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对我国部分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最后三步离地距离、腾空距离及着地距离的研究,认为运动员助跑最后三步步长结构对助跑水平速度、身体重心高度以及起跳效果都有很大程度的影响;我国男子跳远运动员最后两步步长构成具有不合理性;倒数第二步着地距离过大,最后一步着地距离偏小。前者造成倒数第二步重心高度下降过多、最后一步减速严重、踏板瞬间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偏低,后者造成起跳过程中垂直作功距离偏短、腾起垂直分速度及腾起角偏低。  相似文献   

2.
通过高速摄影对全国大奖赛女子跳高比赛前4名运动员的最后4步助跑技术进行3维运动学分析,得出中国运动员起跳时支撑腿蹬伸不充分,起跳脚着地至离地瞬间身体重心水平速度的转化率优于世界优秀运动员,起跳腿蹬伸离地瞬间髋、膝、踝3关节都没有充分伸展等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3.
雍明  邹玉玲  陆阿明 《体育学刊》2011,18(6):119-123
对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郑幸娟倒3步助跑技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郑幸娟倒3步助跑弧线衔接不流畅,导致助跑水平速度的损失;助跑中两臂摆动动作不规范,倒2步摆动腿"牢固支撑"动作做得不够,直接造成身体内倾角加大;倒两步助跑脚着地瞬间身体重心高度出现上升趋势,从而影响了助跑和起跳的衔接;助跑倒1步身体重心水平速度下降明显,起跳脚着地瞬间身体重心水平速度仅为5.94 m/s,比倒2步下降了0.64 m/s,低于国内外优秀女子运动员;助跑倒1步起跳脚着地瞬间身体重心垂直速度为正值,身体重心呈向上运动趋势。郑幸娟跳高的倒3步助跑技术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调研、二维录像解析法、专家访谈法等对第16届亚运会男子三级跳远决赛前5名运动员的运动技术进行诊断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与世界级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相比,亚洲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助跑最后两步的速度、倒二步步长及单足跳、跨步跳离地瞬间重心的水平速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跨步跳离地瞬间垂直速度及跳远跳离地瞬间重心水平速度差异显著(P<0.05);亚洲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跨步跳起跳角为17°±2.40°,与世界锦标赛(14°±1.51°)相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亚洲运动员与世界级优秀运动员相比,着地角和离地角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亚洲运动员着地瞬间膝关节角度相对较小,离地蹬伸角度也较小(P<0.05);研究结果还表明,我国运动员李延熙和曹硕第二跳即跨步跳比例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5.
对5名兵团竞技体校跳高运动员测试,2名队员跳高采用美国Ariel公司APAS软件进行图像解析处理。主要通过速度、角度、时间方面分析起跳技术,获得他们跳高技术基本特征:两人助跑起跳着地瞬间的水平速度和与国内青少年接近,但是低于国内优秀运动员,水平速度转化为垂直速度的转化率低,起跳垂直速度与优秀运动员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着地角偏大,起跳腿的着地瞬间髋关节角、膝关节角都偏小,离地瞬间踝关节角小于优秀运动员;两人摆动腿的摆动角速度不够迅速。论文结果对指导兵团青少年跳高训练具备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以国内外23名优秀男子跳远选手为研究对象,利用运动学参数对其全程技术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国内选手助跑最后2步着板与离板瞬时水平速度、最后2步的步频提高率、垂直速度与腾起角均低于国外选手,而助跑的速度利用率、最后2步的步长变化、离地瞬间身体重心水平速度损失之和则明显高于国外选手.  相似文献   

7.
采用技术动作录像、影片分析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通过对我国10名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助跑最后两步和起跳速度变化特征的运动学分析,提出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最后两步缓冲动作稍大,摆动腿蹬离地面时速度水平较低;大部分运动员身体重心高度波动较大;起跳垂直速度水平与起跳时间有较高的相关性;运动员起跳结束瞬间的垂直速度水平差别较大,但整体水平一般.  相似文献   

