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后主诗主要被唐代以后的史书、类书、总集和选本所收录,今存绝大部分作品收集在逯钦立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计99首.尽管逯书考订精细,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诗来源考得不详,有的诗异文考得不全,有的诗内容残缺却未能考订,现——考校之.通过爬梳古今中外文献,又辑得陈后主诗3首.此外,还找到了一些陈后主创作过更多诗歌的具体线索.其作品确实不止现存数量,史书所载陈后主集39卷或50卷并非虚数.  相似文献   

2.
宋琬是清初的重要作家和诗人。从方志、年谱、选集等各类文献中,共辑得集外作品若干,凡文5篇、词1首、诗评5条、词评2条,发现集外待访作品若干,并对部分涉及的作品、人物加以相应说明和考证。  相似文献   

3.
辽金文献散佚严重,《全辽金文》作为两朝文章总集,网罗繁富,嘉惠学界。然而,《全辽金文》在编纂过程中存在漏收作品的情况,学界时有补辑。本文新辑辽金佚文13篇,以补其缺。  相似文献   

4.
谭莹是近代岭南著名骈文家、诗人和学者,因整理粤中文献,成绩突出,被誉为"广东书柜"。其作品主要被收入《乐志堂文集》和《乐志堂文续集》中。然载籍甚多,这些著作难免有遗珠之憾。本文辑录了谭莹集外文四篇,并略作考述。  相似文献   

5.
王晓平 《家教指南》2011,(4):105-112
日本真言宗创始人空海是平安时代前期撰写愿文最多的学者,保存至今的空海篇愿文,是唐代中日佛教文学交流的重要见证,是敦煌愿文的异域同构。空海大大提升了日本愿文的文学性。由于空海愿文与敦煌愿文中有些作品大体属于同时代的文献,而又有先后之分、源流之异,所以不仅空海愿文可以视为敦煌愿文的外沿资料加以参照,而且敦煌愿文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还可以为解决空海文学中所谓"自古未详"的问题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现今,学界对敦煌文内涵、外延的认识逐步明确、清晰,具体研究也越来越细化、深入。但仍没有将散文类的丈学作品梳理清楚,更多的是对资料按篇或按类的校录、研究。笔者在参考现有敦煌文献的基础上,试对百年来敦煌文研究情况作一下综述。  相似文献   

7.
从公元471年敦煌遗书中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文学作品算起,到公元618年唐朝建立的近150年间,是敦煌历史上的北朝时期。敦煌遗书中保存的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近百篇,主要是佛经后面的题记愿文。这些愿文,一部分是从外地传入敦煌的,也有敦煌本土产生的作品。元荣是这个时期敦煌最有成就的作家。元荣的作品,传世文献未见,敦煌遗书中有8篇,都是在其所造佛经后写的题记愿文。这一时期的比较重要的文学作品还有《老子化胡经玄歌第十》,为五言诗,共38首。  相似文献   

8.
贾祖璋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科学小品中的佳作,曾荣获1976年10月——1979年12月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奖一等奖,在读者中享有很高的声誉。这篇作品把科学性、文  相似文献   

9.
在敦煌遗书中,保存了数以千计的用于各类佛教斋会的斋文和供起草斋文者参考的斋文样式。这些文书有的仅存单篇或两三篇,更多的则保存了数篇、十几篇乃至几十篇。从内容上看,这些文书几乎保罗了当时人们对佛的所有祈求。因为现存《大藏经》内很少有这类文献(仅《广弘明集》中保存了数篇愿文),所以这些文书为我们研究古代佛教史和社会生活史  相似文献   

10.
归有光是唐宋派作家中创作成就最高的大家。他的作品中虽有不少旌扬宫臣孝子,节妇烈女的“载道”之文,但也有一些怀昔忆旧、哀亲悼友的真情之文。《项脊轩志》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相似文献   

11.
日本《影弘仁本〈文馆词林〉》存南朝宋、齐时代文章47篇,具有重要的文献史料价值。将之与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全宋文》《全齐文》对勘,有整篇可补入《全宋文》《全齐文》之文;有可补足严氏所辑残章断句之篇;并有可与严氏所辑之文互为校勘,以正字句之误的篇章。《影弘仁本〈文馆词林〉》所收宋、齐文,可以进一步明晰作者归属问题;其所收傅亮、王俭等重要南朝文人的散佚作品,可提供研究这些文人创作的新材料。这些公牍文资料不仅有助于明确宋齐时代诸历史事实,还原诸多历史场景,还能推进南朝公文的发展脉络之梳理,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全元文》是古籍整理的一项重要成果,但因工程浩大,难免有所疏漏。笔者在翻检地方文献之时,得《全元文》失收文四篇,其中墓志两篇,碑文两篇。  相似文献   

