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0 毫秒
1.
东阳书写作为一个地方文化影像,能代表不同历史时期的东阳地方文化的表现和影响。考察古代诗歌中的东阳书写,不仅是要明确有多少诗作涉及东阳,而是要进一步探究书写的表现及其中的原因。由古代诗歌中的"东阳"元素,特别是其中的东阳意象,可窥古代东阳在科举、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成就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山清水秀,风情淳朴,崇尚教育,文化厚重,一里三进士曾是文昌的历史写照。如今的文昌仍然是一处崇文重教、文化发展、人才济济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东阳木雕的地方文化属性和工艺特色给其汉英双语教学带来诸多困难。在东阳木雕汉英语料库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能顺利解决东阳木雕专业汉英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难题,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从信息化教学的目标设置、手段应用和效果等方面对东阳木雕专业英语教学进行研究和探索,不仅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能为非遗专业双语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文学研究生教育不仅要培养学术型人才,也要促进地方文化、文学事业的发展,因此如何在高校文学研究生教育与地方文学发展之间,搭建一个沟通的途径或交流的平台至关重要。本文以山东理工大学"驻校作家"计划为中心,从制度保障与学校支持、开展系列交流活动服务地方文学发展、革新研究生培养模式等方面,探讨了构建文学研究生教育与地方文学发展良性互动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昭通学院是昭通市唯一的高校,在学校开展昭通文学的课堂教育,把青年人作为主要对象,向他们介绍昭通作家和作品,培养他们的文学兴趣,培养青年人对文学的热爱,已成为当前昭通学院服务地方发展不可回避的一项现实选择。昭通学院开展昭通文学进课堂的实践活动,将会为地方的文化建设尤其是昭通作家群的发展壮大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地方高校为地方社会文化发展服务的重要目的。  相似文献   

6.
唐代是福建教育和科举兴起的初期,考中进士者寥寥可数,本文将唐代福建进士及第者逐一考证出来,并纠正一些地方史志的记载错误。  相似文献   

7.
对牌坊的研究,许多文章单一从建筑学的视角去探讨。实际上,浙江省的科举功名牌坊具有纪念科举举人、进士功名的作用。修建科举功名牌坊原因主要有皇帝下召修建和地方官员、家族人为光宗耀祖自建。科举功名牌坊的类型分为举人牌坊和进士牌坊两大类,举人牌坊分为普通举人牌坊与解元牌坊两类,进士牌坊分父子进士牌坊、兄弟进士牌坊,状元牌坊是进士的最高牌坊,有三元坊。科举功名牌坊表达了浙江古代社会民众的人生梦,具有鼓励民众勤奋学习、推动地方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意义和建筑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一直认为,武则天执政时期特重文学之士,进士科地位大为提升。但这种说法受到傅璇琮先生的质疑。到底怎样看待这个问题?首先要把"特重文学之士"与"提升进士科"地位分开来看,前者是武则天的文学爱好;后者又分两种情况,一是人才得到擢拔,二是武则天权力斗争的手段。武则天用人策略和文化政策对坐官时期的政治和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定西市明清两代考中进士的人数位居全省前列,这与当地书院建设的数量和规模有很大关系。如以进士作为衡量人才的一般标准,进士的数量可以普遍地说明一个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和人才情况。作为官办教育的补充,明清两代现定西市辖区的书院建设有相当的规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文化教育兴盛的状况,书院屡毁屡建,规模和数量有增无减,生生不息的文脉,一直使这一地域的文化教育特别昌盛。  相似文献   

10.
明清江安杨氏家族,连续七代在科举、仕宦、军事、教育、文学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科举方面,杨家出现了十一位举人、两位进士;仕宦方面,杨家产生了数位高品级的显官;军事方面,杨家有两位成员曾任高级武职;教育方面,杨家亦有多位闻名蜀中的教育家;文学方面,杨家涌现了众多文学创作者,其中包括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诗人。以此,江安杨氏家族成为明清时期泸州文化家族的优秀代表。  相似文献   

