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全媒体背景下,传播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各种自媒体、社交媒体、人工智能、移动终端相继涌现。传统媒体进行全媒体打造,通过多端矩阵、线上线下联动构筑传媒场景,形成了“台网移动”格局。由于传播背景的变化和受众特点的不同,电视传媒的传播特点随着全媒体时代人群媒介消费特点而呈现出些新的趋势,电视目标受众由模糊转为精确,全网统一电视节目考核评价标准,电视节目策划过程由假想验证变成精准定制,以及电视节目盈利方式多元化等。  相似文献   

2.
电视传播媒体对人们体育观念、参与大众体育活动、体育投入、体育消费等有着巨大的影响,电视传媒与大众体育之间是互动的,其结果是造成双赢.电视媒体与大众体育的互动,把体育运动置于社会和媒介交织的背景中去从新审视,力求从社会的变化和媒介的发展中去重新发现体育.  相似文献   

3.
女性消费时代的来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电视节目的定位与受众意识,女性节目的兴起就是重要的特征。文章着眼于电视媒介的现实运作,通过对国内女性电视节目十余年来的发展及目前主流女性节目的剖析,揭示隐藏在商业运作背后的性别误区,预见女性节目多元化、系统化、和谐化发展的趋势,并呼唤主流媒体关注弱势女性群体,重新定位和引导人性价值。  相似文献   

4.
研究传媒形态要理解传煤的外在表现、内部结构及其发展态势。一定传媒形态的出现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电视为例,从大陆电视的发展可以观察到受众心理空间的改变对电视传播的重要影响。中国电视形态与受众心理空间的差异度大于契合度。电视媒体注重对受众的引导与教育可厚非,但随着整个社会的开放程度提高,受众的心理预期更高,主体意识更强,而媒体对受众的重塑则 方式上更加契合受从的心理。  相似文献   

5.
随着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受社会因素和媒介自身因素的影响,受众观念由最初的“传者本位”向“受者本位”改变.因此,构建和谐的传受关系,寻求传者与受众之间的平衡,成为广播、电视领域的当务之急.当下应树立以人为本的传媒发展观念,适时根据受众观念的变化和受众的自身结构与需求特征的变化,合理进行资源配置,及时调整结构、安排栏目.  相似文献   

6.
地方电视传媒在媒介竞争激烈的氛围中接受着新的考验:受众多样化的选择途径,新老媒体的强大压力,与央视竞争的劣势.要想拉住日益流失的受众群,必须得有能吸引住受众眼球的节目.加强节目本土化,打造品牌栏目,突出地方及民族特色,这是地方电视传媒参与竞争且能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相似文献   

7.
电视传媒是当前最引人关注的文化载体,“益智类电视节目”一词也以越来越高的频率出现,成为电视传媒领域非常流行的话题。本文从益智类电视节目的概念界定谈起,进而从社会文化语境、媒介改革和受众的“使用与满足”角度对益智类电视节目的兴起原因进行剖析,从而印证益智类电视节目确实发挥了电视的优势,满足了受众的需求,它的存在是适时的、合理的这样一个必然。  相似文献   

8.
女性主义媒介批评以迥异于传统媒介批评的女性立场和社会性别视角 ,对传媒的性别观念进行解读 ,对媒介中的性别定型印象、女性如何使用媒介、女性对媒介的需求以及女新闻工作者在媒介中的地位等问题进行研究。这一新的研究视野大大开拓了媒介批评的领域。解读媒介视野中的女性主义 ,是当前媒介批评研究中体现人文精神的重要侧面。指出其性别歧视的表征及来源 ,并研究消除这一弊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电视与网络媒体的发展使大众传播学研究对象的两种视域——传播渠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关系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媒介需要了解受众心理来适应变化,以更好地实现自己新闻价值和导向价值的功能;而受众也同样需要了解媒体的发展趋向,扩大自己的媒介权力,以在传播中更好地实现自我。  相似文献   

10.
风险语境构成重要的媒介生态环境。传播受制于风险情境,但风险议题也有赖于媒体的呈现。现代“人造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和“知识依赖性”。以传媒为中介的风险报道与风险沟通,极大地影响人们的“风险感知”、“风险认知”。媒体具象化潜隐的风险从而揭露风险,定义风险并建构受众的风险观,这种风险建构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媒体的透明度、报道的信息量、风险表述的方式、对风险信息的解释、用于描述和形容危险的符号、比喻和话语等等。  相似文献   

