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信息化在促进基础教育公平方面贡献卓越.本研究从疫情期间学生在线学习的视角出发,从教育公平的实施路径层面将其划分为低位公平、中位公平和高位公平三个层次;从信息化基础设施、数字化学习资源、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以及学生素养四个维度构建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公平各阶段发展现状的分析框架,并以我国四个地区419258位学生为调研对象,了解我国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公平的整体水平、发展差异和影响因素.结果 显示,我国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公平整体呈现出基础设施配置均衡但学习体验感不佳、数字化学习资源供给及时但优质与个性关照缺乏、教师信息化教学灵活性与个性化存在短板、学生技术使用和在线学习参与有待加强等共性特征.在差异性层面,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在教育公平各阶段表现较好,西部和三区三州有待加强,高中阶段发展水平较弱,乡村地区仍需加大扶持力度.在影响因素层面,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影响学生在线学习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教师的教学清晰度和教学活动设计显著影响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文章从基础设施配置、学习资源重构、教师教法突破、优质师资共享以及学生数字韧性教育等方面对我国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公平水平提升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社区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早期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到如今服务于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历程变化,成为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助力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社区教育现代化需更加体现公平性、均衡性、优质性的价值取向。针对当前社区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公平、不均衡、不优质等问题,在理念层面,社区教育应回归于“以人为本”和“促进社会发展”,并以可持续发展为先导。在实践层面,应做好顶层设计,为实现社区教育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确保社区教育现代化有章可循;大力融通资源,实现社区教育均衡发展;完善课程建设,提升社区教育质量;着力提升师资队伍能力,打造优质社区教育团队;重点关注特殊群体,提升教育对象普惠性。  相似文献   

3.
对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举办的“乡村振兴中的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进行综述,形成如下基本认识。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乡村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与全面发展,其实现需要更新发展理念、秉持系统思维、解决供需矛盾。在学生发展层面,既要注重提升乡村学生学业能力,又要关照乡村学生精神世界,实现乡村学生生命整全发展;在教师队伍层面,要解决教师流动问题,培养教师乡土情怀,完善师资配置政策,建设高质量的乡村教师队伍;在课程层面,要秉持在地化教育理念,注重乡土文化传承,实现乡村学校课程创新;在教学层面,要注重技术赋能和学校治理改进,提升乡村学校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李玲  张馨元  刘一波 《教育研究》2021,42(5):125-136
2020年我国消除绝对贫困后,扶贫工作重心转向解决相对贫困,教育领域也从消除教育绝对贫困转向解决教育相对贫困.基于分配正义、承认正义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结合现阶段义务教育发展情况与国家政策,运用德尔菲法等,构建了包含22项指标的义务教育相对贫困识别指标体系.引入"贫困发生率"的理念和方法,评估西部6个区县的义务教育相对贫困发生率,验证评估工具的有效性.基于此,提出构建多部门、多主体协同治理教育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明确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学生个人权责;切实保障学生平等的受教育权;优质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注重补偿性投入;强调承认公平,改善学校内部人际关系的不平等;加强学校内涵式发展,提升校长、教师水平;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家校合作,激发学生学习志趣、责任感与获得感.  相似文献   

5.
民族地区的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与促进共同富裕密切相关。民族地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特征表现,在以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回应人们对美好教育的期待;致力解决福祉民生,促进社会教育公平;增强国家认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其问题与挑战主要表现在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教育公平保障机制不够健全,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不充分,学校后教育存在一定的欠缺。研究提出,赋能、强权、并轨、改革和融合是民族地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6.
质量治理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研究生教育质量治理是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效的研究生教育需求为目标,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对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质量问题进行科学、有效的治理活动.当前,研究生教育质量治理应实现治理理念从质量管理转向质量治理,治理目标从政府构建转向共建共享,治理主体从一元自治转向多元共治,治理范式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治理文化从制度约束转向文化自觉.新时代,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必须探索以"质量为本"为理念,以共建共享为目标,以多元主体协调参与为基础,以数据驱动为核心,以文化自觉为重点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7.
实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目前持续追求的教育目标和行动战略。当前我国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主要存在教育主体发展面临严重挑战、教育资源配置相对缺乏公平等现实问题。为厘清我国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在教育主体之维上应追求更专业、更全面、更有活力的发展,在教育资源之维上应实现更为优质、均衡、公平的配置,在教育环境之维上应谋求更民族、更本土、更关怀的氛围,在教育文化之维上应保持更开放、更多元、更自信的格局。推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强主体、强资源、强环境及强文化的“四位一体”高质量发展模式,并加强教育规范治理、构建帮扶机制,以及提升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8.
武胜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推进德智体美劳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发展、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武胜县以“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师生素质全面提升”为目标,启动了“常态课研创优质、自主课堂创高效、阳光课间创活力、多彩课外创特色”的“四课同创”课程改革,推进各类教育快速协调发展,呈现“让每颗星星都闪亮,办公平又有质量的农村教育”雏形。但是,从学校到社会,从教师到家长,还是重知识传授,忽略全面发展,对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观念亟待转变,配套设施、师资、评价体制亟待跟进。  相似文献   

