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振兴西北高等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以“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式发展为借鉴,提出建立西北高等教育“特区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其面临的区域性国家政策支持和地方政府投入有限、区域内学科建设与产业发展耦合度不高、外部环境对西部高校人才建设的冲击等不利因素进行了回应与分析,提出优化顶层政策设计和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增强产业升级贡献度和构建人才共享机制等对策,以期为振兴西北高等教育,促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西北地区共同富裕提供“靶向治疗”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的现实趋势,证明现行高等教育“两级办学”体制的内在制度规范,缺乏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机能。要实现不同区域高等教育的共同和谐发展,在高等教育“两级办学”制区域化发展模式内,必须外生有协调发展机能的高等教育制度机制。  相似文献   

3.
长三角经济带是中国区域重大战略部署的重要构成,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吸引力与竞争力是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支撑.21世纪以来,在政府、市场、高校多元主体驱动下,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迈入一体化发展新阶段.从2013-2019年数据来看,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川渝陕四大高等教育集群中,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资源体量最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优势领先,多项指标保持较高增速.但同时,随着国家区域均衡战略的实施和地方教育投入的增加,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资源指标增长呈现出新的态势,虽然依然居于全国领先地位,但资源集聚优势和科研创新增速有所减弱和放缓,省际资源差异明显,成为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提升的制约."十四五"期间,长三角地区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 目标,既需要发挥区域和三省一市高等教育资源差异优势,也需要补齐短板,以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协同发展为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助力.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的现实趋势,证明现行高等教育“两级办学”体制的内在制度规范,缺乏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机能。要实现不同区域高等教育的共同和谐发展,在高等教育“两级办学”制区域化发展模式内,必须外生有协调发展机能的高等教育制度机制。  相似文献   

5.
国际化是当前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而区域化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必经途径.文章在探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区域化的内涵及二者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在国际化背景下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城市高等教育发展中园区化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分析了 2 0世纪后半期以来 ,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新的趋势 ;论述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总态势 ;从制订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战略和探索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出发 ,就高等教育园区化发展思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研究热点。国内有关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研究起步晚,但在概念、理论和应用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且潜力巨大,特点概括起来有“八多八少”;国外研究起步早,理论创新多,实证研究质量高,对我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研究至少有两点可以期待:一是研究方法日趋成熟;二是大学与区域社会契合发展的研究将日益热烈。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可以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促进高校的快速发展;高校的发展,又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区域和高校的双赢.美国的高等教育区域化不仅起步较早,而且运作较为成功,对我国高校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及其对人才的特殊需求,成人高等教育区域化必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论述了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从战略层面阐述了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战略制定的依据与原则,从战术层面提出了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的核心特征是各种办学资源的"越界"流动,其目的在于提升区域高等教育综合竞争力.长三角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经历了区域教育市场孕育、区域教育合作展开和区域教育聚合体创设三个阶段,其演进模式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多中心治理模式.长三角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的长远发展必须在全球化的视阈中逐步推进,实现区域一体化向国际化的有效延伸.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6.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7.
18.
辩是推理的运用,但与辩的目的相联系,甚至于为实现这种目的而采取一定技巧的推理,实际上已经成为辩的方法。《墨经》中所述“援”、“推”“辟”“止”“效”诸方法是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李静波 《南平师专学报》2009,28(3):81-83,88
日语中的“ティル”是一个具有多种意义的体助词,与汉语中的体助词“在”“着”“了”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从体意义的角度对“ティル”与汉语体助词“在”“着”“了”的对应关系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囷""廛"辨疑     
~~“囷”“廛”辨疑@杜香娟$中原油田第一中学!河南濮阳4570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