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2 毫秒
1.
宁夏中部干旱带旱作冬小麦机械沟播施肥技术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机械沟播施肥技术90年代从陕西引进我区.通过宁夏中部干旱带近几年较大面积的试验示范,该技术利用其侧深位集中施肥提高肥效、沟垄拦截雨水提高耕作层水分含量、垄耕防旱防风沙平抑地温、宽窄行播种增强光合作用,从而有效的改善旱作冬小麦生长发育的水、肥、光、热条件,实现了旱作冬小麦节本增效,不失为该区域旱作农业发展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宁夏中部干旱带总面积占全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58.9%,地形地貌复杂,生态脆弱,经济以牧为主,农林牧结合,属半农半牧区。当前正是该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生态建设的关键时期,机械化是实现经济、生态“双赢”的保障。本文从农业机械化的角度,阐述了机械化在中部干旱带草产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并针对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该区域草产业机械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及相应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荒漠化草原综合治理与机械化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分利用现有饲草料资源,加快草原建设,既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草原治理面临的重大课题,又是促进当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达到生态、社会、经济相统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宁夏中部干旱带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近几年的生产实践,就此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观点,仅供同类地区参考。  相似文献   

4.
文章针对宁夏中部干旱带旱作区存在的旱灾频繁、产量低而不稳、农民生活贫困、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从机械化的角度阐述了该区域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5.
旱作玉米机械覆膜穴播栽培技术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宁夏中部干旱带的平罗县、盐池县有一定补灌条件的地区人工覆膜种植玉米劳动强度大、费时费工、生产效率低的特点,两县农机技术推广部门从内蒙引进了2BP~2型玉米覆膜穴播机械经过较大面积的生产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其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明显。本文对其增产机理、技术操作规程、推广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说明,以供中部干旱地区类似区域参考。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的效益及配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宁夏中部干旱带春早发生频率高,秋旱发生频率相对较低,降雨多集中在7、8、9三个月的气候特点与传统的人工生产方式,开展了马铃薯机械化生产及配套技术的研究。研究表明:机械深施化肥,中耕培土、机械播种与机收是提高马铃薯种植效益的有效途径,平均单产可提高50~80kg,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7.
机械化谷子豌豆轮作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宁夏中部干旱带的气候特点、水资源条件、地力水平等农业生产条件,结合当地的种植习惯与优势农作物,因地制宜地选择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从而实现保水、保土、保肥、抗旱增产、节本增效、改善生态环境之目的。本文以该区域的谷子、豌豆轮作为基础,探讨其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模式及与之相应的机械化栽培技术,从而探索出一条适合地区特点,能促进该区域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宁夏中部干旱带天然草原改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护性耕作技术2003年引进在宁夏中部干旱带盐池县进行试验,2005年在旱耕地上示范推广,2006年在天然草原补播改良中推广应用.该技术利用免、少耕播种机械在天然草原上采取宽窄行和窄沟宽带的作业模式进行生产,有效地防御了风蚀、水蚀,改变改进了天然草原补播改良的方法,实现了天然草原不破坏植被的机械化补播改良和节本增效、增产的目的,是目前当地天然草原补播改良的最佳技术.  相似文献   

9.
中国黄土高原春季干旱10a际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黄土高原7省区48个具有代表性的气象台站1961-2010年的气候要素资料,利用基于相对湿润度的干旱等级指数,分析了近50a黄土高原春季干旱10a际时空分布和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0年黄土高原春季干旱发生频率呈东南向西北递增分布特征,且春季轻旱发生频率最大。以西北部为主的干旱南边界以(40~60)km/10a的速度由西北向东南扩展,近50a南边界向东南扩展推进了200~300km;干旱面积以4%/10a的速度增加,近50a干旱面积扩大到占高原面积的94%。以中部为主的黄土高原大部分区域春季干旱强度呈增强趋势,中部腹地干旱强度增强幅度最大,中部周边干旱强度增强幅度次之;东北部和西部边缘干旱强度呈减弱趋势。干旱指数存在显著的3~4a高频振荡周期。1971年为干旱强度显著加强的突变点,预计未来数年黄土高原干旱仍处在面积扩大、强度增强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宁夏是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气候干旱,自然条件差,生态脆弱,同时也是我国宜农荒地较多的省区之一。全区总面积6.64万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110.6万公顷(1659万亩),后备土地资源总量为80万公顷(1200万亩),其中200公顷(3000亩)以上集中连片的宜耕地后备资源26.7万公顷(400万亩)。全区按自然条件分为北部黄河平原自流灌区、中部丘陵台地干旱带扬黄节灌区和南部黄土丘陵雨养区三个农业区。  相似文献   

11.
华北春旱年型对冬小麦影响的模拟试验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利用大型活动式遮雨棚遮档自然降水,采用人工控制定量喷灌模拟冬小麦生产中3、5、7、10、14a-遇的春旱年型,研究不同春旱年型对冬小麦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春旱年型的增加,冬小麦根、茎、叶、的生长速度明显降低,总生物量减少;春季干旱使冬小麦春生分蘖减少,单位面积总穗数减少,穗长变短,穗粒数减少,千粒重降低,不孕小穗数增加;3、5、7、10、14a-遇春旱处理的冬小麦产量分别比CK减少2.6%、14.6%、22.1%、43.0%、47.2%。春季干旱程度与冬小麦产量呈指数曲线相关。  相似文献   

