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参加了今年统一高考安徽省历史阅卷工作,在这里,仅就试卷的第42题进行分析,并谈谈自己的看法。一本题的特色 1.构思巧妙题文如下(题意分解是笔者加的): 宋代文人刘迎在诗中写道:“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惟榷场。马军步军且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时间、空间给出的材料什么叫“榷场”?(问题1) 举例说明榷场的作用。(问题2) 试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此诗所反映的社会现象。(问题3) 通过分解题意可以看出:本题给出的时间范围只有一个“宋代”,而没有明确讲明“文人刘迎”究竟是“北宋文人”还是“南宋文人”。但通观全题,特别是提出的问题1和问题2,可以审知,本题要求回答的时间范围应是“两宋时期”。空间范围泛指辽、宋(北宋和南宋)、夏、金等各族政权。仅从这点看,本题构思就很巧妙,且具有相  相似文献   

2.
1992年历史高考问答第1题: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说:“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结合你对唐朝由盛转衰原因的认识,分析评论赵翼的这一观点。这道试题,构思新颖,发问巧妙,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不落窠臼,灵活而具有弹性,颇具有特色,是加强历史思维能力考查的成功范例,对这道试题和学生的一些典型答案进行分析,或许对教学有所启迪。这道题仅涉及《唐朝的衰落和唐末农民战争》一章的内  相似文献   

3.
1993年高考问答题与前几年相比有如下显著特点。一、命题体现了基础与能力并重的原则 1992年高考的问答题或偏重基础、或偏重能力。如1992年第48题:“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说:‘开元之治,几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结合你对唐朝由盛转衰原因的认识,分析评论赵翼的这一观点。”此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初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或观点、运用所学知识、区分历史材料中的客观事实和主观见解,并指出其立场、时代局限或社会偏见。此题主要偏重能力考查,共8分,纯评论分就占5分以上。1992年第49题:“从中华民国成立至五四运动前,孙中山  相似文献   

4.
唐朝历史是近几年高考历史试卷问答题命题的一方热土。1992年第48题: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娲》中说:“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杨贵妃足已败之。”结合你对唐朝由盛转衰原因的认识,分析评论赵翼的这一观点。此题着重考查学生历史辩证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1996年第47题: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唐朝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唐文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该题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1999年第41题:史称:“得人者昌”,“失贤则亡”。试结合唐朝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并总结其经验教训。此题着…  相似文献   

5.
金代杰出诗人元遗山,他的诗歌创作,前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赵翼在《题遗山诗》中曾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的确如此。元遗山的“丧乱诗”的沉挚悲凉,正如《瓯北诗话》所说的:“唐以来律诗之可歌可泣者,少陵十数联外,绝无嗣响,遗山则往往有之。”遗山诗是有自己的创作纲领的。《论诗三十首》这一  相似文献   

6.
古典诗歌鉴赏是语文高考中一道分值较大的试题,赋分6~8分。自2002年诗歌鉴赏作为主观题考查至今,已成为难度较大的一道题目,属于高考能力层次最高等级E级。由于缺乏知识、能力、经验等条件,许多学生在做该题时,都存有畏难情绪。如何才能信心百倍地去应对该题呢?我通过对教学实践的总结,重点结合2006年高考试题,具体阐释“五看”的解题方法,使同学们能够形成一定的鉴赏能力,以有效地应对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五看”,即看诗题、看作者、看提示、看诗眼、看题干。一、看诗题题目如同诗歌作品的眼睛。分析它所传递的信息,有时能轻易地了解诗歌…  相似文献   

7.
今年高考试题全国卷中有两道以诗作题干的选择题,该题看似考文化内容,实则用意在以诗证史,诗中有史。考查从诗中提取有效信息判断说明问题的能力。笔者拟六题,以期抛砖引玉,求教于大方之家。例一:“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句诗。该诗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七国之乱B.八王之乱C.安史之乱D.三藩之乱例二:“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是诗圣杜甫的名句,诗中歌咏的女子是A.细君公主B.王昭君C.文成公主D.金城公主例三:诗圣杜甫的名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称赞的是A.周瑜B.孙权C.诸葛亮D.曹操例…  相似文献   

8.
一、概括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含义1. 考查要求分析。要求考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或所给出的历史材料,对试题涉及的具体历史事件及其内容作出定义或概念的概括,以揭示历史事件的内涵。其基本方式是“××是××××”,如1993年全国高考卷第42题曾经考查“榷场”概念。  相似文献   

9.
随着高考能力考查的日益深化,历史试题的要求逐渐提高,一方面是题型日趋稳定,走向标准化和科学化;另一方面是题目不断更新,注重史实的综述和史论的提炼。尤其是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命题角度精巧新异、思路灵活广阔、内容覆盖周全、答案严谨精当,集中考查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1992年高考“赵翼论杨贵妃”和1993年新高考“顾炎武论八股”两题的出现,使历史问答题独辟蹊径,走出困境,步入广阔的空间。这不仅使历史能力考查由  相似文献   

10.
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斯说过:“文学鉴赏,是开着许多窗户的一幢房子,教师的任务不是让学生被动地顺着教师自己的那一扇窗观望文学作品,而是应当启发每个学生都主动地打开自己的那扇窗户。”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高中学生应“初步具有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自2002年起,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的古诗鉴赏题由客观题改为主观简析题。近年来对诗歌的罄体解读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提高,那么在诗歌鉴赏中该如何让学生主动打开自己的那一扇窗户呢?一、审视标题,辨明诗歌题材看人先看面目,赏诗先赏诗题。题目即诗的额头,含有诸多信…  相似文献   

