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在全社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今天,高职院校如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下应对来自学生管理的挑战是一个紧迫而现实的问题。当前,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中呈现五个突出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理论武装辅导员的头脑,增强辅导员的科学发展意识,推动辅导员转变管理理念,明确管理目标;真正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大学生、相信大学生、依靠大学生;必须要致力于推动班级构建一套比较全面、科学、管用的班级建设体系。  相似文献   

2.
祁正年 《考试周刊》2012,(14):171-172
现代中学学校管理中"以人为本"就是在管理实践中对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确认,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价值的尊重,对中学教师的客观需求的满足,要实现这一理念要求,应该在办学理念、育人理念、管理团队和制度建设上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教师的需求,建设学习型管理团队。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多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地位、内容、途径等方面的变化趋势,提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关注和加强的"三观"教育功能、人文教育功能、心理调试功能和个性教育功能等四项功能,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发展学生、成就学生的活动,从而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预警机制以"预防为主"为原则,构建学校教育、学生自我教育管理新模式,建立大学生预警教育机制,对大学生工作中较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加强防范和管理。增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开展预警教育。  相似文献   

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旨在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促进大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充分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差异性,为每个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关心和帮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有利于提高实效,有利于促进自身的发展,有利于探索科学的路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应从四个方面入手:建立平等、互信、互动、互助的师生关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建设一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积极建构"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6.
教师心语     
于洋 《成才之路》2011,(9):98-I0015
(1)要使教育得到成功,关键在于教师要给予学生最充分的信任和尊重,这是学生自尊和积极向上的基本保证。对学生的"宽容"和对学生"自尊心"的尊重,应当是柔与刚、宽与严、情与理、正面教育与纪律管理、表扬与惩罚的有机结合与相互平衡。  相似文献   

7.
当前高校学生管理规范存在着价值诉求的工具性和滞后性现象,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大学生管理规范的价值合理性定位要以不侵犯大学生的个人领域为前提,要从培养"好孩子"转向生成"好公民"。  相似文献   

8.
小学科学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营造轻松的教学环境,尊重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尊重学生的课堂行为和表现,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的"意外"和错误,尊重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和事实,使小学科学课堂成为尊重与被尊重的课堂。  相似文献   

9.
刘关蓉 《文教资料》2011,(11):177-178
人本管理的核心内涵是以人为本,即以尊重和理解为前提,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和基本权利。教师和学生是高校主体,而教师"育人"的积极性,直接影响高校的产品——学生的素养。高校应关注全体教师的正当需要,为全体师生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条件,构建和谐高校。  相似文献   

10.
"关注人——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核心理念,要求我们教师要用真情对待学生,用真心爱护学生。尤其要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概而言之,就是尤其要尊重我们平时所说的"差生"。  相似文献   

11.
对学生参与权的尊重与实现,是高校管理工作不断趋于民主化的重要体现。文章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切入点,通过对高等教育发展脉络的梳理,系统研讨高校管理中的学生参与权问题,阐释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价值意义,为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谈海宁 《考试周刊》2012,(32):181-181
班级管理属于一门管理科学,在发挥班主任管理作用的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主人翁意识,使他们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势利导是"以人为本"班级管理模式的核心。文章探讨了班主任工作中的人性化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13.
徐恒明 《考试周刊》2012,(36):188-188
新课改的全面推进不仅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是一场深刻的教育观念的革命。在新课改的形势下,作为"班级灵魂"的班主任更需要用新的理念智慧管班,要坚持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管理中,使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在"自我"管理中达到"自主"提升的目的,要致力于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模式具有人本性、情感性、创造性三个特点,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为了一切孩子","一切为了孩子",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因势利导是"以人为本"班级管理模式的核心。  相似文献   

15.
学生生活社区的管理一直以来是困扰高校的难题,笔者根据当前大学生生活社区的特点,提出建立一支以学生党员为主体的大学生生活社区服务队伍,探索一条大学生生活社区中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道路,实行一种以大学生党员为核心的"三位一体"生活社区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6.
刘宗元 《考试周刊》2011,(70):233-233
刘墉曾说:"施与人,但不要使对方有受施的感觉。帮助人,但给予对方最高的尊重。这是助人的艺术,也是仁爱的情操。"新课程改革要求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管理学生时,如果能对学生做到尊重,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从阐述"尊重的理念"入手引向"关注和尊重每一位学生",并采取大量的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分析了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和学生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提出了"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尊重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常常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这种"自我为中心"的班级管理,可真是苦了学生累了自己。班主任以自我为中心的管理班级方式把学生成长的权利全部剥夺了,不仅累坏了自己,而且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同时,也削弱了学生对班主任的那份应有的尊重与信赖。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知识旧、道理空、距离远的困境,激发大学生学习"纲要"的兴趣和动力,应当在"纲要"教学中突出其时代感。通过深入挖掘中国近现代史与社会热点问题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提炼富有时代感的教学案例,拉近该课程与大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讨论式教学,切实增强课堂教学的时代感,才能提升教学实效,实现该课程咨政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我们必须提高认识,把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放在高校工作的首位,而建立在尊重基础上的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增强思想教育针对性的前提。所以高校应该更新观念,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思路,不断开创我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