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发展近代教育,培养实用人才,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初二日(1901年9月14日)下令改书院为学堂.这一改制,标志着制度层面的传统书院的消失,在千年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优秀的书院传统也随之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今年是书院改制110周年,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于11月4日-6日隆重举办了“书院文化的传承与开拓——纪念中国书院改制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本刊特辟栏目,选取部分代表性论文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晚清时期,私人书院因受西学影响发生诸多变化。文章以天文学为例,依托书院课艺等文献资料,追溯了这一时期传统书院和新式书院开展天文学教育的具体情况。部分传统书院仍然将天文学作为经史教育的附属,延续清初兴起的考证方法,新式书院则启迪和宣传了近代天文学知识,天文学的启蒙教育也在晚清得到重视。晚清私人书院天文学教育的变化,也是科学教育试验与尝试的反映,为清末教育改制提供了可以依据和参考的模板。  相似文献   

3.
书院是唐宋以来中国传统学术的中心,正如胡适所言:"一千年以来,书院实在占教育上一个重要位置,国内的最高学府和思想的渊源,惟书院是赖.盖书院为我国古时最高的教育机关"[1].但是,作为"一千年以来学术之重心"的书院,最终却未能经受住"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的考验,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突然改制为新式学堂,变化之仓促,决策之果断,历来备受争议,其中的得失利弊,也是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4.
书院改学堂,是清末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它肇始于百日维新,完成于清末新政。湘西地区虽地处偏远,但在当地开明官绅的引领下,书院改制迅速推进,在数年内便完成由书院到学堂的转变。此举传播了西学和新式思想。书院改制开启了湘西传统教育向近代化转变的历程,它不仅构建了湘西近代学校的基本框架与体制,还创新了学校教育的内容,加速了湘西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型。  相似文献   

5.
书院是古代教育的重要机构,河北的书院也与全国一样,发端于唐末五代,至清代达到高潮。晚清以后,书院教育制度日趋僵化、衰败。在西方社会的影响下,出于适应教育改革、培养近代新式人才的需要,书院改制成为趋势。河北书院在维新运动的冲击下,在清末"新政"时期纷纷依照"新学制"规定改为学堂,大体完成了旧有教育资源的近代转换,为河北现代教育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清末急剧的社会变革中,书院被视为守旧的堡垒而受到严厉的批判,直至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初二(1901.9.14)被清廷宣布改制为新式学堂,制度层面的书院因此在中国历史大舞台上消失了。在书院改制110周年暨岳麓书院创建1035周年之际,来自美国、韩国、日本和中国  相似文献   

7.
书院作为中国传统的教育机构,在清代中期以后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由于政府在管理和经费等方面的干预,书院教育僵化、陈腐,严重缺乏生气。近代以后,清政府兴办洋务,传统的书院教育难以培养学以致用的人才,书院改制势在必行。当时天津、保定等地的著名书院都相应地做出举措来应对社会转型时期的教育变革,为近代直隶教育的纵深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作为中国书院的一个缩影,在清末民初南通教育转型的艰难历程中,书院的作用不容忽视。首先,由书院脱胎而来的学校,经民国初年之发展,逐渐成为当地普通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柱;其次,书院公产为南通新式教育的兴办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经费;第三,部分新学化书院的肄业生为南通新式教育的创办做出了重要贡献;第四,大批新学化书院的肄业生任教于新式学堂,并从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名家,其中不乏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据一席之地者。  相似文献   

