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元代文人游历之风盛行,形成了具有鲜明元代特色的游历诗学。元代游历诗学强调游历对拓展诗歌题材和提高诗歌水平的重要影响,强调地域、空间等因素对诗歌风格形成与南北诗风融合的重要作用,凸显了“诗可以观”的社会文化功能,是对“江山之助”诗学命题的丰富和发展。放在中国诗学发展的历程中来看,元代游历诗学观既有继承性,也呈现出变异性。梳理这种继承性与变异性的关系,对于认识古代诗歌发展与诗学变迁,观照当代诗歌创作与诗学批评,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方东树"诗文一理"说是其诗学观念之核心,是其对诗歌史上"以文为诗"之创作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其建立"以文论诗"之批评体系的理论基础和重要原因。这一观念综合了道学家重道、古文家重文之批评特点,表现出重视创作主体道德修养和艺术修养的结合。方东树在思想倾向上强调变而不失其正,旨在确立一种既合乎风骚精神又有自家面目的诗学品格。他对诗歌体用的认识,正是这一诗学观念的深刻体现。因熔铸了方苞、刘大櫆、姚鼐等人诸多观点,"诗文一理"说亦可视为桐城派诗学观念之核心,体现了桐城派的诗学理论基础和价值倾向,是把握桐城派诗学观念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  相似文献   

3.
2007年1月,徐有富教授新作《诗学原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积作者数十年之功,不仅对诗学研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而且为诗歌理论的普及与通俗化作出了不少努力。该书堪称学诗的门径,赏诗的范例。  相似文献   

4.
所谓"学人之言与诗人之言合",即"合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一之",是同光体代表诗人、近代著名诗论家陈衍的重要诗学观点,也被认为是同光体在诗学理论方面的标志性创见。但是,过去学者对此解读多有分歧。通过对"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内涵进行深入细微的分析,可以明晰陈衍提出此诗学观点的真实意图。同时,同光体作为近代重要的诗歌流派,在学宋的大纛之下,其重要诗人诗学的具体路径,也各有差异,反映在"学人之言与诗人之言合"上,其不相合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5.
诗人江闿在清初时期,名传江淮,为诗坛盟主王士祯之高弟,其诗歌受到当时诗坛大家的推崇。文章主要研究江闿的诗学思想,其诗学观大体表现为:第一,提倡脱去束缚,反对规唐模宋,主张不拘一格,转益多师,唐宋皆为师;第二,诗歌之本为性情和学问,提出诗歌"本于性情则真,本于学问则厚"的观点;第三,诗歌创作反对贵华而贱实,讲求敦厚而雄放的诗风。  相似文献   

6.
博学多才的明代文人何良俊,诗歌作品中对于六朝诗歌清丽婉约的风格情有独钟,在诗歌理论上也常有推崇六朝之语,这在于其推崇自然天成、情感真实的艺术风格,在于其情感论与复古论交织的复杂诗学思想,归根结底在于?其经世思想为主的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哲学思想。故而对于何良俊推崇和接受六朝清丽婉约诗歌风格的研究可以作为研究何氏思想的一个切入点,有助于对于其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赵执信诗学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王渔洋的批评,二是《声调谱》的诗歌格律研究。其中既有独到的理论贡献,也充斥着偏见和武断之辞。但无论从那个角度看,他都是清初诗学和乾隆诗学之间的一座桥梁,引发了乾隆诗学对神韵论的反思和深入钻研诗歌声律的风气。  相似文献   

8.
学者大多将"学衡派"放置在一个与新文学者尖锐对立的层面,笔者细读诗论原典却发现,"学衡派"与新文学者的诗学理念既对立冲突,又相反相成.冲突集中在变革是否须付诸实践尤其是诗的体式是否须变革,但有关中国诗歌面临困境亟需变革和承继中国诗学优良传统等方面,却心存默契甚至相反相成.文学革命乃至中国现代文学的比较健康的发展便与此有关.以胡先骑与胡适为代表,从两种诗学理念之冲突焦点、两种诗学理念之主要区别、两种诗学理念之内在默契三方面可见两者之闻的异同,进而可探寻形成他们之间差异及默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在整个明朝文坛,高启应该说是被后世评价最高的一个,对明代诗风有着开启之功,其随事描摹的创作途径、稳健沉着的创作旨趣、灵动洒脱的诗学追求,影响着整个明代诗风。1995——2005年这十年间,关于高启的研究呈现逐渐深化的趋势,这些研究主要涉及了高启生平思想、诗歌风格、诗歌理论、词和散文等四个方面,本文也将从这四个方面对这十年的文章进行梳理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学者大多将“学衡派”放置在一个与新文学者尖锐对立的层面,笔者细读诗论原典却发现,“学衡派”与新文学者的诗学理念既对立冲突,又相反相成。冲突集中在变革是否须付诸实践尤其是诗的体式是否须变革,但有关中国诗歌面临困境亟需变革和承继中国诗学优良传统等方面,却心存默契甚至相反相成。文学革命乃至中国现代文学的比较健康的发展便与此有关。以胡先骗与胡适为代表,从两种诗学理念之冲突焦点、两种诗学理念之主要区别、两种诗学理念之内在默契三方面可见两者之间的异同,进而可探寻形成他们之间差异及默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明末清初的虞山二冯是清代诗学走向学术化和专门化的开风气者,清代诗学研究者对二冯诗学的渊源及宗尚虽已有一些研究,但二冯诗学的学术特征,即从文本的校勘、辑佚、考订入手,由文本研究推广到诗史研究,通过诗史研究和选本评点来表达自己的诗歌观念的方式,尚未被触及。本文从二冯批点的《才调集》《玉台新咏》《西昆酬唱集》《瀛奎律髓》等选本入手,论述了二冯在校勘、整理古代诗歌文献方面的贡献,同时分析了二冯诗歌批点的特征,对二冯诗学的学术特点及其对清代诗学的影响做了初步的揭示。  相似文献   

