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作为宗教艺术的敦煌壁画,是依据佛教经典绘制的。它是宣传佛教思想的有力工具,因此,它应该属于为剥削阶级服务的封建主义文化。但是,作为艺术,特别在艺术创作方法、艺术形式和表现技法方面,它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因此,敦煌佛教艺术的内容虽然出自佛经,但又不同于佛经,而具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唯其如此,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把佛教艺术与佛教经义完全等同起来,也不能把批判佛教经义的理论,完全套用于批判佛教艺术。  相似文献   

2.
敦煌由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背景形成敦煌佛教艺术浓厚的地方.审美情趣以及多变的时代风格。它虽然取材于佛经的一种艺术,但是它的审美意识并不单纯地取决于佛教教义。莫高窟开凿之前,敦煌经过两汉、三国、西晋、前凉(前111年——366年)近五个世纪的经营,汉民族的文化在这里生根成长,到五凉之世(301——438年)开花结果,出现了引人注目的河西文化。敦煌艺术就产生于这种历史背景下,植根于这片文化沃土  相似文献   

3.
从敦煌唐佛经写本谈有关唐代写经生及其书法艺术的几个问题王元军唐代的音乐、舞蹈、绘画等等无不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此已为世人所共知;而书法作为艺术与佛教的结合、产生了卷帙浩大的写经卷子却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写经卷子是以书法的形式展现佛教的教义,因此,...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世俗的经济政治生活决定着敦煌佛教和佛教艺术,敦煌俗众的信仰方式也不完全与内地相同。中晚唐时《金刚经变》在莫高窟大量出现,而五代以后却消声匿迹,说明了敦煌佛教艺术有它的个性。仅用“考经寻源”的方法、搬用内地佛教史的尺度来解释敦煌佛教艺术是有缺陷的。  相似文献   

5.
敦煌石窟是中国艺术的瑰宝,其规模之宏伟、内容之丰富、表现方法之多样、成就之高,无与伦比,人所共知。因为敦煌石窟艺术是以佛教为主干,而佛教又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印度也有闻名于世界的佛教石窟——阿旃陀,所以当人们讨论敦煌艺术时,常常把这两个中心的石窟、壁画、雕塑等拉在一起。例如巴·格雷先生就曾经指出:印度对敦煌的影响,初见于魏代的壁画——突出男性刚健之点是其特有的形象。本·罗澜教授也曾把阿旃陀的艺术,称作是“印度地区性”的艺术。他并且认为这种地区性的艺  相似文献   

6.
(一)佛教艺术的审美,在历史上是和信仰结合在一起的.由于僧尼信仰与世俗信仰存在着差别,就出现了佛教艺术的社会作用的主次问题(也包括信仰与审美的关系问题)石窟艺术是为了僧尼入窟"观象"?还是为了世俗"祈福"?这个问题乍看是一个宗教内部的问题,实际上,它影响我们认识和理解佛教艺术.假若把石窟艺术纯粹看作为僧尼而作,那么云冈、敦煌、龙门、麦积山、大足等佛教艺术遗迹就不过是一宗宗纯属神  相似文献   

7.
敦煌版画的背景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出土的佛教版画表现了佛教信仰的一种新方式,它与敦煌石窟艺术一脉相承,是敦煌艺术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科学技术与佛教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在中国美术史和中国印刷科技史上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8.
吐蕃占领敦煌期间,敦煌佛教的发展在历史上达到了鼎盛阶段.除了凿窟、建寺和度僧等兴佛措施外,佛经抄写也达到了空前规模.本文主要从甘藏佛经抄写题记和其他历史资料入手,分析了这批藏经的抄写年代.  相似文献   

9.
面对题名为“变”或“变文”的作品,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名实关系,这是敦煌文学尤其是敦煌俗文学研究界几十年来一直探讨,然而至今悬而未决的问题。“变”字的基本意思是“变化”,但我们显然不能据此说明敦煌所出俗文学写本中原题“××变”或“××变文”的问题。比如我们不能说《舜子变》就是“舜子变化”,《汉将王陵变》就是“汉将王陵变化”,《大目犍连变文》就是“大目犍连变化文”等等。这就往往使人们从,“变”字的引申义或借用义上去考虑问题,从而作出多种似通非通、似可非可的解释。比如说“变文”是变佛经为通俗文,就解释不通与佛经无关的“变文”;说它是佛教术语,由印度传入,然而所有佛教术语、经典中均不见“变文”这个字眼和对音;说它是“变相”的解说文,则又找不到与之对应的“变相”,即使有个别  相似文献   

10.
佛教的中国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具有重大意义,它催生了与儒、道鼎立的中国佛教,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和世道人心。西汉至西晋的输入传播是佛教中国化的开端,其主要活动是翻译佛经、讲习经义:东晋十六国至南北朝是中国佛教的成长发展期,连续出现了中国佛教的两个信仰高潮;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的成熟繁荣期,八宗争鸣,竞放异彩,而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的佛教宗派;五代以降是中国佛教的退潮延续期,佛教的中国化至此定型。  相似文献   

