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怀川先哲卜子夏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一生笃志传经,弘扬儒术,为“六经”的传承发挥了重大作用。他提出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成为儒家教育目的的代表言论,他提倡博学、主张切问、不弃小节、注重实用的观点,既是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又在很大程度上有所创新。他晚年西河讲学的教育实践,为儒学的发扬光大开了一代新风。  相似文献   

2.
卜子夏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史记》记载:"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由于卜子夏在儒学上的巨大影响,子夏设教的魏世家西河地区究竟在哪里,很受国学家的关注。西河设教地,唐代有两处记载:一是山西汾州,一是陕西韩城,从而引发了后人的争论。清代疑古主义盛行,学术界陆续对汾阳说和韩城说提出质疑,进而否定,并提出了河南安阳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证的发现,有必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一步翔实考证。考证发现《吕氏春秋》"子夏之晋"的记载,说明卜子夏西河设教处确在山西。而《史记魏世家》的史料能显示,卜子夏来晋之后早期在汾州一带活动,晚期失明之后迁往河津兼韩城一带定居,汾阳说和韩城说都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3.
《现代语文》2007,(9):45-45
随着以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为标志的“知识时代”的到来,二十世纪初、中叶受到严酷冲击、批判而一度“花果飘零”、衰极一时的儒学,到世纪末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建、复兴的良机。1980年起孔子研究进入拓展阶段,并逐渐形成高潮。相较之前的儒学研究有了一些新的特点:首先,研究孔子的学术机构和团体相继产生。在1984年以前此类专业机构只有曲阜师范大学孔子研究所,到如今,成立了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华孔子学会、山东省孔子学会、湖南省孔子学会、  相似文献   

4.
王殿卿 《今日教育》2007,(10S):20-21
儒学普及的现状 十几年来,普及儒学的活动有了很大的发展。近年来,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华孔子学会、炎黄文化研究会等学术团体.在海内外作了很多富有实效的宣传和普及儒学工作。一些省市纷纷成立的“儒学会”“孔子研究会”“炎黄文化研究会”等学术团体,面向基层和群众积极开展儒学普及工作。[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哲学史上,义利问题一直是儒学的首要议题。关于一代儒学大师孔子的义利观,多数人认为孔子重义轻利,义利对立。笔认为,孔子承认人们对利的欲望和追求的正当性,他强调义利的统一,但由于社会环境所限而“罕言利”。孔子义利观对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建设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卜子夏是孔子弟子中学问最渊博的学和教育家,他西河设教五十年,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术思想与教育事业,“六经”是他教学的主要内容;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是他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学以致用,培养治世的人才是他的教育目的。子夏不怀学派偏见,首开儒法兼容之先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孔子开私人讲学之先河,创立了儒家学派。儒家学说几经演变,由原始儒学而经学,而玄学,而中兴,直至理学,发展成为比较完整而庞大的思想体系,横亘于整个封建社会。可以说,任何一家学说都无法取代儒学的地位,无论哪一个封建朝代都离不开儒学,无论哪一个封建统治者都不会放弃儒学,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几乎是儒学的教育。可见儒学对教育影响之大  相似文献   

8.
儒学能在中国两千年的社会里产生重要影响,当然是源于它博大精深的思想,但与孔子本人的人格魅力也有莫大的关系。细读《论语》,我们就会发现,孔子是一位多姿多彩的人.而不同时代的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孔子的形象进行了一些改变或塑造。  相似文献   

9.
孔子开私人讲学之先河,创立了儒家学派。儒家学说的几经演变,由原始儒学而经学,而玄学,而中兴,直至理学,发展成为比较完整而庞大的思想体系,横亘于整个封建社会,可以说,任何一家学说都无法取代儒学的地位,无论哪一个封建朝代都离不开儒学,无论哪一个封建统治者都不会放弃儒学,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几乎是儒学的教育,可见儒学对教育影响之大。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孔子及儒学以其正面形象再次展现世人面前。从“打倒孔家店”到“批林批孔”、“人人喊打的反面教员”,而今成为中国面向世界的“形象代言人”和“中华文化名片”,这种不可替代性,表明他的强大生命力。从国内民间发起的600余万儿童“读经”活动,到政府在海外迅速建立100所“孔子学院”的重大举措,都预示着孔子及儒学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从世界一些知名国际媒体,多以孔子及其思想,或作封面,或作标题,到中国本土老板们不惜花费巨资、坐着飞机到北京听取孔子思想的教诲,表明孔子及其思想正在成为推动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并走向世界的一种精神力量。从中国百姓对道德的强烈呼唤,到“以德治国”和“八荣八耻”相继问世,都在重新发现和开发利用儒家伦理的智慧资源。总之,随着中国文化再次走向世界,2557岁的孔子也再一次更大空间的“周游列国”。孔子及其思想的历史命运,似乎就是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它的起落与中华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而今,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实践,孔子及其思想再次被关注,应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否孔、批孔和倒孔,已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种过错,当代中华儿女将以中国有孔子而荣耀,为有儒学而自豪。 本文为纪念孔子诞辰2557年而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