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话语范型与女性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女性写作与主流话语之间呈现一种分享与受制的关系,既对时尚主流应合,又保持一份自觉的疏离,同时惜鉴其话语资源来拓展文学想象、文本叙事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当代写作教学基本是在演绎主流权力话语并成为主流意识的载体。即使上世纪九十年代语文教育乃至人文教育改革呼声日炽,但整个语文教育包括写作教育话语权仍然处于一种宏大叙事话语的包围之中。新世纪的到来,虽然有自上而下的课改理念的冲击,而对过种亚写作话语有所反思、觉醒,坦仍未彻底解构,消除积弊。而一种欲完全消解,颠覆这种话语权的倒是青少年这个写作群体的全面觉醒和反叛,以至于在他们的写作活动中,正在形成一种有异于传统写作叙事话语及其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被遮蔽的知识分子群像--论《红旗谱》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旗谱>中被遮蔽的知识分子群像,不仅关涉到十七年主流话语对工农兵话语的激励和对知识分子的话语压抑这一写作规范,也包含了作家创作理想、审美意识与主流规范的冲突和化解,在更深层次上则反映了十七年语境下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缺失.  相似文献   

4.
"下半身"诗歌创作与身体写作都是以身体感受为写作源泉,以身体感受为内驱动力,表达来自内心深处的欲望。女性用自己的身体为武器,从女性自身的感受中寻找女性特有的话语,抗拒男性话语权。而"下半身"诗人则是对主流意识文化的抗拒,但是"下半身"诗人没有将身体写作作为一种文化来研究,没有使身体写作完成文学性的诗学转换,而最终滑向了纯粹的肉体写作。  相似文献   

5.
"下半身"诗歌创作与身体写作都是以身体感受为写作源泉,以身体感受为内驱动力,表达来自内心深处的欲望.女性用自己的身体为武器,从女性自身的感受中寻找女性特有的话语,抗拒男性话语权.而"下半身"诗人则是对主流意识文化的抗拒,但是"下半身"诗人没有将身体写作作为一种文化来研究,没有使身体写作完成文学性的诗学转换,而最终滑向了纯粹的肉体写作.  相似文献   

6.
张光英 《南平师专学报》2006,25(1):72-74,60
女性写作的文本在主流话语社会中是独特的,所表现出来的叙事、意识更是独特的。今天审视由“五四”运动而造就的一批女作家如庐隐、丁玲、萧红,她们的生活与写作对今天女性写作文本与写作审美还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历史上看,抗日救亡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现代文学的格局,文学叙述中民族国家话语呈现出"宏大叙事"的态势并且在在战斗力和宣传力方面的价值远超文学价值。然而老舍却一直坚持其"平民写作"的风格和立场,在"宏大叙事"与艺术建构这两方面获得了平衡,而这一写作姿态让老舍文本既表露出强烈的民族国家意识,又显现出优良的艺术品质,在民族国家话语成为主流的年代,老舍在适应主流的同时,又因坚守而实现了自我的突围。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存在两套话语:课程政策话语与学术界主流话语。当前政策话语淡化而主流学术话语主导已成基本事实。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理论话语由西方引入、转化而来,而基于本土课程开发实践的研究严重不足,由主流学术话语指导的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在全国范围内基本陷入凌空踏虚、难以落实的尴尬。校本课程开发再概念化,从多维度拓展校本课程开发概念内涵,恰与政策话语神合,是一种立足现实,可以不断推进的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9.
80年代中后期,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被介绍到中国,这种兴起于西方60年代末,与后现代主义有着紧密联系的新型的女性话语,逐渐成为当代女性文学新的思想资源。20世纪末的女性文学从一种自觉的女性立场出发,摆脱父权制历史下男性中心话语,以鲜明的、富有挑战意味的对于女性本真经验的描绘,来凸现女性的主体性地位,这种女性个人化的写作方式构成了对男性霸权话语的颠覆与解构。  相似文献   