11.
敦煌艺术,是建筑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书法艺术、文学艺术等的综合艺术。这些艺术品主要产生于中世纪的敦煌之地,大宗的是石窟建筑及石窟内的彩塑壁画,主要是表现佛教内容的,或为佛教服务的,因此说,敦煌艺术实际上是宗教艺术,并以石窟艺术为其代表,一般所说敦煌艺术,即指敦煌石窟艺术。敦煌石窟,是敦煌地区所有石窟的总称,即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肃北五个庙,存有壁画和彩塑的洞窟共计约500多个。尤其莫高窟是举世保存最好的,规模亦大,内容丰富,艺术水平也高,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堪称中外石窟中的姣姣者,  相似文献   

12.
敦煌艺术亦称为敦煌佛教石窟艺术、敦煌石窟艺术,它包括壁画、彩塑、建筑、乐舞、书法艺术等,本文从敦煌艺术的各个方面简要介绍了其历史渊源和艺术特色,使读者对敦煌艺术有较初步的了解,并再次唤起人们对敦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复习提示     
《历史学习》2005,(11):1-1
●王安石变法是重点,但对课本中的叙述要思考。青苗法加收20%的利息,比高利贷是低,但利息也不低。加之执行中强行借贷,不借也得借,效果就不一样了。再说,有多少农民非要借高利贷?市易法对商品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有利于商品交流怎样解释?科举改考诗赋为考经义,考经义相当于死记硬背,课本没有说利弊。这些都要想一想。万一高考出活题,没有思维训练肯定吃亏。●印刷术所举实例,雕版印刷品和活字印刷品均为佛经。隋唐部分的叙述是“佛经、日历和书籍”,这也说明了佛教传播的情况。●从魏晋至隋唐,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冲击了儒学…  相似文献   

14.
敦煌莫高窟所在地宕泉河流域自汉代开发以来就有人类活动;西晋时建仙岩寺。作为敦煌最古老的佛教建筑,它见证了佛教从印度和中亚传入中国的历史;作为历史上敦煌菩萨竺法护从事大乘佛教经典翻译的场所,它称得上是中国大乘佛教的发祥地;同时作为中国最早的习禅场所,它也是敦煌高僧昙猷在竺法护译出禅经的前提下"依教修心,终成胜业"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5.
敦煌石窟艺术是继承了古印度的形象文化而又把它中国化的佛教艺术,从内容上来说,是由印度输入的菩萨文化。隋唐两朝有意识地提倡菩萨文化,为巩固其帝王统治。敦煌石窟艺术是用图画写的历史,它是世界文化横向发展的典型。本文从敦煌石窟艺术来研究中印形象文化的结合,研究中印文化亲属关系(也可以叫做“中印学”)可以深刻地认识敦煌艺术以及中国文化的发展。本文只举三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敦煌石窟的藻井、藻井图案的思想内容是和莲花  相似文献   

16.
敦煌文化艺术,是以佛教经典为依据,以现实世界的反映,摄取现实生活为素材所创作的艺术。从此意义上讲,历经一千年创造的敦煌艺术,它不仅是辉煌灿烂的艺术宝库,也是极其珍贵的文化宝库。  相似文献   

17.
敦煌遗书中,佛教典籍占绝大多数,在不少佛经的字里行间,体现出儒家的伦理思想内容.通过敦煌遗书中的《父母恩重经》、《报恩经》、《梵网经》等几部佛经,可以窥知敦煌地区儒佛交融之一斑.  相似文献   

18.
令狐氏是敦煌大族之一,自汉代徙入敦煌后逐渐成为儒学经术世家。北凉灭西凉后,令狐氏开始为人抄写佛经,接触佛教,由以儒术传家的传统大族转变为儒释兼通的新型大族。北朝时期,令狐氏在官方佛教写经中起着主导作用,且信仰佛教,与佛教的关系更加密切。这一切很好地反映了汉晋北朝时期敦煌大族与佛教的关系情况。  相似文献   

19.
许地山一直生活在浓厚的佛教氛围之中,自小就熟读佛教经典,并对佛经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因此佛教情缘便必然成为他一生中挥之不去的创作情结,使得他的作品无不饱含着佛经的元素。佛经对许地山文学创作的影响,很鲜明地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佛经话语的直接引用或间接化用;二是佛经意象在作品中的大量出现;三是“生本不乐”、“顺其自然”、“普渡众生”等一些佛教义理在作品中的反复宣扬;四是佛经的变文和譬喻等文体形式的巧妙借鉴。佛经对许地山创作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作品的艺术特征方面,而且还体现在文学创作思想和理论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敦煌石窟艺术既是中华传统艺术的典范,又是全球交往和全球化的产物。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因为全球化而遭劫掠。但就敦煌学的国际化和敦煌艺术的蜚声世界而言,却又是因应全球化而采取的民族文化保护、传播和交流的结果。敦煌艺术既是继往开来的典范,又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化全球的先声。这不仅从敦煌艺术史成就可以看出中华文化的吸纳性、同化性和创新性特点,而且从当今的敦煌学国际研究现状和敦煌艺术的创作成就看也可以得到肯定的回答。美学敦煌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强势话语。敦煌艺术的强大功能就在于它不受作为物理存在的时空有限性制约,敦煌艺术作为中华文化传统的现代生成,其艺术的启迪作用仍然会长存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