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研究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翻译主体的研究话题往往在讨论谁是翻译主体,目前有四种看法,即译者;原作者与译者;译者与读者;原作者、译者和读者[1]。几种看法之中都含译者在内,可见对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研究已备受关注。在以译者为翻译主体的中心地位的基础上,提出“译者的信念”这一说法来表述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实践中,译者的信念,即翻译者本人的翻译观、语言观、文化态度以及对译者自己的认识等内在的坚信不移的看法和认识,影响译者选择译本、翻译宏观和微观策略、译文表现风格、手法等几乎一切方面的选择过程,它是译者进行翻译活动和实践的内在支点和决策力量。本文作为一种初浅的讨论,仅作为笔者对译者作为主体的研究的一种主观性思考。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地位问题一直萦绕在学界。出于对"原语中心论"的推崇,作为译者的主体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过于强调作为原作者的主体。随着时代的发展,译者的主体性意识的觉醒使人们将目光不再聚焦于原作及原作者,开始将译者纳入包括原作、原作者、译作、译者和读者在内的整个"翻译主体集",产生了对主体间性的研究。本文主要梳理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向历程,进而提出并阐释"翻译主体集"观点。  相似文献   

3.
李秋 《考试周刊》2011,(88):22-23
翻译研究不仅包括对翻译产品的研究,还包括对翻译过程的研究,从本质上讲,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心理活动的过程。本文尝试在语言顺应论的基础上探讨小说翻译心里语境中的情感因素,小说翻译实际上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者不仅要顺应自己和原作者,还要顺应译文读者的心理世界,从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小说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原作者及其原作、译者及其译作都是翻译活动中的重要影响因素。译者在这个活动中,既要与原作者及其作品对话,以求理解准确,又要精心组织译作,以求读者能准确理解原作所要表达的思想,译者在其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因此,译者的因素,无论是主观因素或客观因素,对翻译实践都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尝试在语言顺应论语境说的基础上对文学翻译心理语境中的情感因素进行分析,指出文学翻译中的语言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译者顺应自己和原作者及译文读者的心理世界的动态过程,以期为文学翻译理论和实践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在翻译活动中,原作者的写作风格对译者翻译立场的选择有指示作用,而译者所持的翻译立场直接决定其翻译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继而影响译文质量。因此,原作者的写作风格对译文翻译所采用的策略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海明威著名的电报写作风格和“冰山理论”在《老人于海》写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翻译《老人与海》时,译者若能遵循原作者的写作风格及其对原文的期待,译文将会无限接近原作者对原文的期待,从而使译文读者读完译文后接收到的信息及感受无限接近译者(原文读者)读完原文后所接收到的信息及感受。  相似文献   

7.
从文学性极高的诗歌体裁中的风格的翻译入手,以莎士比亚Sonnet 18汉译为例,对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重要议题——风格传译进行研究。通过对三个汉译本语言风格的对比分析,探讨如何处理原作者风格和译者风格的关系,以及风格对译者、译文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勒菲弗尔的翻译操控理论,通过分析意识形态与翻译策略的关系,以《道德经》中反映原作者意识形态较为明显的部分语句的不同英译文本为例,指出译者的意识形态主体差异会影响译者的翻译策略,最终造成翻译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从林纾的翻译看翻译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解决翻译主体间性问题是翻译理论的根本问题之一。通过对林纾翻译的分析,可以看出译者对整个翻译过程具有控制力并占有中心地位。只要译者的视界与原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视界部分融合,主体间性问题就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0.
传统文学翻译研究中,无论是翻译实践活动还是译论研究都以原文为第一要义,强调原作者的绝对权威,从而忽视了译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对译者很少有系统性、理论性的研究。现以《高级汉英语篇翻译》中《浪漫》一文为例,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对译者发挥主体性的操作理据、思维特征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讨论了翻译的过程以及译者在文本理解中如何处理原作两个翻译问题。经过论述认为:翻译既是一个理解表达的过程,也是译者与原作再合作的过程。翻译者在翻译实践中要灵活思考和善于创新,既要做一名合格的读者,更要做一名优秀的译者,在正确的分析理解表达过程中达到自己身与原文视域的融合,以使译文传意达旨,形神兼备。  相似文献   

12.
关联理论是语用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对翻译有着极强的解释力。根据翻译关联观,翻译是一种明示一推理的过程。它涉及作者、译者和目标语读者三元关系。在明示一推理过程中,译者应用多种翻译策略有助于读者找到语境中的最佳关联,与作者成功交流。  相似文献   

13.
根据关联理论,翻译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这种交际是一种包括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在内的三元关系。交际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原作者的意图能否被译文读者所认识。因此译者的任务就是:力求在分析选择语境的过程中找到最佳关联,创造足够合适的关联效果,以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企盼相吻合。因此,将关联理论引入翻译学研究将对翻译学科的研究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接受美学为实现翻译研究的读者转向提供了理论支持。根据接受美学理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心理、审美情趣、文化习俗和诗学传统。一方面,译者应强调对译文读者的观照;另一方面,读者也对译者的翻译活动产生一定的反作用。作为译者-读者互动结果的复译现象,正是因为译者对不同读者的观照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读者批评理论中的读者"期待视野"观点,通过实例阐述了广告翻译不应是译者的独奏,而是读者与译文的共鸣,使读者与译者之间的视野得以融合,以体现读者"期待视野"在广告翻译中的重要作用。"期待视野"观点体现在广告翻译上就是译者通过站在读者的立场进行换位思考,从而使译文在完整表现原广告内容的基础上,更加符合译文读者的期待。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具有悠久的翻译历史,形成了丰富而宝贵的翻译思想,它们折射出现代翻译理论的光芒.文章试图从文化视角运用现代译论中主客体理论反思、探讨传统译论中翻译主体的文化变迁.这种变迁经历了从朴素的翻译主体意识的形成到译者地位的突兀,译者从忠实地服从作者到站在读者的立场实施翻译,它为近代翻译理论的译者主体地位的最终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翻译中的有意误译与无意误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政治的不断完善,中国与英美国家的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于是涌现出大量英文汉译、汉文英译的翻译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也不乏误译现象的存在,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有意误译与无意误译两方面分析误译产生的原因,通过大量翻译实例的对比,提出读者在读译文时要了解原文和译文的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译者在译文时所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8.
李颖 《海外英语》2012,(7):135-136,146
自译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翻译现象,在自译过程中,译者、作者和读者的身份合而为一,产生的译作既具有其他翻译作品的共性,也显示了自译作品的特殊之处。通过对余光中诗歌自译进行剖析,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探讨其自译作品的特点,得出三点结论,即自译实践是译者翻译思想的具体体现,译者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译文的充分性,翻译策略较为灵活。  相似文献   

19.
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是小说叙事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对小说翻译具有重要的作用。理想的小说译文应当实现目的语文本隐含译者和“源语文本隐含作者、隐含译文读者和源语文本隐含读者的等同,从而使译文与原文产生同样的叙事美学效果。但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译者有意或者无意的选择往往会导致译文与原文在隐含作者和隐含读者上的偏离。  相似文献   

20.
宋安妮 《海外英语》2012,(5):155-157
In literary translation,creative treason or translation deviations will surely be a shadow in company with each translated work.A translator is both the reader of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producer of the target text.Applying much on Reception Theory,the present paper explores the issue of translator’s creative treason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in two aspects:one is the translator’s creative treason as reader and the other is the translator’s creative treason as produc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