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紧"在广西博白客家话中是一个很重要的体标记.本文列举了"紧"作为持续体在博白客家话中的三种语法位置,并分析了它所表示的五种语法意义,以说明"紧"在客家话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南朝地下流民社会的形成及生存形态分析,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探索其与客家民系形成的因果关系,力求更清晰地揭示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以及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光州固始"的符号意义.  相似文献   

3.
山歌,是客家民歌中最早出现的一种形式,是古代人民劳动生活的真实记录.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我们的祖先从不会说话,到能发出一些简单的声音,扛木头觉得吃力时本能地发出一些有规律的"哼哧哼哧"声,这是一种无意识的本能创作.  相似文献   

4.
台湾地区的客家运动源于对客语的恢复与发展.随着客家从"双重少数"向"关键少数"的角色转变,客家运动对台湾地区的现实政治产生了压力,这一压力可以通过客家法制的发展加以观察和评价.台湾当局和台湾地区各主要政党对客家法制的发展,持"恩宠俘获"型的动机,意图通过满足客家运动的要求,争取客家对本政党的支持.客家运动在抢救语言、族群平等和政治参与上的诉求,在法制层面都有所反映.2009年10月通过的"客家基本法"(草案),对客家运动的诉求作出了比较全面的回应.  相似文献   

5.
《嘉应学院学报》2016,(7):24-30
客家与日本的交流已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日本人对客家人从一无所知到"刮目相看",再到高歌礼赞与理性思考并存。总起而言,当代日本的客家印象是正面而清晰的。"客家"在日本的形塑与传播,始终与中日关系、东亚形势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特别是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木派"学者的贡献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客家精神中蕴含的党性元素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践的核心要义高度契合,具有党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探究二者的内涵与关联性,剖析客家精神的党性元素,从主题教育实践视角探究客家精神的转化与融合,为弘扬客家精神,开展创新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践提供全新视角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从"形成性评价"到"为了学习的考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形成性评价"的概念提出后,其内涵不断发展,使用的术语也有所变化.在其历史发展中,使用的术语发生了从"形成性评价"到"形成性考评",再到"为了学习的考评"的变化.这个术语变化的过程也承载了相应的涵义发展,即评价从关注课程开发的效果,扩展到关注学生的学习质量.而对学生学习质量的关注中,也从诊断学生阶段性的学习结果发展到经常性地收集学生学习过程的证据并用于反馈学习和调整教学,再在促进学习的核心价值下融通不同的评价方式,并持续性地与教学过程相融合,着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标举"境界"说,其境界形成的具体步骤包括"能观""出入"、"写境"与"造境"等."造境"与"写境"作为境界形成的最后一个步骤,并非独立地存在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本文从"境界"、"造境"、"写境"等概念的理解着手,通过审美的角度分析"造境"与"写境"二者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儒家内圣外王思想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特征,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旋律.中国传统社会的清官正是在这个儒家政治文化的大背景下,坚持"内圣外王"的政治诉求,以圣贤标准要求自己,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清官.  相似文献   

10.
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时期,在君权神授观念盛行的同时,对民众作用的认识不断加深,执政者已提出"保民"、"爱民"等主张,但都是从君主本位的立场解释"爱民"的涵义,"民惟邦本"之说尚未出现.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提出"民贵君轻"、"王者以百姓为天"、"以人为本"、"民者,君之本也"等思想,汉初贾谊对民众的作用又有更精当的论述.在这些思想的基础上才概括成"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经典表述.  相似文献   

11.
爱国爱乡精神是客家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客家迁徙到闽赣粤边地,在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形成爱国爱乡精神.从人类文化心理视野来看,客家经历了幻象文化心理阶段,但很快形成意象文化心理,并且在理学的影响下,形成高度高度理性和系统化的道象文化心理,意象文化心理和道象文化心理是客家主要的文化心理,家国是主要的文化意象,爱国爱乡是意象文化和道象文化心理的集中体现,但意象文化心理并没有因为道象文化心理的形成而退化,它一直是客家文化心理的主要形态.客家寻根谒祖则是对家园意象的追溯与回归.  相似文献   

12.
"品德的形成"一章既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共课心理学的重要内容,学好这一章能使师范生掌握品德、道德等基本概念,理解品德形成的过程及其规律,为今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有力的心理依据.在这一章中,有许多内容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道德与品德的关系、品德形成的理论等,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呢?奥苏贝尔的"接受--同化"学习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根据与策略.  相似文献   

13.
王培利 《历史教学》2006,(12):28-31
天津的城市型政区--区级政区来源于警区.首先,天津都统衙门管理城市的措施为"警区"的形成提供了一个范式.其次,袁世凯接收天津以后,为了适应天津城市管理的需要,而正式确立了"警区".可以说,"警区"的出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天津的城市管理体制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是天津城市型政区确立的第一基石.  相似文献   

14.
为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师生品位,不断提高师生素质,把"争当人民满意校长,争做人民满意教师,争创人民满意学校"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湖南省泸溪县武溪小学(以下简称武溪小学)在全体师生中大力开展"六好"教育,力求形成学校特色.  相似文献   

15.
"罢休"一词本由表示"休止"义的两个动词"罢"与"休"同义复合而成.而"罢休"在发展过程中,因受语用环境复杂化、主观化及类推机制的影响,至明朝始,产生了语气意义.明清时期,语气词"罢休"又嬗变出新的意义,可细分为"表示姑且算了"语气的"罢休1","表示姑且这么决定"语气的"罢休2",以及"表示某种建议、祈使"语气的"罢...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的提出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婚姻家庭关系中,"男尊女卑"是其核心观念之一.在诸多学者的诸多论述中,有意或无意、直接或间接地将儒家思想与男尊女卑紧密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7.
"形成性"考试方法是通过多次的、内容广泛的、方式方法灵活的考试来检验教学效果.在实施"形成性"考试方法的过程中,应当注重考试评价过程化,灵活运用多种考试方式,高度重视"试后管理",突出强调能力考核,使考试真正成为检验教学效果和评价人才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所谓"校园暴力"主要是指发生在学生中的敲诈,抢劫,勒索,欺侮等行为,有时还会伴有暴力威逼方式.这种现象发生在本校学生间,有时也会发生在不同学校间,主要就是以"诈钱"的形式出现.本文就"校园暴力"事件的形成和防范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浰头山之战是明代中叶平定闽、粤、赣边区农民起义战争中的一次战役,它使数以万计的人被剿杀,并导致今客家地区新设和平等10多个县。新县的空地效应和人口政策,促使客家人大量进入。从浰头山与和平县的建立可以窥见,粤东客家形成的时间在明代中后期。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主义譬如一面旗子"的思想观点,既具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它的形成不是偶然的.五四运动前,其逻辑起点已经产生;此后,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和革命实践的发展,这一思想观点不断丰富,最后在湖南自治运动失败后正式形成.其所含有的哲学意义和选择何种"主义"的问题,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首先,这一思想观点的逻辑起点即哲学、伦理学"如大纛"的判断,本身就是一个哲学问题.它是毛泽东在以"改造国民性"为宗旨的早期新文化运动推动之下,在探讨"本源"、"宇宙之真理"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其次,由于这一思想观点本身就内涵着"主义"的极端重要性,因此选取何种"主义"就显得既紧迫又艰巨,既因为救亡图存的现实要求,又因为分辨一种"主义"是不是真理极为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