11.
“媒介即隐喻”是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的基本理论命题。该理论继承并发展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理论,在对20世纪80年代美国电视媒体进行批判的同时,对媒介的文化力量进行了独特的揭示,指出了媒介具有强大暗示力,能够影响现实,定义现实世界乃至重构世界。这种理论话语对于反思当下中国社会的娱乐文化现实有着警惕和启发意义,特别是能够提醒媒介受众时刻保持应有的自我认知。  相似文献   

12.
“社会性别”概念的出现,使人类对性别尤其是对女性的认识,发生了一个飞跃:女性的社会角色和命运不是由生理决定的。当我们从社会性别这一视角去审视目前的教育时,会发现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性别问题。要改变这一状况,就有赖于开展性别教育,确立教育的社会性别新视角。  相似文献   

13.
媒介公信力是媒介赢得受众信赖的职业品质和能力.通过对维吾尔语大众传播媒介公信力的实证研究发现,电视媒介的公信力最高,网络媒介成为仅次于电视被维吾尔族受众所信赖的媒介方式;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影响受众媒介公信力评价;受众媒介接触偏好和接触频率与媒介公信力评价不成正相关关系.虽然受众对维吾尔语大众传播媒介公信力总体评价持肯定态度,但仍应从媒介专业化、媒介产品质量、影响力等方面提高其媒介公信力.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的电视媒介环境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地方台、各地省级卫视、中央台等多家媒体竞争激烈,加上近几年来数字电视的推广,受众所接触电视节目更加丰富多彩,作为“电视人”的少年儿童所受到的电视媒介环境的影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和广度在扩大,其中对少年儿童人际关系的影响更是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15.
审美活动作为人们审辨美丑、善恶等的精神活动,无时无刻不对媒介语言起着巨大的影响。传媒语言作为媒体与广大受众交流的桥梁,更加离不开时代审美的指导,以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语言艺术是既表时间又表空间,既能再现外部世界又能表现主体情思的艺术,“既有物质文化的特点,又有精神文化的特点”。今天媒介的一切语言都有可能成为艺术语言,关键在于如何审美。  相似文献   

16.
从受众文化趣味看电视"庸俗化"的深层内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电视的“庸俗化”现象伴随其“商业化”趋势发展。但作为现代大众传播的媒介,电视本身是中性的,并不必然导致某种“庸俗化”。电视文化功能的实现关键取决于受众对它的能动反应。只有从受众的文化趣味层次入手,对低文化层次趣味与电视“庸俗化”之间存在的“庸俗互动’’关系进行系统分析,才能有效控制电视“庸俗化”现象。  相似文献   

17.
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是新闻传播学领域一个新兴且值得关注的课题。该研究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出发对大众传播媒介提出批评,意在揭示女性与传媒的深层关系,促进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消除大众传播中的性别歧视,对传媒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大众媒体必然要受到冲击,要生存就必须竞争,而对于电视媒介来说,新闻节目是关系到生存发展的关键。面对“第四媒体”的冲击,电视新闻节目如何办出生机与活力,成为电视人乃至整个受众群体所关心的焦点,结论是电视媒体只有进行新闻改革,才能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其原有的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19.
电视节目“女性化”是引人注目的“后现代”现象。凤凰卫视的电视访谈栏目《鲁豫有约》为扩大媒介市场,逐渐增加与女性相关的报道,推出了众多新的女性形象。她们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完美女性,但是却引发了更多人的追捧,使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到女性这个群体。表面看这似乎代表着由男性主导的传媒空间开始朝着所谓“女性化”的方向发展,其实商业逻辑占了主导地位。其表现为,受众关注大都集中于女性群体中的“个例”,从社会文化层面看,这些女性形象大多呈现“边缘化”和“私人化”,并在男性视域里遭受到更大的文本抑制。  相似文献   

20.
乔瑞雪 《林区教学》2011,(6):152-153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传媒已经成为知识经济中最重要的知识获得方式,对社会和个人具有不可忽视的深刻影响。传媒素养教育的目的在于着力培养受众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通过这种教育,可以培养受众辨别媒介传播内容及制作媒介产品的能力,使其能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同时监督和批判媒体,做现代社会高素质的独立的媒体公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