13.
继 1999年我校文科学报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之后 ,2 0 0 0年度我校文科学报又获新突破。 2 0 0 0年我校文科学报被国内权威二次文献转载 11篇 ,其中人大复印资料 7篇 ,《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篇 ,《高教文摘》1篇 ,《哲学动态》1篇 ,转载篇数在全国 15 0余所师大、师院、学院类学报中排名第 45位 ,转载率高达 9%。全国 12 1条二次文献检索途径 2 0 0 0年共从 2 5 88种期刊上转载文章 2 7884篇 ,我校文科学报被转载 11篇 ,排第 714位。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10 6种社科经济类专题 ,2 0 0 0年共从 2 2 39…  相似文献   

14.
<正>"一个不称职的皇帝,一个在脂粉堆里出色当行的风云人物,却在辞赋上造诣很高,有许多作品辞情并茂。他是谁呢?他就是南朝最后一个皇帝陈后主。"这是每周一古诗词的赏读课,今天赏析的诗作是杜牧的《泊秦淮》。我此时正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陈后主,原名陈叔宝,他溺于声色,穷奢极欲,整日与后宫嫔妃寻欢作乐,其中最宠爱的是张丽华。此女清秀脱俗,翩若  相似文献   

15.
《庄子》33篇,一般都认为内7篇为庄子所作,外15篇、杂11篇则观点不一。古代注家曾指出其中有些作品并非庄子所作。近些年有不少论述庄子或涉及庄子的著作,不分真伪,将外、杂中部分词句当作庄子之文加以引用并大肆发挥,这种作法很不妥当。本文根据思想内容、语言风格对《庄子》外篇进行了全面的疏理。  相似文献   

16.
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在周汝昌先生的《千秋一寸心》里谈到古典诗词的鉴赏重在“熏出一颗诗心”。那么。在古诗词教学中,怎样才能深入浅出,让学生轻松,愉快,自然地感受古诗文的魅力呢?关键在于一个“熏”。要通过鉴赏、品味、感悟,熏出一颗诗心:一、抓住文眼,一语中的多思量。二、由人及词,品他(它)千遍不厌倦。三、咀嚼回味,一字一句总关情。一、抓住文眼。一语中的多思量 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文有文眼,诗词亦有诗眼、词眼。这是诗词的精神凝聚点,找出诗眼、词眼,就是读懂诗词的一个标志。古典诗词教学中,抓住了文眼,就等于抓住了理解和把握文章的钥匙。“文眼”是作品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情感且能笼罩全篇的词语。它是作者“临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结果,可以使伞篇更为生动,更为出色,更有意味。我们在教学时,要引领学生找“文眼”,抓“文眼”,品“文眼”。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诗歌鉴赏早已有之.但今天所见到诗歌鉴赏史上第一篇全面系统的鉴赏文,应是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对<离骚>的鉴赏.司马迁对<离骚>这篇作品的鉴赏,首先介绍作者生平;其次交待社会背景;再次解释作品题义;复次探索作者心理;再有分析作品内容;然后总结艺术特色;最后揭示作者与作品之关系、对作者和作品给予高度称赞.司马迁对<离骚>的鉴赏为后人鉴赏诗歌开辟了一条正确之路.  相似文献   

18.
陈朝在历史上以疆域局促而名.以陈后主叔宝之文辞、行事而为后人所道。是文从陈朝开国之君武帝——陈霸先事迹考略入手,在爬梳、董理文献及方志资料的基础上,希冀对陈朝史和陈武帝这位历史人物有一种新的认识与了解。  相似文献   

19.
"文眼"是指一篇作品中极具表现力、能统摄整篇作品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厘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也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它具有综合性、精悍性、普遍性、唯一性等特征,在教材文本和阅读教学中有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2年第6期《&lt;全宋文&gt;所收碑志文补遗七篇》一文,从《石刻史料新编》辑出《全宋文》漏收之碑志文七篇,用现代通行简化字迻录,并标点和简析碑志文所涉相关信息,为文史等研究提供了便利,值得充分肯定。但录文中有文字的错、衍、脱等问题,特别是断句标点存在多处失误,导致文献信息失真,极大影响材料的科学利用。本文对照拓片或碑志原文,按文意理解、文字释读、文句表达规律和古代文化礼制四方面分类校正并简析其中的标点错误,以供学界使用时参考。最后总结正确标点碑志文的一般方法,为以后科学著录碑刻文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