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数量迅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发表的中国《社会蓝皮书》表明,从1993年到2003年间,中国"群体性事件"数量已由1万起增加到6万起,参与人数也由约73万增加到约307万。有关部门统计还显示,2005年上升为8.7万起,2006年超过9万  相似文献   

2.
一、新媒体渐渐成为危机事件传播的主角 公共危机事件是指突然发生、严重威胁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价值规范和共同利益,在极短的时间内必须做出果断决策的破坏性事件,又称突发、敏感、灾难性事件.① 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到一个各种危机频发的时期.数据表明,我国的群体性事件从1993年的8709起增加到2006年的9万起,2007年、2008年包括2009年都超过了9万起.②给政府执政能力和方式带来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3.
中国各地的群体性事件一直上升,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专家王二平博士引述官方数据说,群体性事件从1995年的超过l万起,持续增加到2005年的超过6万起,2007年已超过8万起.[1]不管主观动机如何,群体性事件往往具有对抗性和社会危害性,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将会引起社会动荡,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应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国已进入社会矛盾多发期,群体性事件由1990年代的年发数千起上升至如今的年发数万起,维持稳定的社会成本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5.
2008年以来,中国群体性事件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征。在倡导建立理性和人文关怀的社会环境面前,大众媒体理应担负起更多的职责。本文从探究我国群体性事件与集群行为的关联入手,深入分析群体性事件亟需舆论监督和引导的原因,从心理学、社会学视角对舆论监督和引导措施给予解读。  相似文献   

6.
近年,我国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侧面也表现出抗争性话语的争夺。本文以2003-2011年大陆地区的41起群体性事件为切入点,采用文献阅读、文本分析,比较六种群体性事件的话语表现与利益诉求,总结不同时空下各类事件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公共危机传播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增多,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公共危机事件频发。据统计,从1993年到2006年,仅群体性事件从8709起增加到了90000起;2007年、  相似文献   

8.
网络群体性事件近年来层出不穷,这是值得关注和反思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也许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几乎每一个事件背后都有社会性原因,都是某种或者某方面社会矛盾通过网络文本的具象化呈现。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是和中国社会本身的转型和结构性演变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从系统论的角度看,  相似文献   

9.
2008年6月28日,贵州瓮安县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当地约200人冲击县公安局、县委、县政府、县财政局与县民政局行政大楼.上万群众围观,整个过程持续近七小时,成为一起严重的打砸抢烧群体性事件.值得注意的是,与之前国内类似事件的处理方式不同,贵州省政府在介入事件处理后,允许媒体进行报道,主动、及时向社会通报事件处理进展情况,使我们看到了一次"与众不同"的政府公共危机处理景象.  相似文献   

10.
2008年:"群体性事件"接连发生.2009年第1期<瞭望>刊文预测"2009年有可能是一个群体性事件高发年".认可多元社会利益的正当性,并为之构建合法化、制度化的表达渠道,或是一种妥善解决"群体性事件"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1.
吴世文 《现代传播》2014,(4):132-136
历史—社会转型期中国爆发的新媒体事件集中体现了当下的社会问题,研究者们使用不同的命名模式和研究框架来探讨之。本研究主张使用"新媒体事件"的理论命名,进而在"新媒体与社会""新媒体与行动者"的宏阔背景中考察中国场域中的新媒体事件,聚焦事件行动者的行为、事件关系、新媒体的角色作用及其与传统媒体的关系、事件的社会影响等议题,开展事件的扩散机制、影响机制与动力学机制研究,并连接起中国社会转型的实践与理论,致力于发展基于中国语境和新媒体特定使用情境的新媒体事件理论。  相似文献   

