示,在一段时间内,我国毕业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毕业生总体供求平衡,而专科毕业生严重的供大于求。面对日益…  相似文献   

16.
1.导言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年轻人失业增加和就业机会减少的现象,由于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生人数在急剧增加人数翻番,大学毕业生人数剧增和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使得能够确保新毕业大学生在传统大学毕业生职位就业比例逐渐减少,这必然引起劳动力就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并且,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同样发生了巨变,在2001年,英国3万大学毕业生竞争不到1万5千的精英岗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难度不断加大,他们面对的是一个难以预测、快速变化和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影响他们就业的另一要素是…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台湾地区高校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对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台湾地区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呈现联动态势.随着当地产业结构的变迁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变化,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也相应变化,产生了所谓的"热门"与"冷门"专业,而劳动力市场对高级劳动力的需求成为专业结构调整变革的主要动力.由此,高校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非均衡性更趋明显,高校毕业生失业率攀升,学用相关程度降低.文章认为,高校专业设置的价值取向调整、高校主体性建构、质与量的均衡等是当前台湾地区高校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对接中亟待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班主任之友》2006,(6):62-62
国家发改委4月27日发布的一季度就业形势分析报告指出,“今年劳动力供给压力空前加大。”劳动力供大于求将达到1400多万人,比2005年增加100多万人。高校毕业生离校和初高中毕业生就业缺乏政策支持,将导致今年二、三季度就业形势趋向严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2003年北京大学课题组进行的全国范围内的高校毕业生调查数据,使用由威尔斯于1974年提出的检验方法,对中国高校毕业生劳动力市场进行筛选理论的验证。实证结果发现,在中国的高校毕业生劳动力市场中,高等教育作为“信号”的作用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王荣华  姜敏 《教书育人》2012,(36):50-51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是社会、高校就业部门及高校毕业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和重大问题,自1999年起的各大高校和高职院校连续扩招,使高校毕业的就业形势显得异常严峻。据数据统计,2011年高校毕业生661万人,往届未就业210万人,2012年高校毕业生达680万人,往年未就业人数150万人。随着国家出台一系列扶持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高职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已逐渐占据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学生人数呈不断上升的态势,其面临的就业形势也显得尤为突出,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暴露出的差距也显得更为突出。一高职毕业生就业困境的成因(一)大众化教育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并存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量的毕业生,而社会的用人需求没有同步增长,造成了社会长期存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而一些行业和地区在就业政策上对高职毕业生的限制,社会、企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和偏见,它们普遍认为高职学生在知识水平不及本科生,上升空间不大,技能水平不如技校生,属于夹心层,这就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