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圣陶先生的说明文《景泰蓝的制作》,早已选入高中《语文》第一册和中师《文选和写作》第一册。文中既有“比较”一词,又有“较比”一词,“比较”出现一次,“较比”出现了三次。查阅《现代汉语词典》,“比较”和“较比”二者共存。“较比”一词释义为:“<方>副词,表示具有一定程度;比较。”于是,我授课时姑作疑点,未贸然改为“比较”。前年,翻阅《现代散文鉴赏辞典》,偶然发现  相似文献   

2.
读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著的人都知道,用“导儿学步”这个比喻来说明语文教学活动的实质的,是叶老。早在四十年代,叶老和朱自清先生合作编著的《略读指导举隅》“前言”中,叶老第一次用了这个比喻,他说:“学生从精读到略读,譬如孩子学走路,起初由大人扶着牵着,渐渐的大人把手放了,只在旁  相似文献   

3.
《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教育 :我们有话要说》……这些时日 ,这些文章和书犹如一根根搅棒在我的头脑里搅来搅去。枯灯对坐 ,我突发奇想 :假如叶老健在 ,那该多好!恍惚间来到一座四合院。院中两株海棠醒目地屹立着 ,虽无秋日的的红娇粉晕 ,倒也苍健挺拔。会客室 ,门窗明亮。沙发上 ,端坐着一位老人 ,童颜鹤发 ,皓眉银髭 ,一袭洁白的衫裤。我差点惊讶地叫起来 :啊 ,叶老!叶老微微地欠了欠身 ,缓缓地伸出左手。我知道叶老的意思 ,便坐在叶老左边的沙发上。叶老又用右手从上衣口袋里掏出助听器 ,托到我的面前。听至善…  相似文献   

4.
叶老说:“惟有教师善读善写,乃能引导学生渐进于善读善写。”(《<国文教学>序》)又谓:“要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教师自己就得有看书写东西的好习惯。”(《致李业文》)这些话体现了叶老对阅读与写作教学中的“身教”的重视。遵循这一思想,我在高中作文教学中作了如下三个方面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正> 什么是“语文”?历来还是有争论的。一般认为,“语”好理解,就是语言。而争论的焦点好象在“文”怎样解释。是文字?是文学?还是文章?张志公同志为此写了一篇文章:《说“语文”》(载上海《语文学习》一九七九年第一期)。文章说到这个课程的名称是全国解放前夕叶圣陶同志在华北一次教材会议上提出来的。后来,叶老的《教育书简》(中)在《教育研究》一九七九年第四期上发表了。其中第十九条说到这件事。叶老说:“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 不可偏废,故合而言之。”这就明确地肯定了“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相似文献   

6.
叶圣陶先生从事教育工作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下面仅就叶老的德育理论作一初步探讨。 一、旨在做人 培养合格公民是叶老德育思想的核心。叶老在《读书和受教育》一文中写到:“受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是做人,做社会够格的成员,做国家够格的公民。” 同时指出:想到 “做”字,就可以悟出光记住些什么是永远不够的。必须把某些精当的东西化为自身的血肉。什么是叶老所谓“社会够格的成员”、“国家够格的公民”的标准呢?早年,他就提出:“以诚立身”,要以“高尚的思想、情感、意志作为骨子”。他在1984年提出 “社会主义的人生观决不是为私,而是为公,决不能光计较个人得失。”叶老还指出: “要重视德智体的全面发展,现在似乎是重视了智育,忽视了德育和体育。”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1981年当叶老看到《中国青年》杂志上刊登的“来自中学生的呼声”后,从爱护后代就是爱护祖国的未来的高度责任感出发,写下了《我呼吁》一文,强烈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中央领导同志在人大会上,赞扬了叶老的意见。叶老的“读书为了做人”的教育思想,对于培养新时期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针对目前不少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状况,更有现实意义。 从当前国际上的教育改革中可以看出一个引人注  相似文献   

7.
<正> 传统语法认为:句子由词构成,一个成分一个词。所以词就成了各类语法教材论述的中心问题,这是“词本位”观点的表现。从1984年《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以下简称《系统提要》)颁行以后,短语在整个语法体系中约地位和意义开始得到重视。《系统提要》本身就以三分之一的篇幅重点论述了短语的有关问题。这几年,中学语法教学已由“词本位”转变到“短语本位”。 中学语法教学的重心的转移,说明了短语在各级语言单位中所处地位的提高。吕叔湘先生说;“传统的语法分析句子,从词到句,短语没有正式地位。”又说:“把短语定为词和句子之间的中间站,对于汉语好象特别合适。队语素到句子,如果说有个中间站,那决不是一般所说的词,而是一般所说的短语。”(《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短语本位”的观点认为,句子是由词或短语组成的,更主要的是由短语组成。短语可以直接作句子的成分,这就解决了用《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分析句子存在的一些矛盾。 由词构成的短语这一级语言单位在汉语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汉语中由小到大的五级语言单位,它们的组合规律具有一致性,而到了短语这一级,各种组合方式、组合手段和组合关系都具备了。短语前承词、后起句,它不仅可以充当句子成分,而且大多数短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带上一  相似文献   

8.
“小康”一词的资格很老,早在《诗经》中就出现了。《诗经·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是生活比较安定的意思。到春秋战国时代,“小康”一词受到儒学的渗透,成了哲学专有名词;“小康”是儒家学说中阐述的一种社会境界,它比“天下为公”的“大  相似文献   