10.
以全媒体语境构建中学意识形态安全机制,是提高中学意识形态安全水平的内在要求。全媒体语境下,中学意识形态工作既存在官媒主流话语与中学生个人“麦克风”共存、官媒话语整体性与个人话语“断章取义”共生的情况,又存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主导力消解、“泛娱乐化”削弱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威性、主流意识形态实践功利化明显等动态博弈。全媒体语境建构中学系统意识形态安全防范体制机制,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投放精细化、在社会实践中增强中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利用科技手段提升意识形态管控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11.
由于科幻小说长久以来存在的边缘性,科幻小说作者身份也受到主流文学的审视,这使得作者倾向于否认自己的科幻作者身份而转向主流文学,即对自身的作者身份产生焦虑。科幻小说的写作特性使得其被认为是落伍的写作,权力话语的凝视让科幻小说作者无法产生有效的话语,而科幻粉丝群体的内转趋势间接强化了其群体的边缘性,这些原因使得科幻小说作者身份无法得到持续的保持,为了产生强有力的科幻话语实践,科幻作者身份就需要走出这种焦虑的谜局,建构科学有效的科幻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由于中国的文化道德传统与意识形态的压力,在男性主流叙事话语中,“性”一直处于边缘化、缺席状态,女性作家的创作中更是绝少提及,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性叙事才得以浮出历史地表。然而女性主义者由于性别历史传统及经验的匮乏,在颠覆男权中心的压迫后,却无精神家园可以依托。随着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大量涌入,她们有了思想武器,但由于失语太久,加上西方女性主义本身的缺陷,使中国的女性主义在认识上有些偏颇。90年代以来,以王安忆为代表的一批富有个性的女作家进行了探索性的创作实践。对此梳理了当代三种女性写作的代表文本,希望能为当代中国女性写作走出困境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3.
元话语的使用及其与写作质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学生作文中元话语的使用情况及其与作文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较好组和较差组作文中所使用的元话语在数量、质量和类型上有差异。作文的质量与所使用的元话语的类型以及元话语的使用量是否适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当代女性诗歌在其繁荣时期,呈现出对男权话语中心文化的大胆而勇敢的挑战和拆解,并试图建立属于女性自己的诗歌话语模式,在女性诗歌处于几乎“失语”的历史状态下,树起了一面独特的大旗。女性诗歌话语模式主要表现为躯体写作、自白倾诉和语词写作,但最终,女性诗歌仍然陷入到了语言迷失的困境之中,本文从这一角度,对当代女性诗歌的话语模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认同是建构和维系民族国家精神生活秩序,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关卡。融媒体时代,高校面临着西方强势话语冲击、话语供给意识萎靡、主体话语表达业余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认同的现实困境,在分析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认同薄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创新话语生产机制、巩固话语发展机制、提升话语表达机制,实现和提升高校主流意识话语认同。  相似文献   

16.
意识形态话语权按权限划分,分为话语表达权和话语批判权、话语传播权和话语引领权、话语主导权和话语主动权。新时期,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话语空间被挤压,话语表达权、传播权和主导权被消解。牢牢掌握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就占领话语先机,强化话语表达权;重视网络平台,捍卫话语传播权;挖掘传统文化,巩固话语主导权。  相似文献   

17.
话语是承载和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社论是政治话语的一种,是报纸中最重要的新闻评论。党报报刊的社论是最为重要的新闻评论和舆论工具,在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党报社论通过话语建构实现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18.
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特征表现为目标化、符号化、图像化;网络空间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间的矛盾张力表现为话语传播主体的权威性与草根性并存、话语传播场域的开放性与封闭性并存、话语传播内容的一元性与多元性并存、话语传播速度的时效性与滞后性并存;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中传播的优化路径,要通过构建多元有序的网络协同治理格局,健全意识形态网络场域传播的安全防控机制,以内容生产为保障提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加强政府的意识形态网络治理水平来实现。  相似文献   

19.
论哲学话语的历史流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研究哲学话语的变化,是考察哲学历史发展的另一个思路。从古代到现代,哲学话语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时代:人类的早期哲学话语是“儿童话语”,以“儿童话语”为主流的时代是哲学的“童话”时代;随后出现的是“神秘话语”,以“神秘放语”为主流的时代是哲学的“神话”时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话语是“人文话语”,这一时代可以称为哲学的“人文”时代;从近代哲学开始,“权力话语”泛滥,哲学力图裁判和主宰人们的精神生活,这一时期哲学的“官话”时代。哲学话语的流变,既是人类生活发展变化的反映,也是哲学语言规则变化的见证。今天人们说的“哲学危机”,不是整个哲学的危机,而是“官话哲学”的危机。未来的哲学话语当以“生活话语”或“实践话语”为主流,是“实话”哲学的时代。  相似文献   

20.
元话语是构建学术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它充分体现了读者与作者互动的言语表达方式,也反映了二者与语篇的关系.虽然对元话语的理论研究还没有完全成熟,但也是写作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文章选取了中西方学者论文各25篇作为语料,以Hyland的元话语理论为研究框架,通过对比分析中外学者期刊论文引言部分中元话语的比例、共同点与不同点,指出中外学者在过渡类元话语、依据类元话语、限定成分元话语和承诺标记元话语的使用方面比较相似,而在增强标记元话语、自我指称元话语的使用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同时发现,元话语在学术论文写作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研究期望对今后中国学者的引言写作提供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