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大学的课堂里,上好《邓小平理论概论》这门“国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我院《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教学改革实践,论证了《邓小平理论概论》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阐述了我院《邓小平理论概论》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考试方式等方面的改革,认为只有加强教材建设,调整好教学内容,采取以专题讲座课形式为主附之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突出对邓小平理论重点难点的讲解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随着高校“两课”改革的全面展开,《邓小平理论概论》课已在高校普遍开设。《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开设,是提高学生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的认识,了解我国当前的形势、大政方针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发展战略对策,从而坚定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的极好途径。两年多来,在《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教学实践中,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理论概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应明确《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历史地位,抓住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采取措施,保证《邓小平理论概论》课教学过程顺利进行,坚持过程创新,使《邓小平理论概论》课形成自身特色,从而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科学价值观教育三大任务。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理论概论课是大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邓小平理论的主渠道。本文从分析邓小平理论概论教材的特点出发,较全面地论证和分析了提高邓小平理论概论课教学实效的举措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开设既是对时代要求马克思主义有新的发展的回应,又是高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进行改革的迫切要求。邓小平理论概论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毛泽东思想概论课一脉相承,既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又是继承毛泽东思想概论果后一门新型的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课程。而且它是一门较为典型的研究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自1998年教育部、中宣部联合发出通知,从1998年秋季在全国高校普遍开设“邓小平理论概论”课以来,围绕着用邓小平理论武装青年学生这个主题,在使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进行了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以提高“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教学效果。一、探索“邓小平理论概论”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1999年6月,经我院批准,“邓小平理论概论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研究”教研课题立项,课题组组织开展课题研究的准备和实施。我们在1999—2000学年的“邓小平理论概论”教学中,按新的课程体系组织教学…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思想概论课上承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下启邓小平理论概论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前后逻辑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毛泽东思想概论课内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邓小平理论概论课内容之间既存在共同点,又存在其特殊性。其共同点是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以及最高目标的一致,其特殊性是在于找到了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思想概论更注重从历史实践角度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工作的通知》精神,为适应“邓小平理论概论”课调整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需要,高等教育出版社诚邀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博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主任田克勤教授领衔主编《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主要供高校本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主干课教学使用。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简称“概论”)是各高校新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高质量地实施高校“概论”课的新课程方案,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始终抓住“概论”课教学的主线、注重“概论”课的教学质量,提高“概论”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为贯彻落实中宣部和教育部关于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要求,总结湖北省高校“邓小平理论概论”课教学经验,进一步深化“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教学改革,湖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武汉大学基地1月9~10日在武汉大学举行了“邓小平理论概论”课教学工作研讨会。教育部社政司思想理论教育处和湖北省高校工委宣教处的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湖北省68所高校80余位“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教师及学校领导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1.
世界教育改革的重点主要体现在"去集中化"的政府改革,以"教育券"发放取代直接对学校补助的财务改革,以如何提高教师专业品质及教学成效为主轴的师资改革,以培育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焦点的课程改革,注重社会公平的平等性改革等方面.受其影响,台湾技职教育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试办综合高中,推动高中职社区化,采取招生管道多元化,实施课程统整,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行高等技职学校改制等.  相似文献   

12.
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民族地区学校基础教育在培养本民族成员现代意识上已经走进了以下误区:混淆了课程改革与教材改革、混淆了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以及混淆了课程改革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民族地区必须正视以上误区,才能进一步落实与推进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3.
大学组织变革成本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桂荣 《教育研究》2006,27(2):33-40
大学组织变革成本是大学组织因发起变革、组织变革、确保变革顺利进行以及巩固变革成果所发生的价值总和,其属性表现为:它是客观存在的成本、以间接成本为主、基本属于交易成本性质、是一种不断追加的边际成本、具有与收益的动态对称性、与正常的学校管理成本相融、是一种自然变革进程中的成本。大学组织变革成本影响着变革动机的形成、变革方式的选择、变革过程的推进和变革绩效的评价。大学组织变革之所以有成本发生是因为大学组织变革过程的生产性,变革主体的经济理性,变革资产的专用性,变革信息的不完全性,变革路径的依赖性和变革权力结构的失衡性。在具体大学组织变革实践中,为追求变革成本最小化,必须采取一些相应的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4.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文本研究——一个内容分析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三年来,关于改革理解的分歧并没有因为改革的推进而得到很好的澄清。但三年的改革实践为厘清改革分歧提供了可能。运用内容分析法,对试点高校培养机制改革方案的文本分析表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既不完全等同于民间对培养机制改革的误读,也不完全等同于教育部对培养机制改革的规划,改革的实然性与应然性并不完全耦合,改革深化的路径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教育改革成功的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社会理论的角度来审视,教育改革的成功取决于三个基本条件:一是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这是教育改革道德正当性的来源;二是对积极支持并参与教育改革者予以合理的利益回报,这是教育改革社会合法性的前提;三是采取民主的推进方式,这是教育改革过程有效性的保证。  相似文献   

16.
中国:加入WTO与改革的新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加入WTO,开放进入新阶段,改革也进入新阶段。开放倒逼改革是改革新阶段的突出特点。在开放的倒逼下,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国有垄断部门及服务业的改革进程、以行政审批为重点的政府改革大大加快。政府改革成为改革新阶段的重点之一。加入WTO,政府下一步的改革面临四大转变:从政府主导型经济向市场主导型经济转变;从优先经济目标向优先社会目标转变;从审批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从行政控制体制向依法行政型体制转变。结构性改革成为改革新阶段的主要难点。加入WTO,结构性改革面临五大任务:经济体制改革同经济政策的关系;产权制度改革同收入分配政策的关系;稳健的金融体制改革同货币政策的关系;城市与农村经济改革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与难点。在国家改革政策的指导下,各高校结合自身的特点,陆续进行了以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为核心的校内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文章通过介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实践探索,分析其改革成效,并对进一步深化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进行了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当前"未来效能"成为世界第三波学校变革的特征。如何基于未来规划、立足未来实践、面向未来思维,是一个不断考量国家教育变革能力的过程。当前世界各国推出的学校教育改革新举措,反映了出当前国际学校变革的未来发展趋向:变革立意具有战略高度;变革进程呈现渐进承接;变革途径凸显整体建构。  相似文献   

19.
合法化是检察改革应当遵循的最基本准则,是指检察机关实施的改革措施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真正意义的检察改革在内容上必定具有不法性,因而检察改革的合法化主要针对改革的程序而言。我国检察合法化改革面临较大的困境,即不法性的检察改革层出不穷,不法的检察改革具有巨大的消极影响,必须对其进行规制。实现检察合法化改革首要的是应有调整检察改革专门性的法律,保障检察改革有法可依,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进而实现改革的法律化运作。  相似文献   

20.
“深水区”概念的提出,标示着教育改革事业进入了充满不确定性与风险增加的后改革时代,危机意识凸显了改革本身的焦虑。面对流动性的风险与挑战,教育改革需要更加坚实的理性基础与公共视野。事实上,追求理性的公共运用是现代公共生活的核心理念。教育改革本质上是一个公共问题,它不是单向度理性形态的产物,而是众多公共人的共识,是公共理性的体现。公共理性把公众参与、民主程序与风险控制作为教育改革的理性基点,把扩展改革主体、优化顶层设计与明晰改革责任作为教育改革的实践路径。由此,公共理性成为抵御教育改革风险与提升改革质量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