12.
西方意象派诗潮深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其诗歌理论与王国维的某些诗学思想有异曲同工之感。就具体观点来看,他们之间并没有直接的了解和影响,故他们观点间的相似与相通颇耐人寻味。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考察,进而对某些全局性问题进行了深度抚触。  相似文献   

13.
近读五邑大学中文系教授章继光新著,1999年8月由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的《陈白沙诗学论稿》(以下简称“论稿”),得益匪浅,爱不释手。它全面、系统地对白沙诗学进行了论述,在白沙诗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羊春秋教授在“序言”中对该书有很高的评价。他说:“学术界过去在诗歌研究方面,言不离唐宋,口不离李杜,而对元明以后的诗歌涉足甚少,特别是对于理学家的诗,往往持否定的态度。……这本书出来以后,一扫过去的积习,为诗歌研究开辟一个新的天地,一条新的途径。”“说继光是白沙先生研究的功臣,是白沙诗美的发掘者,我想是不…  相似文献   

14.
朝鲜诗家曹伸在其诗学批评中大量运用摘句批评,涉猎内容广泛,包括摘句批评诗人做诗喜好、诗眼、诗歌意境、诗歌题材、诗歌风格等,并摘句消融了传统诗学观点,审美视角独特,论诗特色鲜明,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5.
对于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主要诗学观点及其美学内涵,历来有众说纷纭的阐释与评价。本文从严羽自己提出的“以禅喻诗”的方法论进行切入,指出“妙悟”说是严羽诗思想的核心范畴,也是诗学与禅学相通的关键之点。又对“妙悟”说的审美内涵进行解析,指出其包含着“第一义之悟”和“透彻之悟”两个层面,而“透彻之悟”又是严羽诗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透彻之悟”所指的并非是某家某派的风格,而是好诗所应具有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的特征一是整体性的美感,二是具有虚幻性和多义性。西方的符号论美学所说的诗歌“幻象”,可以参照理解严羽的“透彻之悟”所呈示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于坚被称为具有先锋意义的“新生代”诗人。文章从诗学观点、诗歌选材、内容特征及其表现形式等几方面对于坚早期诗歌进行再认识。说明他既在传统之中。又在传统之外。  相似文献   

17.
江西诗学对形式的过度关注历来被人诟病,然而,这只是江西诗学为解决初学诗者的难题而不得不采取的下策。江西诗人们自然知道诗歌情“意”内容的重要性,但对那些初学诗者而言,形式“法”度则是他们更关注的问题;如何克服这二者之间紧张关系是江西诗学面临的难题。江西诗学提出“悟”之主张,依然未能有效解决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18.
埃兹拉·庞德作为美国意象主义诗歌的公认领袖,他英译的中国古典诗歌在英语诗歌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的诗学在很大程度上被称作翻译诗学.本文通过对庞德的诗学观点和翻译理论的解析和对《长干行》的译例分析,阐述庞德运用创新手法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创意翻译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19.
《随园诗话》是清初诗人袁枚的代表作,其中世俗化倾向是区别同时期诗学理论家的一个主要特征。它的世俗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一、诗学理论之"真",袁枚摆脱传统儒家诗学道德性之要求,独求真实性,性灵说注重情感真实;二、诗歌技巧之"俗",善用白描,语言不事雕琢等;三、"情"之诗歌内容,袁枚诗歌具有浓厚的欲望化倾向,且内容多表达对女子的同情。  相似文献   

20.
杜甫自号“少陵野老”,其诗歌中也存在大量“野”字,体现了杜甫独特的创作心态与诗学理念:一是身份意识的体现,将自身形象定位为“野老”;二是诗学境界的体现,具体表现在诗歌内容、题材、风格方面;三是通过对野景的呈现,抒发心中野趣。考察杜甫诗歌中的“野”,对于研究杜甫及其创作心态、诗学理念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