12.
宁蒙灌区灌溉定额偏高成因及节水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宁蒙灌区灌溉定额是关中地区的6倍左右,因而常常遭受各方面的批评。但宁蒙灌区定额高并非完全不合理的大水漫灌溉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有其自然规律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宁蒙灌区的作物需水量、净灌溉定额本来就要比关中地区高很多。如果不改变目前的作物品种和种植结构,宁蒙灌区较高的灌溉定额60%左右是合理的,只有40%左右是不合理 的。这既说明了宁蒙灌区节水的巨大潜力,只要达到关中地区的水资源有效利用系数0.5,就可以减少引水40%左右,减少灌区耗水的30%左右;同时也说明了宁蒙区节水的限度:在目前的作物品种和种植结构下,.宁蒙灌区的灌溉定额不可能降低到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相同的水平。仍将维持在关中地区目前灌溉定额(2700m3hm-2左右)的3倍以上。要想进一步降低宁蒙灌区的灌溉用水,只有在改变灌溉方式(如改普通地面灌为喷灌、滴灌)以降低作物需水量、或改种需水量小的作物等方面下工夫。  相似文献   

13.
李红忠  梁春玲  史本林 《资源科学》2012,34(11):2146-2153
分析豫东典型小麦种植区——商丘市2010年-2011年的气象数据,选择商丘市2011年8个田间"三情"监测点"矮抗58"小麦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研究2010年-2011年豫东地区出现的持续性干旱对冬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条件与冬小麦品质性状密切相关,研究区2010年-2011年的持续干旱整体上降低了冬小麦的品质性状,灌溉可有效控制降水匮乏产生的负面影响。在8个监测点中,蛋白质含量和Zeleny沉降值较常年最大偏低分别达39%、17%;表征淀粉糊化特性的峰值粘度下降最大幅度为6%;表征面团流变学特性的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最多缩短32%、30%;此外,拉伸面积、延伸性等拉伸参数也有不同程度下降。  相似文献   

