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疾风暴雨的社会现实,坎坷的人生经历,来自女性自身的体验与萧红独特的个性气质,成就了萧红具有浓厚悲剧色彩的艺术品格.她的作品展现了对女性悲剧命运的顽强抗争,对民族悲剧性格的自醒式思考以及对人的生命价值的乐观探寻,其中渗透在悲剧意识中的生命热情更是萧红小说创作中的独特审美情态.  相似文献   

2.
疾风暴雨的社会现实,坎坷的人生经历,来自女性自身的体验与萧红独特的个性气质,成就了萧红具有浓厚悲剧色彩的艺术品格。她的作品展现了对女性悲剧命运的顽强抗争。对民族悲剧性格的自醒式思考以及对人的生命价值的乐观探寻,其中渗透在悲剧意识中的生命热情更是萧红小说创作中的独特审美情态。  相似文献   

3.
萧红的小说,作品中的主角大多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不幸女性。在同时代的女性作家中,萧红在刻划女性人物的深刻性和真实性上,可称得上独树一帜。她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深切地关注和思考所处时代的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萧红在揭示女性悲剧命运的同时,也注重挖掘这些苦难女性心灵深处的闪光点和人格魅力。她笔下的女性充满着独特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4.
萧红是一位富有才华的现代女性作家,她一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同时饱受着凄凉与寂寞,她的许多小说的素材都来源于她的生活经历,其创作情节大多是她悲剧人生的写照和体现。本文剖析了萧红的悲剧人格和小说的悲剧意蕴,同时分析了萧红独具蕴味的文体风格,以充分认识这一悲剧并富有才华的女性作家。  相似文献   

5.
女作家萧红的小说,作品中的女性大多数是生活在社会低层的受迫害、受摧残的形象。她用现实主义手法,深切地关注和思考所处时代的女性的生存及内心世界。她塑造的女性充满着独特的悲剧美,本文就此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6.
萧红是一位颇有才情的中国现代女作家,她的成长、成名都受到鲁迅的极大帮助和鼓舞,她也潜心学习鲁迅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法,取得了很大成就。文章从短篇小说《手》入手,探讨萧红在塑造典型人物方面对鲁迅的师承,更就萧红在叙事模式和女性解放方面对鲁迅的超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叙事模式方面,萧红巧用第一人称“我”“我们”进行多视角叙事转换,游刃有余地表现主人公的客观世界和自己的主观世界,这是萧红继承鲁迅基础上的开拓。在女性解放方面,萧红在女性经验的基础上,以女童王亚明为视点,关注女性命运,揭示女性悲苦的根源,指出了女性解放的教育方向,那就是女性自我教育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7.
站在女性关注的立场,萧红的《生死场》、《呼兰河传》和《小城三月》这三部作品之间有着紧密的连续性。一方面,顺着作品本身的思路,这三部小说表达着萧红对于女性由受压迫到觉醒再到幻灭的命运的思考,另一方面,联系萧红的亲身经历,这三部小说又埋藏着她自身理想一步步破灭的悲剧。文本内的被思考者和文本外的思考者的双重悲剧呼吁着整个社会和女性自身对女性独立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更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萧红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坎坷曲折的经历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通过抒写东北乡民死寂的生存形态和生命价值,表现了她对社会人生以及女性命运的深沉的思索,从而使她的作品中充斥着生命悲剧和女性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9.
萧红是一位充满童真童趣的女作家,然而寂寞,漂泊,充斥着她的一生。正是她自身的不幸命运,使她笔下的人与事也点染了一层悲剧之美。从《生死场》到《呼兰河传》,萧红自始至终用一双敏锐的慧眼关注底层劳动人民的苦难和艰辛,她的作品构成了一个个无比深冷而又残酷的悲剧。文章以研究萧红小说的悲剧内涵为中心,从萧红小说悲剧意识的根源,悲剧风格的体现,悲剧意义与价值这三方面来论述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她用凄美而绚丽的彩笔勾勒出一幅幅东北儿女的日常生活图景,其笔下的悲剧人生有肉体的疼痛更有精神的愚昧。她以悲凉的叙述格调贯穿于作品中,淋漓尽致的展现出她对生命存在价值的思考。因而她的作品总是散发出一种单纯而深刻的苍凉之美。  相似文献   

