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加选修),第二册第十三章第八节“电容器的电容”一节中,为便于读者理解“电容器”、“电容”两个基本概念,采用了类比的方法予以说明。将“电容器”比喻为“水容器”;将电容器的“电容”比喻为升高相同高度“水容器”的盛水的多少。但是电容器有“额定电压”、“击穿电压”,而水  相似文献   

2.
高中物理(甲)第二册第165页:“电容器串联后,电容减小了,但耐压能力提高了。”其它物理教材及参考读物中,在谈到电容器串联时,也有“提高耐压”之说。实际上电容器串联后能否提高耐压能力与电容器的客量、额定电压、绝缘电阻及其搭配情况等各种因素有关,本文拟就此问题作简要讨论。一、设电容分别为C_1、C_2的两个电容器串联,接在电压为U的电源上(如图1)。每个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压分别是U_1=Q/C_1和U_2=Q/C_2,则U_1/U_2=C_2/C_1,且U=U_1+U_2=Q/C_1+Q/C_2,式中Q为电容器每个极板上所带的电量,设C_1的额定电压为U′_1,C_2的额定电压为U′_2,则C_1U′_1和  相似文献   

3.
第1个问题“为什么要用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Q与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的比值来定义电容C?如果直接用电容器充满电荷时所带的电荷量Q来定义电容C不是更简单吗?”学生常常这样问。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学生的想法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来自日常生活经验(前概念)。例如:课本中提到的容器装水,在常温、常压下装满时,水的质量大就表示容器储存水的本领大。两个容器,不论其形状如何,只要能装入一样多的水(质量相等),就表示它们储存水的本领相同。不仅装液体如此,装一些固体小颗粒(如米、砂等)也是如此,用能装入的物质质量来表示容器储存物质的本…  相似文献   

4.
在电容器不变的情况下,电容器所带的电量与电容器两端的电压成正比,用公式表示为Q=CU,其中Q为电容器所带的电量,C为电容器的电容,U为电容器两极间的电压.  相似文献   

5.
电容器简称电容,是最常见的电子元器件之一,顾名思义,电容器就是"储存电荷的容器",故电容器具有储存一定电荷的能力。目前现行的各类物理教材、教参中,虽然对电容的充放电等知识点进行了介绍,但是学生仍然不知道电容器有哪些种类,到底有何用途。该文试图弥补教材的不足,着重介绍电容器  相似文献   

6.
现行教材(必修、选修)将电容、电容器这部分教材分两个层次编入第二册和第三册,在实际教学中面临许多无法回避的问题,现将这些问题整理于后。 一、应该怎样定义电容器的电容? 电容是表征电容器容纳电荷的本领的物理量。第二册(必修)图1—8用两个盛水容器来类比电容器,将电容定义为:“使电容器的两极板间的电势差增加1伏所需要的电量”;第三册(选修)则说:“电容器所带的电量与两极间电势差之比叫做电容”。两种定义法的数学表达式分别为  相似文献   

7.
作为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方法,类比在物理教学中也是一种常见和常用的好方法。电容器的电容是电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但它比较抽象。因此我们在讲解电容时,为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一概念,常用蓄水池与电容器类比,用蓄水池的水容量类比电容器的电容量。这是一种形象恰当的类比。在类比的过程中,我们是这样进行的:一、首先,我们在功能方面将电容器与水池进行比较:蓄水地是一种储存水的容器。电容器是一种储电行的容器。我们从比较这两个类比对象的属性入手,知道了它们彼此相似的属性,都是一种储存物质的容器。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学…  相似文献   

8.
高中物理教材第二册(人教版2008年第4版第119页)中有这样的文字:"有关电容中实验表明,电容器所带电量与电容器两板间的电势差成正比."由于教学中还没有能够定量演示的器材进行论证,学生对此难以理解.为了解决这一教学难点,笔者特制作电容两端电压跟电量关系演示仪.该演示仪可以使学生从感性上认清电容器的这一特点,从而真正掌握这一知识点.  相似文献   

9.
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电容器串、并联的问题。每个电容器的额定电压值是多少,一般都标注在电容器的外壳上。但几个电容器串、并联后额定电压值是多少,教材中没有论述,因习题中有讨论电容器是否击穿这类题目,为了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应用,这里介绍一种电容器串、并联后额定电压值的简单计算方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贵刊 2 0 0 0年第六期刊登了“电容器充电时的半能损失”一文 ,该文用几何与积分的方法 ,讨论了如图 1直流电路中电容器充电时 ,电容器储存的能量和电路电阻消耗的能量各占电源提供能量的一半 ,且无论电容与电阻如何改变 ,这种能量分配的比例始终保持不变。  但该文没有说明 :电容器充电结束后 ,电容器储存的能量与电路的电阻消耗的能量为什么总是各占一半。这里对此想作一点补充。这是因为无论电阻和电容的量值如何改变 ,电容器充电结束后 (电容器的端电压等于电源的电压 ) ,电容器的正、负极板总带有等量异号的电荷。电容器充电结束后 ,…  相似文献   