11.
明清徽州进士数量、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明清时期,徽州考中的进士数量之多,为他郡所不及,这是徽州区域一个较为突出的人文现象。徽州如此众多的进士,从内部区域分布来看,却是极不均衡的,这是由商业发展的不平衡所导致的。从姓氏分布来看,则是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姓之中,这是因为这些大姓宗族拥有优越的文化教育环境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从而使其子弟具有较强的科举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道光时期的“湘系经世派”的经世思想是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和湖湘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既有湖南地区的特色 ,在全国亦有代表性。他们鄙弃宣谈 ,强调通经致用 ,重视解决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的实际问题 ,兴利除弊 ,倡行改革 ,力求把经学理论引向为国计民生事业服务。  相似文献   

13.
宋代闽籍词人的地理分布呈现出时代和地域的不平衡:北宋少南宋多;经济文化发达的北部东部多,相对落后的西部南部少。宋代福建进士是闽词创作的主力军,但只有极少的一部分进士作词,这与词为小道的传统观念有关,也与理学家大讲作文害道有关。词以描写本地风光为贵,宋代闽词主要描写了武夷山、双溪、鼓山、西湖等地的自然风光,显示出深厚历史文化的积淀。宋代闽词蕴含着浓郁的人文精神,集中表现在爱国词与寿词两个方面,这与理学重气节重伦理有关,又与闽人性情气质有关。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明代福建进士的地域分布研究可以发现,福建各府(州)间的进士分布极不平衡,沿海地区多于内陆山区,地区差异显著,出现了明显的地域性集聚现象。并且各府(州)内部县一级进士的分布也存在这种地区差异。这种差异是当时福建社会经济、文化传统与教育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郑缉之的《东阳记》,是较早的古代地记作品。郑缉之熟悉浙江地理,或有过任职于东阳(今金华)、永嘉(令温州)二郡的经历。其所作《东阳记》在北宋犹存于世,南宋时亡佚。《东阳记》佚文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文献学价值。今人纬毅等辑本之外,尚有《东阳记》佚文数条失辑,当予补辑。  相似文献   

16.
明代山东进士的区域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明代山东进士的区域分布研究可以发现,无论就府一级还是就州县一级而言,均呈现出绝对数量上的区域分布不均衡;以人口规模为参考的比较研究揭示出,六府的进士比例数与户口之比例数呈现出某种不匹配且差异十分显著,此一现象同样存在于州县一级的层面上。就纵向的时序分布来看,在不同年间,六府的进士数排序基本不变;不同州县的进士增减与否及幅度是不完全一致的,演变趋势表现出此起彼伏的交错状态。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地理因素以及人口等单独某一因素通常不足以解释区域间进士分布不均衡的现象,某一地区的进士数量与其文风之高下、人口之多寡、经济之丰裕等均有关联,不同因素在不同地区以及在不同时期可能具有不同的解释力,唯有将不同因素综合考量并做具体分析,方可得出较为客观、合理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明代广西进士共有201名,在明代各省直名列倒数第二,仅多于贵州。其在不同时段的数量分布则表现出前后低中间高的特点,洪武四年至成化二年的29科共考中进士55人;成化五年至嘉靖三十二年的29科共考中进士88人;嘉靖三十五年至明末的30科共考中进士58人。另外,进士地理分布也表现出极不平衡的特点,在广西所属的11个府中只有8个府有进士分布,其中100人出自桂林府,而思恩、思明、镇安三府俱无进士。  相似文献   

18.
郑缉之《东阳记》是较早的古代地记作品,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文献学价值。《东阳记》的作者郑缉之熟悉浙江地理,或有过任职于东阳(今金华)、永嘉(今温州)二郡的经历。其所作《东阳记》在北宋犹存于世,南宋时亡佚。今人刘纬毅等辑本之外,尚有《东阳记》佚文数条失辑,当予补辑。  相似文献   

19.
自隋炀帝创建进士科以来,科举考试就成了封建王朝进行人才选拔的主要途径.在一定程度上,某地进士人数的多少标志着该地文化教育水平的高低.清康乾时期,共开科53场,安徽一地共取862名进士.这些进士来源于安徽各地,总体呈现出南多北少的特点.文章主要通过分析这些进士的地域分布状况,来了解当时安徽各地不同的文化教育水平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利用清光绪二十一年会试录、登科录材料以及《明清历科进士题名碑录》的记载,澄清了因进士题名碑记载的缺失而导致的康有为进士身份的疑问。并进一步就此问题探讨了人们因对相关科举制度的模糊认识而有的史学研究的偏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