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8 毫秒
1.
文章针对宁夏中部干旱带旱作区存在的旱灾频繁、产量低而不稳、农民生活贫困、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从机械化的角度阐述了该区域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冬小麦复种青饲玉米效益分析与技术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宁夏中部干旱带库、井灌区及盐-环-定扬黄灌区一年一熟光、热资源丰足有余,一年两熟又嫌光,热不足的气候特点进行冬小麦复种青饲玉米的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相对单种冬小麦,水、肥、气、热、光等自然资源利用率得到提高,增加了农作物产量,为宁夏中部干旱带农牧交错区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兼顾发展草畜产业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机械化谷子豌豆轮作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宁夏中部干旱带的气候特点、水资源条件、地力水平等农业生产条件,结合当地的种植习惯与优势农作物,因地制宜地选择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从而实现保水、保土、保肥、抗旱增产、节本增效、改善生态环境之目的。本文以该区域的谷子、豌豆轮作为基础,探讨其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模式及与之相应的机械化栽培技术,从而探索出一条适合地区特点,能促进该区域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临洮县是我省中部十八个干旱县之一。全县总面积2857平方公里,约占中部地区十八个干旱县总面积4.1%,总人口为42.6万人,约占中部地区十八个干旱县总人口7.1%。三十多年来。全县的工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展速度较快。但与先进县、市相比,生产水平仍然很低。特别是单一的粮食生产,受自然条  相似文献   

5.
荒漠化草原综合治理与机械化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分利用现有饲草料资源,加快草原建设,既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草原治理面临的重大课题,又是促进当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达到生态、社会、经济相统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宁夏中部干旱带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近几年的生产实践,就此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观点,仅供同类地区参考。  相似文献   

6.
宁夏是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气候干旱,自然条件差,生态脆弱,同时也是我国宜农荒地较多的省区之一。全区总面积6.64万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110.6万公顷(1659万亩),后备土地资源总量为80万公顷(1200万亩),其中200公顷(3000亩)以上集中连片的宜耕地后备资源26.7万公顷(400万亩)。全区按自然条件分为北部黄河平原自流灌区、中部丘陵台地干旱带扬黄节灌区和南部黄土丘陵雨养区三个农业区。  相似文献   

7.
发展农区牧草产业 实现棉花害虫生态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介绍了苜蓿作为草产业发展优先牧草种类的生态效益、控制棉花害虫的机理及苜蓿的栽培管理技术等。提出为适应农业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的新疆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即 :结合棉花害虫生态治理 ,适度发展农区草产业和农区畜牧业。  相似文献   

8.
旱作玉米机械覆膜穴播栽培技术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宁夏中部干旱带的平罗县、盐池县有一定补灌条件的地区人工覆膜种植玉米劳动强度大、费时费工、生产效率低的特点,两县农机技术推广部门从内蒙引进了2BP~2型玉米覆膜穴播机械经过较大面积的生产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其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明显。本文对其增产机理、技术操作规程、推广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说明,以供中部干旱地区类似区域参考。  相似文献   