11.
电容器容电不如水容器容水那样直观,讲解这一节时,教师们煞费苦心,同学们依然将信将疑。为此,特设计下述实验,以帮助理解容电概念。 1.用一只400V,100μF的电解电容器,用实验室电压,直流电源对其充电后,再用小起子将两极短路,同学们就可以亲眼看到火花放电了。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语文教学常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于是,我们就常见到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对这种教学形态,过去有一个褒义的形象比喻,把教师当作水桶,学生当作容器,整个教学活动就是倒水于容器之中,可没想到,水桶和容器里的水是死水,灌水盛水的过程又是那么呆板、那么被动.  相似文献   

13.
电容这个概念并不难学。普通物理书上对孤立导体的电容、电容器的电容分别定义为: C=q/U C=q/(U_A-U_B)严格地说,构成电容器的A、B两导体应满足这样的条件,即A带 q电荷,另一个B应带-q电荷。用电力线来说明,即要求从A发出的电力线能全部终止在B上。图1所示的A、B两导体组成了理想的电容器。对于电容的涵义,普通物理书上认为它等于电压每升高一个单位时需要的电量(某些书上把它称为“容电”的本领),或由电容器的储能公式W_e=CU~2/2得出电容C是电容器储能本领大小的标志,这些论述无疑都是正确的。但笔者认为除“容电”、“储能”外,电容还反映了两导体间的静电联系——  相似文献   

14.
问题:试分析图一所示的电容器连接图,求出每只电容上的电压? 在无线电线路图中常会遇到电容器的各种连接。若电容器并联,则它们的电压相等,而电容的电量与它们本身的容量成正比。电容器串联时,每一只电容器上  相似文献   

15.
《电容器的电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如何突破电容器的电容C与电量Q无关,与电压U无关,其电量Q与对应电压U的比值定义为电容C.如何突破这一重点一直缠绕着我,挥之不去.为了使学生通俗易懂,每次我会用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类比,可上完课之后,效果总是不理想,事例显得苍白无力.我认为可能是所有的事例都没有涉及它的本质所至.两个  相似文献   

16.
我们把在磁场中运动的滑杆与电容器充、放电相关联的问题称为"电容·滑杆"问题,这类力与电的综合题有多种解答方法,可将其归纳为两种思路,即动量观点和能量观点.现举例分析.一、电容器的充电1.在恒定外力作用下的滑杆对电容器充电例1如图1所示,在竖直放置的两平行光滑长直金属导轨的上端接有一个电容为  相似文献   

17.
[题目】如下图所示,有两个长方体容器A和B,容器B中水深24厘米。如果将容器B中的一部分水倒入容器A中,直至两个容器的水一样深为止,那么,这两个容器的水深将是多少厘米?(器壁的厚度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18.
八年级: 1.测定两个容器的质量比。 实验设备:二个由同种材料制作的透明容器,另一个装有液体的大容器,为了确定液面位置的绝缘胶布,可吸取液体的橡皮球吸管。 2。测定三个电阻的阻值。 实验设备:电池组,二个已知阻值的电阻R;一IkQ,R:一1.3kQ,三个未知阻值的待测电阻,毫安表,供连接用的导线若干。 九年级: 1.测定电容器的电容。 实验设备:待测电容的电容器(其电容设为C:),已知电容为C。的电容器,且C。《C二,电池组,阻值超过10“欧姆的二个电阻,二个电键,1个毫安表和一些洪连接用的导线。 2.如图所示,在角度印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实验研究图…  相似文献   

19.
指针式验电器又叫静电计,由指针、金属外壳构成,指针与金属圆筒两者构成一个电容器.这个电容器的电容很小,当指针张角变化时,这个电容值可以看作不变。 设给这个电容器(静电计)加上一定的电压U,则指针所带电量Q=CU,U越大,Q也越大,指针张角就越大.U的大小可以从指针张角大小得到反映.这表明静电计能反映导体间电压的大小.能否用静电计  相似文献   

20.
中学物理中常见的电子元件有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由于这些电子元件有不同的特性也就有着不同的用途.考查学生对电子元件特性掌握情况的试题越来越受命题专家的重视,因此高考复习必须加强电子元件相关试题的讲练.下面对中学物理中关于电子元件的试题进行归类解析,以供参考.第1类:电阻电容组合类电容器有如下特性:(1)电路稳定后,电容器是断路的,同它串联的电阻均可视为短路,电容器两端的电压等于同它并联电路两端的电压;(2)在电路还没有达到稳定以前,与电容器串联的电路中存在充电或放电电流;(3)电容器具有“隔直流通交流,通高频,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