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修辞大观园     
欢迎再一次来到《修辞大观园》!今天,我们要观赏白杨树,了解它伟大和淳朴的品质。[名作欣赏园]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象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  相似文献   

2.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相似文献   

3.
白杨礼赞     
茅盾 《新作文》2010,(5):35-35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相似文献   

4.
“《白杨礼赞》从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写到一排树、三、五株树乃至一株白杨树,从广袤的大自然收缩到特定环境的一点,这就是由面到点。这样写,是为了突出白杨的景美。 文章赞美白杨树,首先却用了大量的笔墨着力写高原景色。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高原是白杨生活的环境。着力写出环境的“雄壮:”、“伟大”,就烘托出白杨树的雄伟姿态。写出环境“单调”,表明条件不好,就显示出白杨树的性格特点——生命力强。作者这样烘托一番,才让白杨树“出场”。 白杨树一“出场”,作者就抓住白杨自身的“形美”进行由远及近的细致描写,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  相似文献   

5.
调整语序,是指将一组打乱了顺序的句子重新梳理,排列成通顺、连贯的文字。要调整好语序,关键在于把握这些散乱语句的内在逻辑关系和文体的结构特点。下面就把解答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律诗等几种文体的调整语序题的技巧加以举例说明。例问)阅读下面文字,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人那是力争上游为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B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C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D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E它的宽大的…  相似文献   

6.
从《白杨礼赞》说教学渗透锡盟蒙中张志文这时老师可总结白杨树外形美的三个特征,点拨特征的寓意:“丫枝一律向上”、“叶子……也片片向上”是说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紧紧靠拢”、“成为一束”、“绝不旁这斜出”是说“坚持团结,反对...  相似文献   

7.
如今有一种精密仪器,说它能与“神”眼相毗美,一点也不过份。它不仅能在黑夜里把周围的物体看得一清二楚,而且当它飞行在几百公里的空中,  相似文献   

8.
《白杨礼赞》是茅盾先生于1941年创作的。当时,他从广大抗日军民的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前途,使他觉得不能不赞颂北方的抗日军民和中国共产党。但当时作者在国统区重庆,不能公开赞颂北方的抗日军民和中国共产党,就只好借礼赞白杨树来表达此意。首先,作者对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作了粗线条勾勒。“黄绿错综的一条毡子”,把高原的辽阔平坦色彩鲜艳地展现了出来,用似“绿波”的麦浪及“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等这些眼前景物来突出白杨树赖以生存的环境美。这些描写,对白杨树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接着,作者细腻地描绘了白杨树的形与神。写它…  相似文献   

9.
《法律常识》是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一门学科。但它的意义,并不是一开始就被同学们认识的。有的同学说:“不犯法,学法干啥?”也有的说:“长大了又不当法官,只要不做坏事就行了。”还有的感到法律只是枯燥的条条杠杠。总之,法律对这些同学来说是无关、无用、无味。这说明,不仅在中学开设《法律常识》课很有必要,而且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克服这些片面认识,才能提高他们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如何把学生中无关、无用、无味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一阵秋风,刮得白杨树泛黄的叶子哗哗作响,只见叶片慢悠悠、轻飘飘地从半空中落了下来,不一会,人行道就被叶子覆盖了。杨树就剩下了白的笔直的树干和光秃秃的树叉。夏去秋来,白杨树也从枝叶茂密的“全盛时期”到今天的“衰落”。不过,不必担心,只要它能度过寒冬,那么明年它一定会比今年更茂盛。  相似文献   

11.
散文是密切联系生活的。散文的写法多种多样,有象征、对比烘托、借景抒情、欲扬扬抑、边叙边议、设置悬念等。写作方法的多样化,形成了散文作品的各具体特色,具有欣赏性。本单元的几篇散文,如《白杨礼赞》,用了托物言志,文章描绘了白杨树的景美、形美、神美、展现了白杨树“力争上游”、“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这就很自然地使人联想到北方抗日军民以及他们的精神意志,增强了表  相似文献   

12.
“习作欣赏课”是作文训练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仅教会学生发现美,更教会学生创造美;它不仅给被欣赏者以喜悦,而且带给欣赏者以收获;引导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实现再创造。在过去的语文教学里.“欣赏”只是出现在中学、大学的语文课堂里,似乎只有大学生和中学生才懂得欣赏.而且他们欣赏的内容也仅仅局限于名家、名篇.很少有人涉及对自己或同伴习作欣赏的话题。而我恰恰认为:美的东西就在身边,审美能力应从小培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话形象地说出了读和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象征和借喻,有时很难将它们分辨清楚。这是因为:①它们的构成方式有某些相似的地方:借喻存在着本体和喻体的关系,象征存在着本体和象征体的关系,喻体与本体之间、象征体与本体之间各自都存在着“比”的性质。②它们的表现形式有共同的地方;都是借用某一具体事物来说明其它事物。所以,人们往往容易把象征和比喻相混淆。其实,二者之间是有很大差别的。一、象征是一种构思方法,借喻是一种修辞方式。前者属文艺创作范畴,后者属语言表达范畴。所谓象征,是指在文艺创作中,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作者往往根据主题的表达、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安排的需要,选择与之相关或相似的具体事物,借助读者的想象和体味,来构思文章的结构,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就是用傲然挺立在西北高原、不屈不挠地抵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象征坚持抗日斗争的中国北方的农民、抗日战士。作者首先落笔点题,指明文章讴歌的对象:白杨树;接着描写旅途情景,引出白杨树;然后从三个方面讴歌白杨树的伟大形象:用“一律向上”的“笔直的干”“笔直的枝”象征抗日军民“力求上进”的精神;用白杨树的丫枝“紧紧靠拢”、“成为一束”,  相似文献   

