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最宽泛的意义上,传播生态指的是信息技术、各种论坛、媒介以技信息渠道的结构、组织和可得性。"也就是说,所谓传播生态基实就是传播行为发生的具体环境,这种环境除了人自身的因素外,最重要的是信息技术媒介的特性,信息技术的开放性和易接近性使得人们能够非常容易地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在人与信息技术的互动过程中,传播生态环境逐渐形成,而一旦这种环境成为另一种"实在",它就对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李颖 《传媒观察》2013,(11):31-33
媒介作为影响文化变迁的动态表征,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当前传播媒介变迁与文化技术进步的联动状态中,传播生态研究逐步显示出其重要性。从传播生态的兴起、历史发展和当下意义等方面对其进行梳理与探讨,有助于强调传播生态研究在重构和改造人与媒介关系的同时保持文化的独立性、亦即保持文化自身的协调平衡等方面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和谐传播在媒介生态中体现为媒介生态的各组成部分应以追求和促进媒介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为根本目的,来灵活地架构彼此间的关系.和谐传播应是衡量公益节目传播价值的有力标杆,它主要是从受众、媒介及社会的角度来考察公益节目的生存现状.和谐传播的实现程度映射着电视公益节目是否存在生态失衡的危机.  相似文献   

4.
传播之变     
人际传播是一种古老的社会现象,不少人感到,当传播进入多屏化时代,人们越来越多地依赖屏幕沟通、借助屏幕表达,人际传播方式已经渐行渐远了.不过,被遮蔽的现实是:人际传播并不是消失了,而是迎来了自身的超越;媒介融合生态下的“人机交往”正逐渐构成对原生态人际传播的一种超越与回归. 以强大传播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聚为基础,“网络连接一切”正在从概念走向现实.不仅媒介成为人的延伸,可穿戴设备使人与物的连接日益紧密,人也构成媒介环境的一部分.互动传播常态化,并深入向专注于个人的动态定制化、浸入式传播发展.  相似文献   

5.
每一种新的媒介都是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果,都是对前一种媒介的革命。但是每一种媒介都有其不足,手机媒介也不例外。对此,本文通过分析手机媒介与传统媒介相比表现出来的优势以及不足,总结了良好的手机传播环境对和谐社会的影响,提出了关于和谐社会下构建良好手机媒介传播环境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微博是一种特征鲜明的即时传播媒介,互动性强、媒介整合度高、强弱连接有力等是其特点;本文以"王宝强离婚"事件作为研究案例,从微博事件的媒介生态因子和传播模式的角度来解读微博事件的叙事文本、受众生态、环境生态,对其发生发展规律及传播特点作系统性考察,从而正确把握微博事件的传播特点。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时代手机媒体内容形态发展态势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欣洁 《新闻传播》2010,(7):122-124
随着手机的普及,手机逐渐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移动通信设备.并高速媒体化.成为新媒体时代不可小觑的一支力量.影响着媒介生态、更影响着用户的媒介选择。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们对这一新兴媒体力量进行研究非常必要。我们尝试运用传播学相关理论对新媒体时代的语境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新兴技术语境与社会传播语境与手机媒体有一定的契合点。“弥合缝隙”的手机媒体在技术与社会传播环境的双重作用下.内容形态呈现出较大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8.
媒介资本优化的三个层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虹 《新闻记者》2004,(12):54-55
媒介生态包括内生态和外生态两级层次。内生态层次主要是指媒介内部的生态机构和媒介间的协调机制。外生态层次则涵盖了政策法律环境、技术经济环境、传播人才和教育环境、媒体的国际交流环境等若干要素。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媒介资本的主体及其聚合方式对于媒介生态的各个有机部分都有莫大的现实意义,被视为"货币选票"甚至是"救命稻草"。  相似文献   

9.
冯霞 《新闻界》2008,(2):79-80
本文认为,北京奥运文化传播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变迁与文明演进的共时性过程,它实质上是一种透过传播认知体育文化、认知社会发展和人自身的过程,具有跨文化传播和数字媒介传播等性质。北京奥运文化传播对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塑造和平崛起的中国国家形象产生着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王涌米 《传媒》2019,(14):76-78
在新媒体时代,几乎所有人都要使用媒介。如何使用媒介传播信息,避免情感掺杂,保持新闻信息的客观、真实再现,是当前媒介伦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库尔德利的观点值得关注,他认为,与媒介打交道,有必要诉诸德性伦理,发挥它对媒介使用的规范作用,获得与媒体相处的“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11.
电视军事报道国际传播生态作为整个媒介生态大河中的一条支流,与社会这个大系统的多个子系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考察我同电视军事报道国际传播生态状况,不能仅有单一的视角,必须从多侧面、多角度进行全维、立体的考察,既要横向、纵向考察,又要宏观、微观考察.另外,在"军事"和"国际传播"的框定下,电视军事报道国际传播除了有着电视媒介的共有生态,又有其特殊性,比如对保密和传播技术有较高要求,同时呈现出政治环境相对经济环境的优势、外部环境相对内部环境的优势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克莱默尔通过构建“信使模型”来强调媒介的中介作用,这种“去人类主体性”的媒介观,以一种更加中性的视角探讨技术与人之间的关系。本文借助克莱默尔的“信使模型”,展开对新浪微博的传播可见性分析,希望以一种相对新颖的视角,探讨新媒体环境之下,媒介平台之上信息与人的连接。  相似文献   