12.
网络拟态群体性事件是我国在现阶段互联网新技术革命时期出现的独特社会现象.网络在中国所显现的政治功能越发明显.由于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尤其是群体性事件高发期,网民数量激增,网民参与热情高涨,所以研究网络拟态群体性事件现实意义有助于提高我国政府社会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频发且呈现出参与主体的底层特质.由于媒介化社会的到来,媒体不可避免地介入到群体性事件当中并对民众产生影响,而考察其在群体性事件中对底层民众产生的心理影响才是把握群体性事件的“要害”,其中影响社群稳定的社会政治心理更应是瞩目的焦点.本文以“乌坎事件”事发地的相关当事人为实证调研对象,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认为底层群体在进行“权利维护”和“权利抗争”中,媒体起到了示范和启蒙的作用,大众传媒亦应在稳定和重塑底层民众社会政治心理方面担当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4.
针对近年来在中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基于社会与政治运动的理论,本研究以集体行动为观察对象,通过借鉴比较核物理中的核裂变和核聚变的理论分析,探究群体性事件的一般爆发机制,并建构了一个过程演化模型。研究发现,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核反应过程与群体性事件过程实际上具有某种相互对应的、类似的作用机制;从群体性事件连续统的低能级区域跃升至高能级区域,一般要经过反复的抗争互动和力量较量,至少要经过两次引爆过程。在群体性事件从酝酿到爆发的过程中,在不同的时期,舆论监督发挥着信息解惑、情绪解气、行动减压、政策纠偏的功能。对群体性爆发机制的学理分析,有助于选择恰切的舆论监督时机,有助于全面理解和综合应对中国当下转型社会中的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5.
维权抗争型群体性事件与社会泄愤型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性事件研究者近几年来的研究热点.在对这两种类型的群体性事件群体心理梳理的过程中,我们更易明晰地看清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并进行必要的改变和有效地预防,从根本上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自从1986年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风险社会>中首次提出"风险社会"这一概念以来,学术界就开始了对"风险社会"的研究与探讨.中国也先后经历了2003年的非典事件、2008年2月的冰雪灾害、5月的汶川大地震、9月的三鹿奶粉等事件,都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也同样面临着"风险社会"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2002~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群体性事件研究立项项目为研究样本,运用文献计量法从立项数量、立项类别、立项学科、立项单位和地区、所属系统、课题负责人职称等六个方面对群体性事件研究的基本状况进行了回顾分析.统计分析发现,近年来群体性事件研究立项呈现增长趋势.通过对研究主题分析后发现,近年来群体性事件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对群体性事件的宏观综合层面、网络群体性事件、环境群体性事件、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法学相关研究等五个方面.随着新媒体技术和应用的快速发展,今后群体性事件将向着复杂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建议加大多学科交叉研究力度,推动群体性事件研究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8.
李兰 《当代传播》2014,(2):60-63
各种群体性事件的频发已经成为转型社会的一道景观。而互联网自身的传播特征,使得它成为现实群体性事件的扩散器和发酵器,网络群体性事件引起了学者的关注,"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为一个概念也被学术界大量使用。但这样一个概念是否科学?本文通过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和"网络集群行为"两个概念进行知识社会学分析,认为"群体性事件"的概念来自官方文本,被赋予了负面色彩。其实"网络集群行为"这一价值中立的概念更适合用来界定各类复杂的线上行为。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新闻专业主义的视角对"艳照门事件"、"重庆钉子户事件"、"杨丽娟事件"的新闻报道加以回顾,提出了当今社会新闻报道中出现的三个主要问题,呼吁媒体恪守新闻专业主义,以新闻专业主义为指导,采制更多有社会意义,有价值的社会新闻,从而改观社会新闻的现状.  相似文献   

20.
索琼瑶 《东南传播》2014,(10):62-64
随着中国社会步入转型期,社会分化日益凸显,不同阶层的社会要求逐渐多样化,尤其底层社会的相对剥夺感增加,使得越来越多的群体性事件进入我们的视野。作为群体性事件的社会抗争总是将主体、客体、要求三者结合在一起,那群体性事件中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如何利用人际传播机制进行人际交往互动?抗争者通过社会支持建立彼此之间的盟友关系,提出利益诉求进行抗争的同时,政府就需要通过合理化的交往行为互动,化解矛盾,通往更理性的社会关系,避免更多群体性事件的爆发,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