14.
顾恺之提出了“以形写神”说,与传统观念中顾恺之“神”的概念不同,此“神”为“神气”,它要求“神气”的传达通畅、表现多样、富有“妙”的技巧性。“形”指的是画中的人物及山水等。与传统观念上顾恺之“形”的概念相比,此“形”加入了新的内涵:自然、多样且表现画家的意志。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说主张以神为主而形神兼顾,不同于以往所认为的“神贵形轻”或“形神兼顾”。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听一位老师讲《白杨礼赞》。老师看上去像孩子们的大姐姐,大概刚从大学毕业吧,其形象和话语都有很强的亲和力,说话的声音“如鸣环”,很悦耳。孩子们的配合似乎也很默契。你听——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老师把“不平凡”三个字咬得重重的,说道:这是本文的文眼。为什么作者先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呢?孩子们的手臂齐刷刷地举起来:那是白杨树赖以生存的环境,这样写就突出白杨树生长的“景美”。老师点点头,笑得很灿烂。那为什么要描写白杨树的干、枝、叶、皮?表现白杨树的“形美” !同样是手臂高举,对答如流。老…  相似文献   

16.
绘画离不开形象,因而,在中外古代的绘画作品中往往都以客观形象为自己的追求目标。随着绘画的发展,绘画已不能满足单纯的外在形似,开始追求物象的本质特征。东晋的顾恺之首次提出了“传神写照”的著名论点。后来,南齐谢赫在“六法”中又提出“气韵生动”的要求。自此以后,“以形写神”、“以神写形”、“形神兼备”、“不似之似”等都是中国画有关“形神”问题的重要论点,并成为中国绘画理论与创作实践的中心问题。一、“神”的客观性那么,“神”究竟是什么?它和形的关系怎样?按照现在一般的解释:“形”和“神”的关系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形是外在的、表象的、具体的、可视的;而神是内在的、本质的、抽象的、隐含的。形无神不活,神无形不存,说明只要有形的存在神也就在其中了。那么中国画论中还要千百年来侈谈“写神”干什么?看来问题并不如此简单。“神”不但是客观的而且是有象的。物象一方面有它外在的形象,如形状、色彩、肌理、明暗、大小,同时又有一定的神态、相貌,如波动感、力象、生命的活力等。从绘画的角度讲,决非有了形的外壳就一定有神赖以在其间了。不然,同一个绘画形象怎么会有的“写”出神来,有的没有“写”出神来。很显然,前者一定比后者多写了些什么,或者对形...  相似文献   

17.
绘画离不开形象,因而,在中外古代的绘画作品中往往都以客观形象为自己的追求目标。随着绘画的发展,绘画已不能满足单纯的外在形似,开始追求物象的本质特征。东晋的顾恺之首次提出了“传神写照”的著名论点。后来,南齐谢赫在“六法”中又提出“气韵生动”的要求。自此以后,“以形写神”、“以神写形”、“形神兼备”、“不似之似”等都是中国画有关“形神”问题的重要论点,并成为中国绘画理论与创作实践的中心问题。一、“神”的客观性那么,“神”究竟是什么?它和形的关系怎样?按照现在一般的解释:“形”和“神”的关系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形是外在的、表象的、具体的、可视的;而神是内在的、本质的、抽象的、隐含的。形无神不活,神无形不存,说明只要有形的存在神也就在其中了。那么中国画论中还要千百年来侈谈“写神”干什么?看来问题并不如此简单。“神”不但是客观的而且是有象的。物象一方面有它外在的形象,如形状、色彩、肌理、明暗、大小,同时又有一定的神态、相貌,如波动感、力象、生命的活力等。从绘画的角度讲,决非有了形的外壳就一定有神赖以在其间了。不然,同一个绘画形象怎么会有的“写”出神来,有的没有“写”出神来。很显然,前者一定比后者多写了些什么,或者对形...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复习课忌“散”,否则学生抓不住重点;也有人说复习课贵“散”,认为“散”正是复习课的特质。其实,复习课应该“形散神不散”,在“形”的自由中贯穿“神”的凝聚,在“神不散”的基础上,注重“形”的突破,以此确保生物复习课堂精彩、实效,且学生乐于参与。  相似文献   

19.
实施素质教育 ,美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且各科教学都在努力寻求美的境界 ,以便使教学更加和谐 ,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丰富的美育内容 ,如果教师能将数学美的特征深入挖掘和艺术地表现出来 ,那么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而且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一、挖掘教材中的美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 :“美是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如果从美学角度看 ,数学简直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美的世界。英国哲学家罗素说 :“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 ,不但拥有真理 ,而且…  相似文献   

20.
[于漪课堂] <白杨礼赞>教学实录(片段)(1980年,上海杨浦中学初二年级) 生1:白杨树是不成材的,而楠木是贵重木材,为什么作者贬楠木,说白杨树怎么好怎么好?我是学生,人微言轻,说了也无用.屠格涅夫是大田园作家,他的<猎人笔记>中也写了白杨树.请听他是怎样写的.(从课桌里拿出<猎人笔记>朗读有关段落:白杨树叶子硬得像金属,枝条也不美,只是夕阳西下时太阳照到枝条上才有点美.)请问老师,是不是作者言过其实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