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杨彬 《江汉学术》2011,(6):51-53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是一个影响深广的比喻。从表面上看,"德"与"风"和"草"之间,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然则如果借助概念整合理论,抽象出这个比喻中的四个心理空间,并在它们之间建立一个全新的心理网络,就可以显现出"德"与"风"、"草"之间的相似性,让比喻得以成立。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德”大都是沾染着浓郁功利色彩的“政治道德” ,孔子对这种“德”进行了超越与改造 ,使之成为一种“人格德行”。这种“德行”是通过一定修养途径所能达到的特定境界。求“德”主体在过程中能体味精神愉快  相似文献   

3.
选用人才,组织一个强有力的政权,这是任何一个阶级的最高统治者所关注的头等大事,区别只在于用什么样的标准去选用人才。所代表的阶级不同,标准也各异。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比较善于用人的封建帝王。他说:“朕居深宫之中,视听不能及远,所委者惟都督、刺史,此辈实治乱所系,尤须得人。”①又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②“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③这种慎重的态度,说明唐太宗懂得用人是有关政权巩固与否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4.
“君子”在孔孟之间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孔子所言“君子”既指涉在位者,又涵摄有德者,“德”和“位”出现了分离。孟子在性善论基础上重新界说“君子”,使其具备了道德形而上学意义。“君子”从孔子社会政治学说与道德论混杂的内涵,衍变为理想人格学说观念,具有从绝对概念到相对概念、定义域扩大和外延窄化的转变特征。孔孟相距百年之久,其过渡阶段通过郭店楚简向我们展现:一方面,“君子”保留了孔子时代的社会政治秩序的职能;另一方面,“君子”从融入社会政治和道德学说转变为道德形而上学的目标。郭店楚简为我们研究孔孟君子观的演变提供了力证,绘就了一幅生动的君子观演变图。  相似文献   

5.
笛法兰  韩亚 《阅读》2015,(11):50
寻丈之缪,实始毫厘;君子畜德,无忽细微。这句话的意思是:很大的误差,其实是从小差错开始的;人要完善自己的品德,不应忽略任何细枝末节。这就告诉我们,小事处理不好就会变成大事,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必须要从点滴做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这句话节选自方孝孺的《杂铭》。方孝孺是元末明初的儒学大家,《杂铭》是其年少时所著,通过大量的劝诫性质的作品砥砺自己的德行修养。  相似文献   

6.
“德”之本义表示为方向和行为。老子对“德”观的改造体现在思维层面,将“德”观转向为纯粹的道德性概念。庄子的“德”观是建立在前诸子时代“德”观和老子“德”观的基础上,其为道家“德”观的发展贡献了庄子式的哲学运思。  相似文献   

7.
“君”字的上部分是“尹”字,表示手执棍棒使人做事。《说文》:“尹,治也。”尹字下加“口”,表示手执棍棒发号施令,象征奴隶主支配奴隶的情况,后来用来指称统治人民的君主。封建社会的诸侯、大夫都可称君。“子”是古代男子的尊称,《谷梁传·宣公十年》:“其曰子,尊之也。”《注》:“子者,人之贵称。”多作名词后缀,如“君子”。“君子”一词最早意义指君主、诸侯和大夫。“君子”一词在先秦典籍中出现较多,但义项  相似文献   

8.
《中庸》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孔子将其视为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在当前体育教师团队建设中,智、仁、勇亦是团队发展必须具备的品德。分析了“三达德”在团队建设中的价值导向,认为,“智”是价值判断的基础,“仁”是关系融洽的保障,“勇”是创新发展的动力。指出,应启发体育教师的“爱智”之欲,发扬体育教师的“仁爱”之德,倡导体育教师的“勇敢”之力,不断实践及彰显“三达德”的价值,为当代体育教师团队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科举制度肇始于隋朝。隋王朝建立后,为适应全国统一新形势的要求,消除长期以来南北士人之间存在的界限,实行科举制度,用考试办法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官吏。隋文帝开皇七年(五八七年)定制:“诸州岁贡三人。”凡学有成就的士人,可向州县求举,经考试合格,贡送到朝廷覆试。开皇十八年(五九八年)又“诏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志行修谨”是有德,“清平干济”是有才,以德、才分科取士,这是隋文帝想变更已往以文章取士惯例的措施。隋炀帝即位以后,定十科举人,大业三年(六○七年)下诏说: 夫孝悌有闻,人伦之本,德行敦厚,立身之基。或节义可称,或操履清  相似文献   

