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伟东 《青年记者》2003,(10):31-31
比较相对于网络或日报,杂志在国际新闻的报道上,最大劣势在于弱时效性。杂志的发行周期一般较长,多为周刊、双周刊或者月刊,所以出现在杂志上的新闻可能已经变成了一种“旧闻”。但并不是“旧闻”就一定缺乏吸引力。正如麦克卢汉所言:“所有读者打开报纸首先要看的条目,都是他们已经知道的东西……因为现在新的物质形态中看见或认出自己的经验,是一种无需代价的生活雅兴。经验转换为新的媒介,确实赐予我们愉快地重温过去知觉的机会。”所以,“旧闻”也会是读者“喜闻乐见”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业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不难发现,读者在一方面了解自己身边事的同时,也对外界的新闻渴望有深入的了解,对国际新闻的需求在质上和量上都有了新的变化。同时,由于报业的超速发展以及电子媒体特别是互联网的兴起,也使得地方性报纸的国际新闻报道有了新的变化。但是,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现状,我们每天最便捷的获取新闻的渠道——地方性报纸,在报道国际新闻时往往存在很多问题。拾人牙慧、报道没有深度、不全面等等,国际新闻报道渐渐成为地方性报纸的一个弱项。  相似文献   

3.
国际新闻以其重大性、热点性、全球性正成为新的时代条件下读者极大关注和强烈需求的新闻主题,也是传媒拚力争夺的报道领域。但同时,国际新闻报道的趋同化也在不断升级:国际新闻报道的题材、报道的内容、信息的量以及包装形式等都大同小异,甚至连解读与批判的方式都相差无几,趋同化现象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不断融入国际事务,我国电视观众对国际新闻已不再满足于了解简短消息,知晓简要结论,而希望更深入了解新闻的内在意义,积极参与讨论并得出自我判断。因为如此,国际新闻的深度报道越来越受到我国观众的关注。而再发现,则是国际新闻深度报道的必要手段和重要特征之一。本文通过CCTV《深度国际》节目的案例,说明记者在国际新闻深度报道中,新闻再发现的价值和魅力。  相似文献   

5.
在新闻传媒和国际传播热情拥抱"全球化"的时代,美国等西方新闻传媒似乎难以排遣"本地化"情结,对本地的新闻津津乐道,而对本国以外的新闻总是不理不睬.因此,大多数主流传媒不厌其烦地采编本地和本国新闻,而对国际新闻似乎没有多大的兴趣.  相似文献   

6.
国际新闻编译的国际传播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东 《青年记者》2007,(22):66-67
国际新闻和国际新闻编译定义界说什么是国际新闻?可能有人会认为"国际新闻就是来自外国的新闻"或"国际新闻就是国际间的新闻流动",但这些解释并没有对国际新闻的性质、任  相似文献   

7.
从目前全国媒体的操作情况看,各媒体的策划重点都集中在自身形象、地方新闻和国内新闻方面,对国际新闻的报道策划,似乎是有心无力,颇有鞭长莫及的感觉.即便是中央级媒体,对国际新闻的报道策划也是偶尔为之,更不要说地方媒体了.  相似文献   

8.
作为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国际新闻信息的流动在世界图景的建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文化背景的差异、语言的阻隔和既有的不平衡性报道秩序无疑是影响国际新闻文本差异的重要因素.但新冠肺炎疫情本身所造成的信息封闭则进一步引发了国际范围内的"信息疫情",基于信息通信技术之上的互联网非但未能构建一个信息共享、有效交流的世界,失序、...  相似文献   

9.
国际新闻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国外受众了解中国的窗口。国际新闻的错位特征,即事实、媒体、受众不在同一传播平台,使国家形象的塑造出现了国内与国外断层的现象。一方面,受众、媒体(国外媒体)远离事实,导致国外媒体对有关中国的报道不一定客观真实,导致"他塑"不稳定性;另一方面,事实、媒体(国内媒体)远离受众,国内媒体对国外受众的调查不够,国外受众对国内媒体的信任不够,导致"自塑"的不给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利用国际新闻传播塑造国家形象时,要充分认识到国际新闻的错位特征,力争通过国内媒体的报道影响国外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减少国家形象传播过程中的不稳定性和障碍。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叶,新闻传播活动的国际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为了协调各国的新闻传播活动,加强新闻传播界的合作与交流,建立世界新闻传播的良好秩序,国际新闻职业道德建设问题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1910年,国际期刊业联合会在布鲁塞尔宣告成立。1916年,第一届世界报业大会通过了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沃尔特·威廉主持制订的《记者守则》,使之成为第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1926年,第一届泛美报业协会通过一项规则,旨在协调美洲国家之间的新闻传播活动,要求新闻从业人员正确而真实地报道新闻,不在报道中掺…  相似文献   

