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6 毫秒
1.
书院改学堂——教育现代化的一个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院教育属于为科举制度服务的儒学教育体系。清末,随着学堂教育的出现和对传统教育改革呼声的高涨,书院加速衰落,最终改为学堂教育。书院改学堂,有来自西方文化的影响,国家的政令、政策的监督,也有来自民间的呼声和志士仁人的努力,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变革的一个重要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2.
清末的书院废止是在书院与学堂的名称之争中开场与落幕的.所谓名称之争,是指清末以书院改学堂的过程中,清朝廷曾引发了一场是改名学堂还是保留书院的论争.以书院改学堂,本是清末教育改革由课程层面转入制度层面的过渡阶段,是新旧教育体制交替的反映,但在清廷内部却把这场改革引向了名称之争.事情的起因是由于光绪皇帝的诏令.  相似文献   

3.
《高教探索》2015,(2):120
韩山师范学院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市。学校的前身是创建于1903年的"惠潮嘉师范学堂",是我国第一批、广东省第一所专门培养师资的学校。学校的历史可追溯到宋代潮州人为纪念当过潮州刺史的唐代大文豪韩愈而建立的"韩山书院"。学校坚持"人文教育与应用教育并重、本土化与国际化兼顾"  相似文献   

4.
曾熙以文辞书法名世,也是出色的教育家。他曾讲学于石鼓书院,并于1904年受命创办湖南南路优级师范学堂,担任监督。在教育方面,他重视文化传承,为学堂绘制宏伟教育蓝图;坚持立德树人,为学堂培养品德高尚的师范人才;提倡实用教育,优化学科课程设置;树立开放的教育理念,引领新式学堂教育。其教育思想及实践活动意义重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清末湖南教育的普及和近代化,为中国近代教育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5.
清末书院改制与学堂兴起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院改制及学堂的兴起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社会变革是书院改制,学堂兴起的根本动因;清末书院自身积弊太深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其改制的内在依据。书院改制的两次高潮是19世纪末的戊戌书院改制和20世纪初的新政书院改制。书院改制对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颇多借鉴。  相似文献   

6.
王丹 《文教资料》2007,(21):124-126
清末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书院的积弊也日趋严重,在向西方学习的浪潮中,书院的改革势在必行。戊戌变法时期和新政时期的书院改学堂顺应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7.
大通学堂,原名“大通师范学堂”,1905年9月(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创于浙江绍兴。这个学堂与清末废料举后办的学堂大不相同;与光复会其领导人及其骨干分子在上海、浙江、安徽等地兴办的学校也有区别;它有自身的特点,现就个人所知简略介绍如下。首先,该校以培养军事骨干为主。学校的主要创办人徐锡麟认为:“强邻日逼,不  相似文献   

8.
开办新式学堂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借助清末兴学的潮流,资产阶级革命派把新式学堂发展成为自己宣传和组织革命的阵地,徐锡麟任教和兴办新式学堂的历程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最终,新式学堂演变为培育革命力量的基地和清末革命浪潮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9.
保定初级师范学堂是清末兴学急需师资的产物,也是畿辅重地率先垂范的杰作,其创始人为我国近代教育家严修,1904年仿效日本寻常师范创建于保定城西张公祠,至今已有104年的办学历史。  相似文献   

10.
韩山师范学院美术系,是秉承清光绪(1903)廿九年的"惠潮嘉师范学堂"图画科发展而来的。它经历了民国时期师范学校的图画班,解放后师范学校的图音班,专科学校时期和韩山师范学院早期艺术系的发展阶段。办学水  相似文献   

11.
韩师民国年间治校时间最长的李育藩校长,在接长不久即遇抗战全面爆发。从1936年底至1939年5月这两年多的时间,李育藩不断加强军事动员与训练,积极准备迁校,又重视学生诉求,强势解决争地纠纷,以及在沦陷前夕将学校西迁到安全地区,保存了韩师的教育血脉,使之在抗战烽火中,仍然能不断发展,成为广东东部最重要的学校。  相似文献   

12.
学租是维持书院正常运行的主要经费来源,但清代书院学田在经营中问题重重。九江德安敷阳书院的学田在租佃中因田亩不实、田米不清、刁佃不惩及兑票不靖等原因,造成书院办学经费入不敷出,书院有名无实。虽然时人曾开出合田、内票、择人、专差、减课等对策,但依然无法挽救书院于咸丰四年化为乌有的命运。清代书院学田的经营不善,是导致书院兴废旋踵和退出历史舞台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清末中学出现之后,中国才真正拥有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三段制学制模式。它的出现和发展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促进了封建旧教育体制的瓦解。文章主要考察了晚清中学在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临桂词派是晚清民初主导词坛的重要流派,它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作为一个作家的集合体,创作主体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王鹏运以全力为词并具有丰富的词学理论,积极组织词社等团体活动,指导和奖掖后进,又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政治声望,在词派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领袖和组织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学史的研究包括文学创作史和文学接受史两方面。对文学接受活动的考察有助于我们把握文学史发展的动态过程。而对清代词坛而言,唐宋词选本深刻地影响了清代词学的走向,故本文以《绝妙好词》在清代的接受状况为个案,考察其在清代的接受和传播情况。《绝妙好词》重行于世当是在1678-1684年之间,其在清代接受活动的对象主体主要是浙西词派和常州词派,正是在对前代词学的接受吸取中,清代词家逐渐完善了自己的词学理论,清代成为一个词学空前繁荣的时代。  相似文献   

16.
从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正式颁布为标志,现代学制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这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中,中小学英语教科书从无到有;从清末注重"文"逐渐发展为到民国中后期强调"语"。"文"指"英文";而"语"则指"英语"。"英文"侧重的是文字,即语言学习四项基本技能中的"读"和"写";而"英语"侧重的是其中的"听"和"说"。在清末到民国中小学英语教科书发展的这个历史过程中,这一变化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17.
1902年由漕运总督陈夔龙创办于清江浦的江北大学堂是清末新政时期江苏官方最早创立的四所高等学堂之一,也是当时全国最早创办的为数不多的官办高等学堂之一,1903年江北大学堂更名为江北高等学堂。之后,因漕运总督撤消,津浦铁路的通行,以及学堂内部管理不善等因素,一变而江北初级师范学堂,至民初,则演变为江苏省立第六师范学校。  相似文献   

18.
汉译历史教科书在晚清的出现,是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学术现象,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其真正在近代中国的学校教育中普及,是在晚清新式学堂纷纷使用汉译历史教科书作为教学蓝本开始。而这一阶段,又经历了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和书院改制这三个教育改革时期。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我国有关教育史、体育史资料的分析表明:我国的学校体育产生于夏、商、西周时期;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起源于清末时期的京师大学堂;我国最早设立体育专业的学校是清末时期的"中国体操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