9.
构建生态草牧业科技体系是新时代"大粮食安全观"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国家战略"的技术支撑,也是立足国内大循环的迫切需求。科学制草可有效链接起前端的种草和后端的养畜环节,使草牧业真正形成产业链条。然而,我国饲草加工贮存方面存在的损失大、营养提升有限、草产品质量和安全控制难等一系列重要瓶颈问题,以及草产业发展方面面临的标准化、商品化、产业化、市场化、智能化程度不够等问题限制了优质草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的"草畜两张皮"局面极大影响了生态草牧业核心产业链条的形成和健康发展。文章从草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草产品加工亟待突破的理论及技术瓶颈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了科学制草促进草产业发展的具体建议,为提升我国草产品加工技术水平,打通草牧业全产业链条,打造优质草产业,实现草畜产业链高度耦合提供理论依据和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0.
宁夏中部干旱带旱作冬小麦机械沟播施肥技术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机械沟播施肥技术90年代从陕西引进我区.通过宁夏中部干旱带近几年较大面积的试验示范,该技术利用其侧深位集中施肥提高肥效、沟垄拦截雨水提高耕作层水分含量、垄耕防旱防风沙平抑地温、宽窄行播种增强光合作用,从而有效的改善旱作冬小麦生长发育的水、肥、光、热条件,实现了旱作冬小麦节本增效,不失为该区域旱作农业发展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绿洲化是干旱区绿洲时空演变的外在表现,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是制约绿洲农业与干旱区生态保护的关键。河西走廊既是我国东联西出的重要通道,也是区域发展的重要载体;既是我国西北重要的生态屏障,又是西北地区典型灌溉农业区。经过70多年的建设,河西走廊在社会进步、交通条件、生态建设和农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但水资源越来越成为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因子。文章在分析河西走廊绿洲生态建设和农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应以水量确定绿洲规模,并将20%—30%的水资源作为生态用水。建议在目前的水资源供给条件下,合理配置水土资源,提升绿洲质量、控制绿洲规模;适当建立低耗水的荒漠河岸植被带和环沙漠边缘的雨养防沙体系;加强荒漠植被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尽量减少对荒漠植被的干扰,以保护河西走廊生态屏障的安全稳定和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潜在土地利用冲突识别是因地制宜地预防和破解用地冲突的基础和前提。本文以北京市大兴区2012年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以150m×150m格网为识别单元,基于建设、农业和生态用地竞争力评价识别了该区潜在土地利用冲突,并针对冲突类型特点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政策建议。结果表明:1该方法更准确地体现了潜在土地利用冲突的本质内涵,可辨识出潜在土地利用冲突类型及其特点和预期土地利用变化趋势;2大兴区11种潜在土地利用冲突类型中,建设用地优势区主要分布在现状建设用地及其周边,农地优势区在中部和南部集中连片分布,生态用地优势区主要位于永定河沿岸等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核心区,三者分别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2.85%、28.12%和0.83%,反映了当前建设用地急剧扩展、农地空间不断被压缩和生态环境亟需改善的土地利用现状,而其他8种潜在冲突分布均介于上述三种优势区中的两种或三种之间;3大兴区在优化提升用地效率、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的同时,建设用地优势区、建设与农业激烈冲突区、农业用地优势区和三类用地激烈冲突区内的优质耕地应优先划入基本农田加以重点保护;其他应宜农则农,宜生态则生态,通过差别化补贴政策,引导农业生产向特色高效现代农业发展,并促使边际耕地退耕还林。  相似文献   

13.
宁夏东部能源化工基地煤炭产业生态风险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能源化工产业因关系到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而备受学者们和相关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对其中潜在生态风险的评估是指导生态风险管理的必要途径.本文采用风险度量公式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估了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煤炭产业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 宁东煤炭产业存在5种主要生态风险源、4种生态受体和8个生态终点;生态风险概率处于高度风险等级,生态损失度处于中度-高度风险等级之间,至2020年煤炭产业的生态风险值为0.4557,处于中度风险级,属生态风险黄色预警管理状态;开采规模、建设速度是生态风险发生概率的重要影响因子,对生态损失度贡献最大的因子为土地破坏度,其次为水体破坏度.在综合分析生态风险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能源化工基地生态风险管理措施,为生态风险预防、降低生态损失和生态恢复重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吴海霞  郝含涛  葛岩 《资源科学》2022,44(2):334-349
随着中国农业发展进入"瓶颈期",粮食主产区政策在保障国家主要农产品安全的前提下,能否进一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亟待研究.本文将2004年设立粮食主产区作为一次准自然实验,在考虑农业面源污染等非期望产出的基础上,运用SBM-GML指数及双重差分法,探究了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农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  相似文献   

15.
西部山区农民的生活主要依赖农业生产用地。人们对农业生产用地的利用超过其适宜承载能力将导致生产潜力下降、环境恶化和生态失衡。本研究以甘肃南部山区26县为例,从土地人口容载率的角度来评估其农业生产用地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土地人口容载率定义为实际供养人口与适宜供养人口之比。土地实际供养人口是由其净初级生产力的经济产值来确定;土地适宜供养人口包括:耕地、林地生产实际所需劳动力的可抚养人口和牧草地的适宜供养人口。考虑山区的特殊性,用地形复杂度校正系数来修正耕地、林地生产实际所需的劳动力。结合前人对草地适宜载畜量的研究和纯牧业县玛曲的现状,推算草地单位面积适宜承载人口为0.026人/hm2。研究分析表明:研究区农业生产用地的人口容载率为0.89,处于可持续发展的临界状态。鉴于人口增长、非农用地逐渐扩张的事实,该区域农业生产用地的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需要开拓思路、多方并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