8.
阻碍我国男子跳高成绩提高的运动学因素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运动学三维立体分析,对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同场比赛中成功和失败跳次的起跳技术进行比较分析,探讨阻碍跳高成绩提高的主要因素。结果发现,倒一步离地瞬间身体姿态、有效控制水平速度的转化和增加离地瞬间重心垂直速度,是提高我国男子跳高成绩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男子优秀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宋广林  闫之朴 《体育学刊》2005,12(6):115-118
采用两台SONY高速摄像机对我国部分男子优秀背越式跳高运动员进行赛场同步拍摄,运用爱捷运动录像反馈系统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在起跳开始瞬间,身体重心的垂直速度较低;起跳腿的髋、膝、踝3关节蹬伸不充分,摆动腿的摆动速度和高度较低,助跑水平速度未能合理地转化为起跳的垂直速度.起跳的垂直速度是影响我国男子跳高运动员成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跳远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小腿支撑扇角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着地时,其小腿支撑扇角对跳板前的身体重心下降、水平速度以及离板瞬间的重心垂直速度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对8 名国内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二、三跳起跳技术影片解析结果表明,第二跳起跳时所获得的垂直速度小,腾起角小,这与起跳蹬伸时机晚和蹬伸不充分有关,同时与摆动腿大小腿折叠不紧、摆动速度慢和摆动幅度小有关。第三跳起跳过程中水平速度损失较多,但也获得了较大的垂直速度,这与起跳时着地角小和起跳角大及着地过程中脚扒地速度慢有关,同时与摆动腿摆动速度慢和摆动幅度小有关。8 名运动员第二跳距离百分比偏小。  相似文献   

12.
运用影片拍摄及解析的方法对成绩在 6.30 m以上的 6名中国优秀女子运动员摆动腿在助跑最后一步和起跳过程中的运动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助跑最后一步蹬伸阶段优秀女跳远运动员摆动腿髋的水平速度与水平速度增加值呈高度正相关;着板时,摆动腿摆动角速度与起跳脚水平速度呈高度负相关;起跳过程的缓冲阶段中,摆动腿的摆动使身体重心高度呈上升趋势,同时垂直速度持续升高,占腾起垂直分速度值的53.1%。  相似文献   

13.
运用对比分析法对中外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有关环节的运动学参数研究发现,我国优秀跳远运动员助跑绝对速度较低;在起跳过程中身体重心水平速度损失较小,从而获得的垂直分速度亦较小,腾起角度相应偏小;踏板缓冲阶段动作消极、运动员的起跳能力较差是我国跳远运动水平落后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4.
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中不同时相速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现场定点高速摄影、影片解析及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结果表明,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缓冲阶段,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减小,并与垂直速度增加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蹬伸阶段身体重心水平速度略有回升,垂直速度保持增加的态势,且离板瞬间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都呈现出相对较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采用爱捷运动录像快速反馈系统EIMG90,对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进行细致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摆动腿蹬离地面至起跳腿着地支撑阶段,我国运动员两腿着地点近,身体重心向下垂直速度小,这有利于保持起跳前的速度,起跳脚着地瞬间至最大缓冲阶段,摆动腿摆动角速度与起跳腿蹬离地面瞬间的重心向上垂直速度相关,与世界优秀运动员比,我国运动员在着地支撑瞬间身体内倾不够。  相似文献   

16.
通过高速摄影等方法对我国部分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水平速度损失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我国运动员在助跑最后阶段有提前准备起跳意识 ,导致后 2步步幅变化过大 ,速度下降 ,进而使单足跳的着板角变小 ,起跳角变大 ,致使第 1跳的向前性差 ,助跑所获取的水平速度不能较好地保持到最后 1跳 ,这是造成水平速度损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跳远运动学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优秀跳远运动员跳远成绩的影响因素进行灰色理论分析,以寻求各影响因素的影响度。研究结果表明因素关联度依次为起跳水平速度、助跑速度、起跳速度、速度利用率、起跳垂直速度和起跳角。  相似文献   

18.
男子跳远运动员不同起跳级次及其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现场定点高速摄像、录像分析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通过对A、B两组起跳阶段不同时相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的变化与着板角、起跳缓冲和蹬伸阶段膝角变化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成绩较好,缓冲阶段身体重心水平速度的减小值会略大,垂直速度的增加值则更大;而且,离板瞬间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都呈现出相对较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采用运动生物力学中摄像测量的方法,对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杨雁盛最后三步助跑及起跳技术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从而得出:他在握竿高度、助跑速度等方面已接近世界优秀选手;目前他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助跑最后阶段的节奏不够积极,起跳时起跳腿蹬伸不够充分,起跳点的位置相对靠前,在起跳时撑竿仍有明显弯曲,起跳过程水平速度损失较大。如能在这些方面有所改善,他将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20.
采用摄像与录像解析的方法对沙滩排球与室内排球扣球起跳阶段人体重心的运动特征进行了运动生物力学对比研究。沙滩排球扣球起跳与室内排球扣球起跳相比 ,人体重心运动特征表现为 :起跳过程水平速度损失小 ,离地时刻水平速度大 ;加速蹬伸阶段人体重心上升位移短 ,垂直腾起速度小 ;人体重心腾起角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