9.
我因为有别的会,不能来参加讨论,很遗憾。关于叶老的语文教育思想。我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的序言里归纳为主要两点,一点是要认识语文是工具,一点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学习。叶老讲语文教育,越到后来越强调这第二点。1962年叶老写了一首诗《语文教学二十韵》,里边有这么几句:“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伸。”1977年又应《人民教育》编辑部之请,写了一首论语文教育的诗,里边说:“所贵乎教者,自力之锻炼,诱导与启发,讲义并示范,其道固多端,终的乃一贯,譬引儿学步,独行所切盼。”叶老又把这个道理归纳为一句非常精辟的话,就是大家常常引用的“教是为了不教”。论起来,这“教是为了不教”的道理,不但适用于语文教学,也适用于一切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什么叫做教育?教育就是诱发学习者的积极的、主动的努力,这几乎是所有教育家的一致意见。但是现实并非如此,填鸭式的教学法仍然占上风。我们不妨说,在教学问题上,可以有两种目的,适用两种方法,产生两种效果。一种教学的目的是要学生获得现成的知识,越多越好。与  相似文献   

10.
李燕 《湖南教育》2002,(6):28-28
结合课本插图理解。学习课文《长城》中“蜿蜓”和“盘旋”两个词的时候。我先让学生看课本上的长城远景图,问学生看到的长城是什么样子?为什么远看长城会是这样的?再叫学生找出课文中写这个意思的词。这样做,使学生不仅形象地理解了词义,而且体会到了长城修筑之不易及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结合生活体验感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有一句讲作者肖复兴见到叶老“那样随便、和蔼,作者头顶上神秘的光环消失了,我的拘束感也消失了”,“拘束”什么意思?我引导学生:你们在生人面前感到不随便,这种感觉就是“拘束”,课文中指开…  相似文献   

11.
一提起“汗青”一词,人们就会想起宋朝大臣、文学家文天祥所作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被世人传诵的佳句中出现了“汗青”二字。这里的“汗青”是指史册的意思。其实,“汗青”一词的本意是指古代在竹简上书写文字。采来的青竹是不易往上写字的,必须用火把青竹板烧得冒出水分后,才容易把字写上去,而且可以防蛀。“杀青”一词源于先秦时代。那时,书大都用竹简(称“简”)、木简(称“牍”)制成。先在简和牍上刻字,接着在它们的一边打孔,然后用丝绳或牛皮带编联起来,形成了形状像“册”字的书。又因为竹竿的表面有…  相似文献   

12.
北宋词人贺铸填有《青玉案》词。词中云:“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写了他在江南梅雨季节里,过着孤独生活的愁闷心情。诗人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连用三个比喻,喻出了“愁”之多、“愁”之深。这种用景色来比喻愁情的写法,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而似乎可以捉摸,贺铸也因这首词妙不可言而被后人誉为“贺梅子”。北宋词人张先,其词多写士大夫诗酒生活和男女爱情。他的词善于描绘一种朦胧美,又特别以描写“影”而著称。他曾有三个写“影”的佳句最为著名:《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归朝歌》:“娇柔懒起,帘压卷花…  相似文献   

13.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组“成长的故事”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作家肖复兴回忆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则回忆录,讲述了叶老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达了“我”对叶老无限的崇敬与怀念。  相似文献   

14.
这里所说的“实词”,主要是指名词、形容词和动词。文言文中,某词属于某一词类,一股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例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谓语等等。但也有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如王安石的《泊船瓜州》:“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在古今汉语中一般都用作形容词,但在这里却用如使动词。象这种由这一类词用如另一类词的现象,语法上就叫做词类活用。实词活用与一个词属于几个不同词类的一词多类现象是不同的。一词多类的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课奉第五册《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一课,在分析辛词《鹧鸪天》时,作者说“城中桃李愁风雨”一句,“把大好锦绣河山竟然如此残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现出来了”。接着又说’“辛词凡是说到风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是暗射南宋被金兵进逼的局面”,并援引《摸鱼儿》和《祝英台近》作为例证,然后又再次强调“城中”句“也还是慨叹南宋受金兵的欺侮”。对于这样的分析,笔者不敢苟同。《摸鱼儿》词前有一段小序:“淳熙  相似文献   

16.
黄维娜 《师道》2023,(3):31-32
<正>一、整本书阅读的定义与意义我们现在经常看见“整本书阅读”这个词,其实,它并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早在1923年,叶圣陶老先生就在其起草的《新学制课程标准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第二部分“内容与方法”中指出,要“略读整部的名著”;1941年,叶老又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指出,“把整本的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近年来,语文教育界对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能力越发重视,从政策的制定、  相似文献   

17.
词语拆析     
《扁鹊见蔡桓公》一课中,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时说:“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第二次见蔡桓公时又说:“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在古代汉语中,“疾”和“病”是两个意义不同的单音节词,现在却演变成了一个双音节词“疾病”。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大多都是由古代两个单音节词演变组合而成的。对现代汉语中一些常见的双音节词拆开进行辨析比较,对我们理解这些词会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在《易经》中,“用”是一个用法比较特殊的词。《易经》中的“用”共出现58次,分别用作助动词、动词、介词和连词。其中作动词的“用”,有“使用”、“任用”之义。从配价结构的角度对《易经》动词“用”进行了考察和分析,探索了“用”的发展演变轨迹,也以此来见证《易经》在语言运用上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9.
有不少语文教师认为在古汉语中不存在“是”作判断词的判断句这种表示法。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和郭锡良等主编的《古代汉语》,却否定了先秦时代“是”能作判断词的用法。我认为这种否定是值得商榷的。在先秦文献里,“是”作判断词用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是比较少见罢了。请看下例:(1)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论语·微子》)(2)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  相似文献   

20.
以习得一种语言为学习目标的阅读教学 ,还担负着构筑学生“精神家园”、重塑学生“个体人格”、净化学生“灵魂世界”的重大使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深刻地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谈到阅读教学时说 :“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 ,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 ,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不但会面 ,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 ,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叶老用形象生动而又通俗的比喻 ,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阅读的真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