10.
萧红的作品包含着许多主题,而女性悲剧是其中的主题之一。笔者试图通过探析萧红以及她小说中女性的生存困境、婚姻困境,生育困境,揭示女性的悲剧,进而揭示出残酷的男权中心文化、传统的封建痼疾给女性身体和精神带来的戕害乖残杀。  相似文献   

11.
通过萧红与同时代的女性作家、男性作家的比较研究 ,可以发现萧红痛楚、敏锐的个性言说的女性悲剧意识在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同凡响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筱敏是新时期以来关注女性命运、参与女性文学建设的重要作家。她的女性散文创作表现出重感情抒发、重感觉表现、重事物横向联系等艺术特征,由此形成了独特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3.
《生死场》中,萧红以女性的直觉及独特的理性思维关注着她笔下女性漫长的人生流程,重新审视生与死的意义与价值;她的小女儿心态在《生死场》中有着突出的表现,而其形成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4.
《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之作,作品呈现出了阶级反抗、民族复仇。以及女性生命体验的三重纠葛。众多文本主题交错,给予研究者以深刻而复杂的文本研究空间。萧红这位依靠天赋创作的女作家以一种近乎原生态的写作方式,将人性最本能的反抗与退缩展现在世人面前,这里有着最真实的反抗话语,也有着最现实的关于反抗的迷茫:小人物的迷茫,萧红的迷茫。  相似文献   

15.
萧红早期小说中的女体书写与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从萧红早年未婚怀孕的经验,考察萧红书写女性人物的特色.在萧红早期的写作生涯中,一些极为私密的女性经验,成为她建构文本的资源和推动力量,在独有的女性书写中完成中国现代文学中极为复杂的女性集体想象.在萧红小说中,女体/母体的病态构成了史诗风格的女性身体铭刻.这种独有的女性叙述,凸显了女性身体,以一种怪诞现实主义的叙述策略完成.  相似文献   

16.
丁玲与萧红同是中国现代文坛著名的女性文学代表作家,她们都以女性作家细腻的笔墨来写她们笔下的女性,在体验人生、寻问人生中都发出了孤寂的心声,但丁玲是以女性在叛逆中寻求生命的火花作为她创作的主旋律;萧红则是以女性在孤寂苦难中呼喊人生成为她创作的主旋律。其原因在于:作家的生活环境、经历和思想等因素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7.
萧红对女性生殖的描写是恐怖的,这样的写作,不仅是表达女性真实的生存状况,在深层意识中,萧红要表达的是自己的生命里痛苦的经验以及自己的道德忏悔和救赎。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沈从文笔下的《萧萧》被评论者片面地解读为底层人民对生命意识的毫无自觉。但作为作家小说创作成熟后的第一部短篇小说,《萧萧》成熟地表现了其所竭力追求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试图借助萧萧这一自由、快乐的童养媳形象表达对自由生命的赞扬。这个敢于冲破陈规旧俗的童养媳在实现个体生命欲望的同时,展示了旧中国妇女缺乏的坚韧美,这种美蕴藏着浓厚的风俗民情,让人感慨和向往。  相似文献   

19.
杨云  袁英 《海外英语》2012,(11):202-203
Shen Congwen and Thomas Hardy are both known for their regional novels,Hardy for his "Wessex" novels,and Shen Congwen for his "World of Xiangxi" .Both writers display a sense of transcendence and wandering in their female characters.Both Xiao Xiao in Shen Congwen’ s Xiao Xiao and Eustacia in Hardy’ s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transcend the traditions and customs of their times,and experience a consequent wandering.But the ways of the two writers in presenting their heroines is quite different.While Xiao Xiao was mentally active but did nothing except follow the traditional system,Eustacia’ s thought was followed by her own words and a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