9.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绝对贫困治理的任务转向相对贫困治理,共同富裕成为我国新时期重要的历史任务之一。学生资助是我国推进教育公平、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教育的一种重要成本补偿方式。本文通过反思和总结当前我国学生资助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伦理困境,提出不断完善学生资助政策,持续优化、调整和转变资助方式,最大程度发挥学生资助政策的显性和隐性价值,实现学生资助体系的保障物质资助、实现精神关爱、促进自我发展和彰显育人价值的发展进路,并从理论依据、现实需求和个体需要等方面探索共同富裕进程中我国学生资助体系的伦理关怀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0.
教育公平与和谐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七大的基本精神。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教育,而教育公平又是和谐教育的基础。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阐述了教育公平的基本含义,主张"差异而公平"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办学体制灵活化、学校课程多样化、评价制度多元化、学校文化和谐化的改革建议,以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把全社会变成学生学习的大课堂,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教育需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教育服务供给呈现出社会化趋势,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可能。教育服务供给社会化是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将推动供给来源从"大包大揽"转向"多元协同",服务方式从"标准生产"转向"个性定制",教育监管从"野蛮生长"转向"有序发展"。依循这一思路,未来教育发展将从标准化走向精细化,业务分工更加细化,非核心、标准化和特需型教育业务将逐步实现服务外包。为了有效推进教育服务供给社会化的实践,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学校购买教育服务的有效模式,支持学校购买教育服务,加强绩效评估和风险预防,培育教育服务新业态;另一方面,要完善新型教育服务监管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事中监管,注重行业自律,从而形成政府宏观调控、学校开放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2.
教育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个体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力量。在后脱贫时代,探求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现状有助于优化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民生功能。民族地区教育扶贫面临与经济社会发展欠协调、民族文化内生力量被忽略、民生改善主体性待提升等现实困境。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的困境源于教育扶贫目标窄化、教育扶贫制度不健全、学校教育职能单一、地方课程开发与实施不力。注重教育扶贫的民生价值取向,转变教育扶贫政策重心,优化学校教育类型结构,加强培养民族成员的文化主体性,是推进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的现实策略。  相似文献   

13.
浅谈民族教师教育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教育理念是指导教师教育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师范教育院校来说,具有明确和先进的教师教育理念,是教师教育的起始条件。目前,民族教师教育理念还停留在诸如终结式师范教育、重学术轻师范、分科设学、办学行政化等理念上。严重制约着民族教师教育的发展。民族教师教育若想实现快速发展,应对的策略首先是要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师教育理念,包括树立发展性师范教育理念、师范性特色理念、课程综合化理念、教师为本理念等。  相似文献   

14.
高质量的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高素质的教师需要拥有不断发展与完善的教育教学专长。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国家对教育的特别关注,需要完善的教育制度,需要教育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更需要教师自身的不断学习与实践。完善的自我意识是教师专业成长不可或缺的条件。关注教师的自我意识,推动教师自我意识的发展,必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文化的国家里发展民族高等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详细论述了民族高等教育的独特内涵特征,包括教育主体的多样化、教育政策的特殊化、教育模式的特色化、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及教育使命的双重化等;从发展定位、教育理念等方面分析了现实情境下民族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6.
民族高校助推边疆民族贫困村精准脱贫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表现形式。在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中,民族高校具有民族语言、区位以及多民族学生结构等三方面的优势。民族高校助力边疆民族贫困村精准脱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同时,也促进民族高校自身价值实现。目前,在民族高校助推边疆民族贫困村精准脱贫的过程中,仍面临着一定的困境亟待解决。通过探索解决困境的实践路径,可以切实助力边疆民族贫困村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巩固精准脱贫成果,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举措。社区教育作为有效帮扶途径之一,不但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脱贫长效机制的建立、搬迁地区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更有助于搬迁移民尽快适应新社区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在搬迁后"稳得住、能致富"。国家与地方出台的相关文件、我国历史上的社区教育经验以及移民自身的学习需求,为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教育提供了政策基础、实践基础和动力基础。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兼具城镇与农村特征,故需从城乡融合视角制定其社区教育发展路径:一是以"稳秩序升内涵"为宗旨,确立社区教育的发展定位与目标;二是以"广服务融生活"为目标,构建社区教育的内容与载体;三是以"多形式活方法"为理念,组织与实施社区教育活动;四是以"成合力升效率"为指向,保障社区教育的运行与效率。总之,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教育应当基于城乡融合发展理念,注重将其与产业发展和社区治理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存在现实困境:教育立法尚不能满足教育治理及其制度创新的需求,难以给教育治理现代化提供必要的保障;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作为教育治理者的角色转换尚未完成,教育领域多元主体之间的互动、合作机制缺乏;教育治理的价值目标与现实有较大的差距,公民有序参与教育治理的能力和动力不足。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推进:构建完备的教育法律体系,大力提高教育法治化水平;以教育行政管理的改革和创新为关键,提升政府教育管理服务水平;强化学校作为公共教育治理的重要主体地位,提高学校自主治理能力;确立多元主体在教育治理中的地位和权利,推动社会参与教育治理常态化。  相似文献   

19.
教师内生性动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以不断提升自我、追求高质量教育教学目标的主动愿望,具有崇高精神性、潜隐性、自发性等特征,对于教师教育教学素养的提升、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等有重要意义。在揭示其内涵、特征及意义的基础上分析发现:崇高精神修养内容在师德教育中长时失位、教师境遇缺乏充足和理性的外部供给、教育改革传统推行方式与教师内生需要分离是其动力不足的根本原因。为改变这一现状,需要重视教师内生性动力生成基础的培育工作,让崇高精神修养回归师德教育的核心位置,着力改善教师内生性动力生成的外部环境,以“人”的视角来认识和尊重教师。  相似文献   

20.
教育评估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治理手段。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高质量教育评估。针对当前教育评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理念、原则、机制、标准、方法和工具等方面阐述高质量教育评估的内涵要义,并提出构建多元参与的评估体系、深化专业机构能力建设、创新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和加强高校相关学科专业建设等推进高质量教育评估的策略,以提高教育评估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客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