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西晋是汉末分裂之后的第一个统一王朝,洛阳再次成为全国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各地域的文士都期望借助京都洛阳的中心效应,以获得文学上的声誉;一些洛阳文士因为征伐、省亲或游宦,流寓到其他地域,之后又都返回洛阳。流迁文士汇聚洛阳,呈才竞艺,带来不同地域的文化风尚,在较短的时间内促进了洛阳文化、文学的繁荣,推动着西晋洛阳文学中心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廖淙 《现代语文》2006,(2):12-13
关于汉末诗歌(乐府民歌,人五言诗)的研究历时久远,前贤已从很多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本试结合汉末时代特征,考察汉末乐府民歌和人五言诗歌,从化心理角度来论述汉末诗歌对传统诗教的叛离及影响。  相似文献   

3.
从歌妓词看宋代文士的审美情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词中大量存在的歌妓词,反映了宋代文士从正统的受礼教和伦理所约束的审美心理中解脱出来,普遍存在着一种“以柔为美”、“以艳为美”的心理。这种审美心理表现在歌舞演唱时“重女音”和对女性形体美、男女恋情美的追求和欣赏。这使宋词洋溢着浓郁的香艳味,也使宋代文士在理学渐炽的背景下有情感舒张的渠道,使压抑在正统诗教观下的人性得到复苏和高涨,具有思想解放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寿《三国志》认为嵇康的性格为"任侠尚奇"。但其任侠的个性少为后世提及。任侠者轻财重义,往往为武士中的领袖。汉末大乱为其提供了建功立业的时机。而嵇康亦非寻常文士,其在豪杰中的影响力为统治者忌惮,而钟会的谗言或仅是处决嵇康的一个契机而已。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商贾对其低贱地位的挑战、文士对商贾的道德评判及文士对正统文化价值观的认同这三个层面,分析了《儒林外史》中商贾与文士的关系,评析吴敬梓在不满现实又无力改变的情况下对正统文化中道德价值观的追寻。  相似文献   

6.
曹操"外定武功,内修文学",是汉末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他一方面借助政治上的领袖地位,广泛收罗文士,形成"彬彬之盛"的局面;一方面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作品,开创文学创作的一代新风。曹操所撰教令不受任何陈规的约束,内容刚直豪爽,事理通达质朴,表现手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相似文献   

7.
唐朝是我国封建体制高度完备的阶段,唐文士的参政意识迥异于历代,顺宪朝文士是其中的最典型代表。“二王八司马”事件,元稹、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积极参政等,昭示着顺宪朝文士政治地位处于唐朝历代以来的最高阶段。唐文士大多富有政治热情,积极地为争取较高的政治地位而不懈奋斗,唐文士这种积极入仕的心理至顺宪朝趋向成熟,政治地位由而得到实质性提升。  相似文献   