10.
《左传》一书中,“君子曰”以及“君子谓”、“君子以为”、“君子是以知”这三种变格,共出现80余次;内容丰富,形式独特,自成一格;它是作者对所记叙的重大社会事件发表议论的标志;作为贯穿全书的体例,开创了中国史书“论从史出”表现方法之先河。  相似文献   

11.
“德”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从伦理道德的内在原理来说,德”是一种伦理上的造诣。是对“伦”的分享与内化,是伦理精神自身的“坚定的正当的自我同一性”,其表现在儒家孝伦理中就是作为道德主体成为“孝子”。“德’’与“孝”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表现在:首先,“德”与“孝”是同源的;其次,二者具有相同的内容。二者的差异表现在:“孝”是与神祖之制的宗教相结合的,而“德”是与郊天之制的宗教相结合的。  相似文献   

12.
《诗经》中有不少写体貌的形容词,这里单说词义相近的一组:展、泄泄,舒、脱脱、掘阅,宽、(?)、轴等.展泄泄《诗经》中“展”字凡五见,词性是名词的一,是本义;形容词的四,是引申义.就先说名词“展”.《鄘风·君子偕老》:瑳兮瑳兮,其之展也;蒙彼绉絺,是绁袢也.  相似文献   

13.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见《孟子·公孙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给“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作注:“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中华书局1963年出版的《孟子译注》(杨伯峻编著)给“有不战”作注:“此‘有’字可以译为‘有无’之‘有”;亦可读为‘或’,古书‘有’与‘或’经常通用,译文系用‘或’字之义.”以上两注都似不妥.  相似文献   

14.
潘春华 《阅读》2023,(72):48-49
<正>唐代诗人、“七绝圣手”王昌龄有佳作《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后两句已成千古名句。“内怀冰清,外涵玉润”自古是君子所应有的冰壶之德。诗清润至此,品高洁如斯,古城镇江长江之畔的芙蓉楼也因此誉满天下。芙蓉楼,一名千秋楼,旧志中称为“蒜山阁”,原坐落于镇江千秋桥畔月华山上,为东晋初刺史王恭所建,  相似文献   

15.
“道”、“德”是《老子》哲学体系的两个基本范畴。除此以外,《老子》还运用了众多的概念、范畴。它们也是从属于“道”和“德”的,并由此形成了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两个范畴系列。(一) “道”在《老子》中被确定为中心乃至最高范畴,既是当时天人之辨的需要,也是理性思维发现的产物。在《老子》之前,已有天之道,人之道的说法。天道、人道的关系即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起点。天道是春秋时期逐渐剔除神秘主义天命观念  相似文献   

16.
论杜甫的谏臣意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杜甫忠君似乎是自宋以来人们的共识。但杜甫并非那种“一饭不忘君”的愚忠之辈,他秉承先儒的“君子”理想,把“道”作为君臣关系的基点,以“道”评君,以“道”讽君,以“道”行己。在杜甫的创作和生活中,君道和臣道把握得较准确。他的忧国忧君,实则忧道忧民。所以杜甫并非“一饭不忘君”,而是“一饭不忘民”,他是以君子之道,行直臣之忠,尽谏臣之职  相似文献   

17.
孔丘这个奴隶主阶级的代言人,把当时(奴隶社会)的劳动人民诬称为“小人”、“下愚”。事实证明,“小人”伟大,“下愚”聪明。因为正是这些被诬称为“小人”、“下愚”的奴隶们,创造了社会财富,不断地进行革命斗争,从而推动历史前进,是历史的真正主人。所谓“下愚”与“上智”的对立,反映了革命和反革命的斗争孔丘说:“唯上智与下愚不栘”。“上智”,是指奴隶主阶级有他们所谓的知识;  相似文献   

18.
古琴文化凝聚着先贤圣哲的人文精神,古人认为习琴操缦有助于修身养性,成君子之德,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内核,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修身立业的德行。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教育领域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年龄特征与教育的关系问题上,他的论述是十分宝贵的,把它看做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嚆失,並不过分。孔子说: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篇》) “戒之在得”的“得”,历代注释家都训为“贪得”,  相似文献   

20.
君子与小人是孔子在春秋晚期提出的一对评判道德善恶的人格原型。尽管这一原型被历代儒学家们赋予了不同的时代含义,但是孔子所赋予它的基本内涵,诸如性相近的人性设定、以义为上的义利观、外礼内仁的道德自觉性、士志于道的终极价值诉求等特征,却始终贯穿如一。若从现代道德权利与义务统一的视角予以审视,原始儒家关于君子—小人的传统人格内涵,在经过合理扬弃的基础上或许会转换为养成现代中民和公民德性的有利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