11.
陈清云 《唐山学院学报》2012,25(5):79-82,92
赵翼《瓯北集》中的题画诗多为题像诗,在其135首题像诗中主要包括颂扬、戏题和规箴三大部分内容。赵翼主张绘像的形神兼备,同时提出题像诗遗貌取神的理论。其题像诗最大的特点是重趣,擅长在多姿多彩的对比中展现人物的风貌,在精辟分析中彰显人物的性格,在诙谐幽默中刻画人物的精神,并且善于调配各体诗表现诗情画意。  相似文献   

12.
1990年高考全国题第10题(略),是一道选择题,但就这道题题干所选用的诗的语言特点来看,却又可以说是一道诗“谜”题。其特点:一是所选用的诗,其诗题都被“隐”去;二是诗中所吟咏的对象都未直接挑明,它们或是通过所描写的事物的特征给人们以联想,或是通过相关典故给人们以暗示。93年高考全国题第10题和六省市题的第10题  相似文献   

13.
“一题多解”在数理化等自然科学中已是普遍存在的思维活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随着历史研究的发展和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历史问题的“一题多论”似有呼之欲出之势。近年来,历史高考试题中一些“新情境题”、半开放性试题的出现,如从1998年高考历史试题第4...  相似文献   

14.
我们先看一道高考题:绝句吴涛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2005年高考语文江西卷第16题)本诗体现了春夏之交乍暖忽寒的季候特点,游子常年在外,对气候的冷暖变化最易感知。季候的变化引起了游子对家乡、朋友的思念之情。诗人通过视觉(游  相似文献   

15.
历史问答题是历年高考历史试卷的主体,也是学生最容易失分的题。恢复高考以来,历史问答题的难度不断增加。特别是近三年,历史问答题的难度越来越大,对应试者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越来越强。因此,认真研究历史问答题命题特点,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这对执教高中,特别是高三文科班的历史教师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综观近三年历史问答题的变化,我以为当今高考历史问答题命题主要具有以下4大特点: 一、历史基础理论思维能力要求不断强化 中学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历史基础理论思维能力,即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这些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尽管《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早已有明确规定,但长期以来,在高考历史试卷中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于是,国家考试中心针对这一情况于1992年推出历史科考试的十条能力要求,明确提出了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初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如原因和结果(包括互为因果)、共性和个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继承和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并在当年高考历史试卷中首次推出“材料分析评论问答题”,要求学生就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说:“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  相似文献   

16.
招数之一:谙熟名词术语。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鉴赏诗歌会涉及一些专门术语,鉴赏者必须深知其内涵,以免解答鉴赏题时陷入混沌的迷障。像2004年高考答不出《秋思》中“细节”的,大都对“细节”的内涵不甚了解。招数之二:善抓“题眼”、“诗眼”。一篇诗文标题中能揭示题旨的字眼就是“题眼”,一首诗中能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就是“诗眼”。“题眼”、“诗眼”是诗歌的一扇窗,鉴赏古诗时若能抓住“题眼”或“诗眼”,往往就会拨开迷障,眼前豁然一亮。招数之三:知晓惯用意象。在我国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  相似文献   

17.
2005年高考已成过去,但尘埃并未落定。在我接到的有关高考的电话中,询问最多的就是文综卷的第31题,有一部分教师甚至还质疑该题答案的正确性。因此,我觉得该题很值得探讨。文综卷第31题是这样的:郑板桥曾提到他画竹的过程:当他晨起“看竹”时,产生了“眼中之  相似文献   

18.
王叶军 《历史学习》2003,(10):26-28
历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有“一幅古代到现实高度浓缩的历史画卷”之美誉,其“以人为本、倡导人文关怀,弘扬时代主旋律,凸现活的历史教育”、“强调学以致用,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命题理念、命题的角度与技术乃至于命题的知识载体都起到了引领全国高考与中学历史教育的潮流。纵览200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第37题(长城题)借鉴了2001年上海卷37题(燕王夫人墓题)和2002年上海卷28题(秦砖·汉瓦与东汉·画像石题)而且与2003年上海卷第28题(唐代妇女三彩陶俑照片)有异曲同工之妙,很大程度地体现了上海高考卷的特色。其一,命题立意现代化1.以考…  相似文献   

19.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写的《咏柳》,大家都已耳熟能详。全诗四句,句句都是描绘“柳”,而又全然不露一个“柳”字,真是别具韵味,耐人咀嚼。像这样有意地避开诗题的写法,叫做不犯题,不犯题的诗就称之为“避题诗”。有趣的是许多“避题诗”其实可以把它看为“谜语诗”。我们不妨将其诗句看作“谜面”,诗题就是“谜底”。路迢迢而非远,石迭迭而无山,雷轰轰而未雨,雪飘飘而不寒。这是清代著名学者赵翼写的一首题为《咏石磨》的“避题诗”。每一句写的都是农家常用的“石磨”,然而…  相似文献   

20.
陆游的纪梦诗在中国古代诗人中,记梦之频、述梦之精,而又对梦浓烈痴心、独树一帜者当数爱国诗人陆游。清人赵翼对陆游的纪梦一类诗,在《瓯北诗话》中曾作了这样的统计和评价:“即如纪梦诗,核计全集,共九十九首。人生安得有如许梦!此必有诗无题,遂托之于梦耳。”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