8.
唐代文馆系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等文化馆所的统称。各馆文士因所从事职务的不同,社会角色内涵和规定性也彼此相异。文馆文士或在朝或在野,朝野之间的迁转促使文人地域空间流动。因此,从社会角色这个特定角度来考察文馆文士与文学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展开:一是文士群体共相,二是文士角色流动。通过对文士社会角色的研究,以期引起对唐代文士群体性和流动性的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9.
对白居易诗与唐宋词中思想内容的某些方面作细致的观察分析后,发现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享乐心理,去日苦多、人生如寄的感伤情绪,但求适意、不拘形迹的归隐意识是其内在契合点,反映了中唐以来新型文化背景下文士心理的变迁,是白居易诗和唐宋词独特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10.
汉代,润色鸿业的大赋占绝对统治地位,使汉代文风平直呆板,缺少革新精神。汉末文坛巨匠蔡邕的恋情赋则独树一帜,蔡邕在赋中热情地歌颂爱情,大胆地表露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蔡邕的恋情赋对美女的描写细腻生动,对爱情心理地刻画淋漓尽致,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在赋中以常人的口吻描写普通人的爱情婚姻生活,丝毫不带道德教化的色彩。这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汉末文风,对后代的恋情文学也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钱钟书的“诗分唐宋”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艺录》中,钱钟书摒弃旧有成见,结合中西文学现象和诗学话语,在否定社会造因说的基础上,对“诗分唐宋”的理论内涵做出了更为合理的阐释.认为与其将唐诗宋诗视为唐宋两个社会阶段的产物,不如将它们视为创作主体的不同性情心理所造就的两种创作倾向,性情心理的复杂性决定了这两种创作倾向往往交缠在一起.其具体见解对主张再现说的现代主流创作理论具有重要的纠偏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学创作是为人生,文学研究也同样是为人生.唐宋词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对后世读者在文化心理和情感世界以及心理气质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探究唐宋词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已成为当今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新诗在文学领域中一直被视为最高的艺术形式,其语言和情感的表达有着独到之处。新诗在高中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重。笔者认为探索新诗的教学规律,突出新诗的文体特点教学,是提高教师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清代著名词评论家谢章铤认为“明末风雅首推陈大樽子龙”,这位明清鼎革之际的文学家身体力行着其政治理想与文学理想,使得其短暂的人生却甚是夺目。这位气吞山河,满腹豪情抗清复明的才情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典型的“当行本色”风格创作词家。陈子龙带领云间词派,宗南唐北宋为词学正统,并力复“词统”以纠明词淫哇俚俗之习。以甲中国变为界,陈氏词风从妍丽温软而进阶为柔中有骨,清丽幽雅,其词学主张与词作实践不仅肃清了明末词风的萎靡状况,并为清词中兴打开了局面,是明代昙花最后一现,亦是新朝明珠光芒乍现。  相似文献   

15.
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也是诗歌作品重要的审美规定。诗歌在意境的表现上一方面要求清晰准确,另一方面又要求隐约含蓄。而大多优秀诗歌作品不确定成分居多,给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这一点在唐诗中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它产生的最大因素就是”兴象”。触物起情的自然意象的大量存在,导致了表现上的多重性和不确定性,因而形成了模糊的意境。诗歌的美亦在于此。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的桂林文坛,涌动着一股讽刺诗的潮流,诗人们一方面对侵略者的罪恶行径进行无情揭露,一方面对抗战中形形色色的社会怪现象进行讽刺,描绘出一幅幅"群丑图"。在诗歌艺术上,利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将讽刺对象形象化、漫画化,并以对比、反语、戏仿等手段揭露其丑陋本质。当然,由于诗人的情感过于强烈,超过了理智,也使一些讽刺诗打上了强烈的功利性和实用性的烙印。  相似文献   

17.
《艺文类聚》基本继承了《文选》"以类相分"的诗歌分类方式,但在诗歌类目的处理、诗歌类文体的排序、诗歌的立类选文等方面,又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徐志摩诗文中出现了许多"飞"的意象。这一意象折射出徐氏追求浪漫灵动的个性、气质。从徐志摩的创造表现与个性气质,以及文化心理关系的角度来进行剖析,方可探讨徐志摩诗文中不断出现的"飞"意象的创作奥秘。  相似文献   

19.
论钟嵘“滋味说”的适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嵘的滋味说是一个单纯而明确的文学审美概念,融汇了前代文论家的味论思想,其内涵是以“三义”为艺术手法,风力与丹彩相济,这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实际上,滋味说揭示了艺术美感的本质——情景交融的意境美、风力与丹采并茂的技巧美,触及到文学风格的领域,成为文学风格的构成元素。因此“滋味说”有广泛的适用性。不仅仅适用于五言诗这种诗歌形式,也适用于六言、七言律诗、绝句等额体诗和词体。  相似文献   

20.
题材选择是魏晋诗,赋关系的重要方面,建安时代,以提纯学创作内容的学性和凸显学自身抒情功能为特征的体演进意识,与“雅好慷慨”的时代精神相交汇,使诗、赋创作以强烈的主观抒情性为统摄,题材趋同现象普遍、突出;魏晋之际,诗、赋创作的趋同现象仍然存在,而同题创作中衰,更为重视诗、赋题材之“异”;太康作家更为自觉地选择诗、赋题材,对“诗缘情”、“赋体物”有了更深刻的体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