13.
1967年,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首次提出媒介生态一词。西方媒介生态学从生态想象角度介入传播研究,在复杂的社会生态体系内,透视人、媒体和社会各种力量的共栖关,系,以期望达到生态平衡。借生态思维角度,我们将报业看作是社会生态体系中的一条“鱼”,主要分析在信息技术、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报业这条“鱼”能否生存,又该游向何方。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媒介生态视角出发,认为广告编辑环境同媒介生态一样,是一个动态、循环的系统结构;组织生态因子、技术生态因子、文化生态因子和信息生态因子构成了广告编辑环境的生态系统,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协调配合,共同建构一种平衡、和谐的广告编辑环境。并提出,应该以小众为核心,建构具有针对性的组织环境;以数字技术为手段,打造具有媒介特色的文化环境;消除噪音,营造清晰的信息环境;做好信息引导,形成和谐的传播环境等,使广告编辑环境的生态系统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李丹  王珩 《青年记者》2017,(20):25-26
城市形象是每一座城市带给他人的最直观印象,是城市内外部公众对城市诸要素的总体感知、印象和综合评价.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的品牌之一,其建立和发展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是多方面因素对人综合影响的结果.媒介技术的发展,让社交媒体等新媒体走进每个人的生活,于是公众开始多渠道对城市形象的相关内容进行接触.因此,遵循新媒介生态下的信息传播规律,制定彰显城市特色的形象传播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媒介传播的方式多,传播效率也很高,因而利用媒介传播,可在短时间内建立起社会公众对城市形象的较好认知,并于之后持续产生影响,达到传播者的意图,对城市形象建构与维护有理想效果.换言之,媒介传播更容易被公众接受,是塑造城市形象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媒介生态视角出发,认为媒介生态作为整个社会系统的一部分,与其他社会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竞争和相互利用,媒介生态系统本身以及与外部生态关系的平衡将会直接影响到人与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进而影响到生态城市形象的构建。并提出,通过以媒介生态整体观定位生态城市、以媒介生态互动观传播生态理念和以媒介生态规划观构建城市景观等三个方面,处理好城市功能与生态、人文的关系以及城市物质要素和复合要素的关系,进而构建出生态城市的完整形象。  相似文献   

17.
社交网络作为Web2.0时代的新形式,为受众提供了广泛的互动空间和交流平台,娱乐、购物、商务、服务等都通过社交媒介来实现.社交媒介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载体,也正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当前的传播环境,要么过分追逐媒介技术的日新月异,要么批判受众依赖带来的快餐式浅阅读、交往异化、消费狂热等弊端,弱化了人的理性选择和主体地位,缺乏媒介作为环境的生态主义立场,忽视“媒介-社会-人-自然”这样一个动态平衡的媒介生态系统.用媒介生态学的视角检视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媒介与社会、媒介之间、媒介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利于客观看待社交媒介带来的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18.
所谓媒介生态,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媒介各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之间、媒介与外部环境之间关联互动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的和谐的结构状态。哈尔滨地区的电视媒介生态也同样如此。在这种情境下,对哈尔滨电视媒介的解构就有了实际的功用和理论的纵深。  相似文献   

19.
面对21世纪大众传播媒介的竞争态势,期刊作为历史最为悠久的媒介之一,不仅要与报纸、书籍、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争夺受众,而且还面临着因特网传播的更大挑战。网络传播的特征在于它的交互性,作为一种信息源,它的作用几乎无所不及。既然现在大家都意识到网络传播正在不可逆转地向我们走来,那么,对于期刊的编辑来说,即使还没有上网,但与自己未来工作相关的网络传播知识,还是掌握得越早就越主动。尽可能早些利用网络的传播特征及其提供的极其丰富的信息办好刊物,这本身也是现实的媒介竞争的内容,不可忽略。 一、认识网络传播的…  相似文献   

20.
集合式现场阅读的文化优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吴雁 《图书馆杂志》2006,25(5):18-19
图书馆是一个开放性的公共空间,图书馆功能便是承载与传播信息。在现代资讯空间里,电视、互联网等新型信息媒介,对大型图书馆构成了挑战。将相关媒介功能作为一种元素纳入自身的构架,是当下图书馆设计必须认真考虑的策略。相对于新型媒介,图书馆的优势在于它在传播信息的时候能将众多人集中到一起,形成了一个实时实地的集合式阅读场所,带来网上阅读时所没有的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