11.
易欣 《今传媒》2008,(6):21-22
今年以来,一些西方媒体就我国有关问题大肆炒作,特别是对"3·14"拉萨事件的歪曲报道严重违背了其一向标榜的"客观、公正、真实"原则,在报道新闻时先人为主,戴着有色眼镜,在国际新闻旧秩序下推行新闻话语霸权,散布政治偏见,混淆国际视听,其新闻观的虚伪性昭然若揭.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荷赛"入手分析灾难新闻在西方新闻摄影中所占的比重与分量,并剖析其理论根据,继而回顾我国的灾难新闻 的曲折历程与现状,结合新闻事例,指出我国灾难新闻的图片报道与国际同行在同一领域的差距,并且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刘良龙 《新闻知识》2007,(11):21-22
深圳商报定位为"以经济报道为主,以经济、文化为两大特色的综合性日报"。深圳报业集团社长黄扬略在深圳商报如何加强和突出经济报道的谈话中,多次提到经济报道要有国际视野、全国视野、百姓视野和经济学视野。这"四个视野"中的国际视野、全国视野是指要向读者提供深圳视角的国际和国内经济新闻以及国际和全国视角的深圳经济新闻,特别是对国内外比较重要的经济新闻要做大做深。深圳商报最近推出的"夏季达沃斯论坛"连续报道,便是做大做深国内经济要闻的一个例子。  相似文献   

14.
张军芳 《新闻界》2012,(16):17-19,72
隐喻(Metaphors)是新闻构建现实和生产意义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从国际媒体"黄岩岛事件"报道中的隐喻分析入手,审视国际媒体如何塑造了"黄岩岛事件"中的相关方中国、美国、菲律宾以及"黄岩岛事件"本身。在展现媒介如何形成有关这一政治事件话语的过程中,凸显的是隐含在各国媒体新闻生产中的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新闻的本质特性,新闻的内在含意,决定新闻必须具备新鲜性。新,是新闻价值存在的前提,也是新闻生命力之所在。失去新,便不成其为新闻,更谈不到上品、精品了。从这个意义讲,求新、创新是新闻工作的灵魂,也是新闻精品的写作之母。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新闻事业是常干常新的事业,是有着广阔的驰骋空间的事业,在坚持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原则的前提下,新闻工作者应当不断开拓新的报道领域。不断探索新的报道形式,不断采用新的报道手法,不断写出富有新意的优秀作品。"这段精辟的论述,对于我们的新闻采写,特别是…  相似文献   

16.
地方党报该如何报道国际新闻?《邢台日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初步总结岀"一个中心,四种意识"的经验,取得较好的效果。其精心推出的"三大国际维权范例"。可谓精品之作  相似文献   

17.
2010年11月27—28日,第九和第十届"新世纪新闻舆论监督研讨会"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在杭州联合举办。此次研讨会围绕"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科学发展观语境下的新闻舆论监督和媒体法制"这一主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总语境,以新闻舆论监督为主轴,从舆论监督与社会和谐发展、媒体公共性、公民权利等十七种互动关系为面向,从个案解析到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8.
吴佩兰 《今传媒》2016,(2):141-142
播音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理论促进了播音员主持人业务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有志于电视播音事业的同行经过不懈努力,播音质量和理论研究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随着时代发展,新闻类节目播出形式也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播出形式从之前的"播"新闻逐渐也有了"说"新闻、"评"新闻等类型,本文仅就"播"与"说"两种新闻播报方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借助新闻框架理论,运用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的方法,从新闻来源、报道议题和报道方式三个方面,对《环球时报》"关注中国"栏目,如何选择和建构境外媒体的涉华报道进行了分析。"关注中国"通过对新闻材料的选择和建构,呈现的图景是西方主流媒体中的和平崛起的中国形象,体现了支持国家利益和既有政治立场的编辑政策,在解读国际舆论上,对西方涉华报道虽有所遮蔽和凸显,但是作为一份国际新闻报,也显示了其力图听取多种声音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当前国际话语格局发生深刻变革,随着中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话语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但"西强东弱"的不平衡话语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在这种情势下,兴起于西方的建设性新闻为我国主流媒体讲好中国故事、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传播、建构中国国际话语体系提供了新的选项和可能性.建设性新闻本土化发展成果,在融入讲述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改善国际涉华舆论生态、有效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之中,有着现实和长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