9.
书院改制是指晚清"新政"时期对传统书院制度的改革。在清末"废书院,兴学堂"的浪潮中,贵州逐步完成了对大小书院的改制。书院改制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产生在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特殊的国内社会环境,是多种社会力量合成的产物。贵州书院改制不仅仅是贵州教育制度的变革,也是清末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近现代社会新式教育快速兴起,新式学校逐渐取代传统的私塾和书院,成为教育机构的主流。政府在发展和普及新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新设大量学校,另一方面也对传统教育机构进行改造,使融入新的学校系统。相比较而言,书院改学堂较为容易;传统私塾因为数量庞大,分布散乱,成份繁杂,改造起来难度大、时间长。教育行政机关通过组织塾师培训、审定塾师资格、实行设塾登记等形式,积极开展对私塾的改造,使之逐渐脱离旧的教育模式,在教学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学校管理上向新式学校靠近,为新教育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1.
近代教育家吴汝纶不仅是桐城派大师,更是莲池书院院长、名师。他主持莲池书院期间,批判科举考试制度,高度重视西学的价值,开办新式学堂,筹集书院经费,聘请外国教习,支持书院的近代改制。所有这些,都顺应了近代新教育改革的潮流。在急剧的社会动荡中,吴汝纶卸任莲池书院院长,继续进行新教育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始自唐代,历经千年发展,至清末内忧外患的时局之下,被一纸诏令改制为学堂,嘎然亡于盛势.改制后,书院虽成为历史,其精神却始终未曾被遗忘.时隔不久,胡适在南京东南大学演讲时就感叹"书院之废,实在是吾中国一大不幸事"[1].而近年来,随着书院热的兴起,书院改制也成为了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既是外国教育浸润影响的产物,更是中国传统教育自身适应时势合乎逻辑的发展结果,是中西教育交融演变的产物.晚清书院在实现自身转型的同时,无疑也对近代学制的建立产生了直接而重要的影响.面对外来文化教育的强烈冲击,晚清书院开始进行自我调适与更新,其在办学体系、办学宗旨、课程内容、管理体制、图书资源等方面基本具备了向近代学校转型的主观内在条件.清政府的两次书院改制诏令更是直接促成了传统书院迅速向近代学校的转型,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教育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张之洞是近代教育改革中最突出人物之一,他在建立新式学堂的同时,也对传统书院教育进行了改革.通过考察张之洞创办的经心、尊经、令德堂、广雅、两湖书院和存古学堂,可以清楚其书院改革思想嬗变,同时可以了解其学术思想、政治思想演变的历程.  相似文献   

15.
在全国教育改制的大背景下,清末粤东旧式的韩山书院虽然几经周折,但最终从名实上完成了从书院到学堂的蜕变。今赖保存相对较为完整的清末《岭东日报》等报章与档案,得以揭示其清晰的演变脉络。惠潮嘉巡道褚成博于光绪三十年(1904)四月将道属的韩山书院改办为新式师范学堂,初名为"韩山师范学堂"或"潮州师范学堂",最终官方才定名为"广东省惠潮嘉官立初级师范学堂"。  相似文献   

16.
广雅书院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书院,该书院招录广东、广西两省优秀士子,对学生要求严格,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注重传统文化和西学等知识教育。为两广培养了许多新式人才。毕业于该书院的广西学生大多成为对广西有用的人才,他们促进了广西近代教育的发展,掀起了广西早期的革命活动。广雅书院对近代广西社会发展特别是教育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1905年科举废除前后,湖南士子留日成为热潮.在日中强弱的鲜明对比下,传统变革意识和责任意识在这批留日的湖南士子中被重新激活,学习日本经验发展新式教育,被不少留日湖南学生视为使命,在引进西方教育思想、传播新式教育科学、创办新式学堂等方面,成为推动湖南教育近代化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为楚文化的发源地,历史悠久。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地区的教育都已经出现改革,但湖北还处于传统教育阶段。1889年晚清重臣张之洞出任湖广总督,在任职的17年间,他改革旧式书院,创办各类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推动了湖北近代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东南沿海城市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推动了城市教育由传统走向现代。文章以福州为例,探讨这一转型过程。教会学校的创立启动了福州教育的现代化,传统书院开始改为新式学堂并建立了一批现代学校。到20世纪30年代,形成了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师范教育、专业教育等较为完备的现代新式教育体系。女子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市民教育程度提高,为城市现代化提供了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20.
清代的承德书院始于乾隆时期,止于清末书院改制,共一百多年时间。清代的承德书院随着避暑山庄的兴盛而兴起,为承德地方教育的发展作出贡献,也为当下承德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