14.
马文军  宇振荣 《资源科学》2013,35(3):585-593
微咸水灌溉对土壤水盐动态及作物产量的影响因管理水平而异,实验站与农户管理水平间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揭示专家与农户间的知识差,促进合理灌溉措施的推广.该文基于农户田间试验和农户调查,分析了农户管理水平下微咸水灌溉对土壤水盐动态及作物产量的影响;对比实验站研究结果,讨论了实验站和农户管理水平下微咸水灌溉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农户管理水平下,微咸水灌溉可能主要影响0~80cm土层的土壤饱和电导率;土壤盐分向下淋洗是盐分运动的主要趋势,很难形成上行运动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相对于淡水灌溉,微咸水灌溉的冬小麦相对产量为45.38%~83.33%,夏玉米相对产量为42.86%~58.57%;无论是实验站还是农户管理水平,微咸水灌溉均对土壤饱和电导率产生显著影响,实验站管理水平下的灌溉制度比农户管理水平下的更加合理,农户管理水平下微咸水灌溉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比实验站管理水平要严重;需要多角度采取措施提高农户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黄土高原半湿润代表区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冬小麦主要生育期(返青-抽穗)冠层反射光谱与反映长势的指标覆盖度及叶面积指数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小麦覆盖度及叶面积指数同450nm、550nm、650nm、1 650nm波段反射率呈负相关关系,同850nm波段反射率呈正相关关系。起身前,冬小麦长势指标覆盖度及叶面积指数同各波段反射率相关关系大多不显著。起身以后,冬小麦覆盖度和叶面积指数与各波段反射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另外,为了更好的监测冬小麦长势,研究了8个常用的植被指数同冬小麦长势间的相关关系,这8个植被指数在起身后同冬小麦覆盖度及叶面积指数间存在着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并且,利用这8个植被指数建立了冬小麦长势线性及非线性回归监测模型,其中,线性模型能更好的监测冬小麦覆盖度,指数模型能更好的监测冬小麦叶面积指数,但不同的植被指数,拟合程度不同,其中,尤以NDVI拟合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16.
常明  王西琴  贾宝珍 《资源科学》2019,41(11):2032-2042
在中国粮食生产与水资源分布日益不平衡的背景下,提高灌溉用水效率是保障粮食安全和水资源安全的战略需要。本文运用投入导向型DEA和面板Tobit模型,探究了2008—2017年中国稻谷、小麦和玉米的灌溉用水效率的时空特征和驱动因素差异。结果表明:中国稻谷、小麦和玉米灌溉用水效率均有较高提升空间,其中稻谷和小麦在研究期内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而玉米则呈现倒“U”型趋势。空间分布方面,玉米各主产区的灌溉用水效率基本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主要问题为效率值波动较大;而稻谷和小麦主产区中,华南双季稻区、北部冬麦区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灌溉用水效率及增长幅度较低。进一步的驱动因素分析表明,资源环境的变化更易驱动玉米灌溉用水效率;现有节水灌溉条件下农田水利设施对不同粮食作物灌溉用水效率的驱动方向和作用程度差异较大;经济社会发展对3种粮食作物灌溉用水效率均有较大驱动力。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对因地制宜制定实施粮食水资源管理政策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许航  李韬  宋健峰 《资源科学》2021,43(9):1808-1820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部门用水量大,但利用率不高,所以发展节水灌溉成为缓解水资源稀缺的可能路径。但是在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的条件下,如果实际节水效果达不到预期,就会出现“灌溉用水反弹效应”。基于此,本文从理论上构建了灌溉用水反弹效应的衡量方法,然后利用LMDI分解法将灌溉用水反弹效应分解为气候效应、单产效应、结构效应、面积效应和灌溉效应,并利用西北五省(区)2005—2016年的数据,在效应测算和分解的基础上分析了其驱动因素及区域差异。结果发现:①西北五省(区)整体的反弹效应高达340.00%,即新增用水量达到了预期节水量的3.4倍,其中甘肃、宁夏、青海、陕西和新疆的灌溉用水反弹效应分别为374.97%、55.10%、117.46%、434.51%和384.32%;②单位面积产量增长和种植面积扩大始终是促进西北整体和各省(区)灌溉用水反弹效应上升的驱动因素;③西北整体灌溉用水反弹效应上升的主导因素为单位面积产量增长,但各省(区)存在区域差异,其中甘肃、宁夏和陕西为单位面积产量增长,青海为气候变化,新疆为种植面积扩大。所以,为缓解旱区农业灌溉用水反弹效应,在整体策略上,不能追求单产的最大化,而应适当采取亏缺灌溉,并合理规划灌溉农业规模;在局部策略上,要实行差异化的区域政策,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8.
任频频  李保国  黄峰 《资源科学》2022,44(3):436-449
明确农作物种植结构类型的时空演变规律、以及演变过程中主要作物的生产时空格局,对开展农作物生产布局优化工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农业统计数据,探讨2002—2018年黄淮海旱作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类型的时空演变特征,同时利用空间自相关、重心模型等方法探讨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过程中该区域的两种主要作物——小麦和玉米的生产时空格局及其变化规律。结果发现:①近20年,黄淮海旱作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类型整体由多样化向专一化发展,种植结构类型丰富度总体呈减小趋势,以小麦和玉米及其组合为主的种植结构占有的县域数目逐年增多,43%的县域小麦种植比例显著增加,81%的县域玉米种植比例显著增加(p<0.05)。②传统农业生产地带,包括河北平原西部、鲁西北等地小麦和玉米单产呈显著“高-高”聚集特征(p<0.05),河南中东部小麦单产也呈显著“高-高”聚集特征,但研究区南部玉米单产呈显著“低-低”聚集特征。尽管旱作区内部小麦和玉米的生产格局表现出一定的地域差异性,但近20年小麦和玉米的生产重心均集中分布在河北、山东、河南三省交界处,表明在农作物种植结构类型演变的过程中,区域尺度小麦和玉米的生产具有一定的时序稳定性。③在“以水定产”和地下水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导向下,河北平原的小麦种植比例有所减少,2014年以后,小麦玉米型县域数目减少,玉米小麦型增加,2018年已不存在单一小麦型县域。本文可为黄淮海旱作区区域尺度农作物种植结构优化提供数据支撑与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9.
华北平原作物水分生产力区域分异规律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超  于强  王恩利  夏军 《资源科学》2009,31(9):1477-1485
提高作物水分生产力(Water Poduetivity)是节水农业研究的最终目标,定量分析作物WP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管理和决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华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制约该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明确该区作物W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的关系,对指导该区农业生产和水资源高效利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利用华北平原3个代表性试验站各连续3~4年的小麦-玉米轮作田间试验资料,校准验证澳大利亚开发的APSIM模型,然后利用校准后的APSIM模型和研究区域32个气象站1961年~2005年逐日气象数据,结合GIS技术,对华北平原不同供水情景下冬小麦、夏玉米WP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①当不考虑作物品种变化时,华北平原小麦、玉米WPET(产量与蒸散量比值)分布响应于该区平均气候状况,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②充分供水情景下全区小麦WPET为(1.38~1.69)kg/m3,平均值为1.53kg/m3,玉米WPET为(1.69~2.05)kg/m3,平均值为1.83kg/m3;非充分供水情景(仅满足作物水分需求一半)下两作物WPET分布与充分供水情景下相似;雨养情景下小麦WPET为(0.29~1.57)kg/m3,平均值为0.77kg/m3,玉米WPET为(0.86~2.13)kg/m3,平均值为1.47kg/m3;③饱和水汽压差(VPD)是影响作物水分生产力的主要气象因子,研究区域小麦生长季VPD北高南低的趋势使得小麦WPET呈北低南高分布特征;而玉米生长季VPD西高东低,玉米WPET呈西低东高的趋势.改善灌溉管理可提高作物WP,减少由土壤蒸发损失的非生产性耗水对提高作物WP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