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书节选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相似文献   

2.
涵濡家国情怀,不仅是历史教育的初衷,也是历史教育的底色。诚如钱穆先生所言:"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1]涵濡家国情怀,必须从学生的切身体验和内心感受切入,从他们人生开始和共同生活的地方入手,由浓浓的"乡愁"--亲人、故土、母校的皈依、眷念,进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一种挥之不去的对祖国的挚爱和忠诚。  相似文献   

3.
历史与现实     
钱穆先生曾在《国史大纲》的序言中这样写道: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对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以上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史  相似文献   

4.
钱穆先生曾在《国史大纲》的序育中这样写道:“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对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以上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史如明镜,这样的论断妇孺皆知,但又有多少人认真地看待了历史。  相似文献   

5.
《史记》是中国的古典文史名著,是一部国学精品根柢书,也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作为传统“二十四史”的第一部,与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鲁迅赞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全书共计130篇,52万余字,记载了中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里说过:“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阅读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历史,也该抱持如此  相似文献   

6.
《史记》是中国的古典文史名著,是一部国学精品根柢书,也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作为传统“二十四史”的第一部,与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鲁迅赞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全书共计130篇,52万余字,记载了中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里说过:“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阅读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历史,也该抱持如此胸襟与情怀.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的中国史坛,钱穆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史观占有重要一席。他以"温情与敬意"的态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并且在阐发这一史观的同时,对文化内涵、治史方法等都给出了自己独到的阐释,还从不同方面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精神进行解释,他的这种以民族特殊性为前提来研究历史文化的理念,对于后世学者的理论借鉴价值和治史方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和钱穆的同名著作《中国历史研究法》都对历史人物的研究作了一定的叙述,但研究历史人物的方法却不尽相同。对历史人物的分类,梁启超较传统,钱穆较新潮;对历史中少数人作用的看法,梁启超体现着一种矛盾史观,钱穆则是一种英雄史观;对于研究历史人物作用的看法,梁启超强调了时势造英雄,而钱穆则强调了英雄造时势;关于历史人物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关系,梁启超强调二者的平等地位,钱穆则强调文化对其他领域的主导作用;关于历史人物研究的侧重点问题,梁启超同等看待事业成功或失败的人物,将各种因素综合在一个人物身上,钱穆则更为看重失败不得志人物的作用,强调个人意志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贺麟与钱穆     
贺麟与钱穆都是20世纪中国的学术大师,他们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皆怀有“温情与敬意”.贺麟从哲学的层面为儒学复兴寻找思想资源,钱穆“在史实中求史识”,从历史发展中为国家、民族不亡寻找证据和答案.他们的治学领域、为学路径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关注民族的命运和文化的兴亡,在各自的人生中书写了辉煌.  相似文献   

10.
拒绝王冠     
他无疑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他率领他的国民打败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帝国派来的殖民军队,赢得了国家独立。他本人也因此获得了崇高的威望,被人誉为"国父"。当时,有人写信给他,认为本国也应该像其他国家一样设立一个帝王,并鼓励他当帝王。但这一提议立即遭到他的严词拒绝,他说:"我们的国家一定要彻底实行共和政体,如果不能遵循这一原  相似文献   

11.
<正>陈寅恪先生强调“凡著中国古代哲学史者,其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让学生对历史怀有温情与敬意,在认识历史时给予同情之理解是中学历史教学应该培养的历史思维方式。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刚刚接触历史学习且活泼好动,对于艰深的历史分析难以理解也不感兴趣,教师需要找到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历史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教科书文字和语言的讲述,  相似文献   

12.
学习历史的旨趣何在?除了应对历史抱有温情与敬意之外,还应通过历史,审视自我、认识自我。因此,学习历史这门学问.增加其与学生生活的相关性,让学生通过所熟悉的身边事物进入历史世界,是有效的方法之一。我刊约请您寻找身边的历史,您可以寻找所在地与历史相关的古迹、建筑、图片等,以照片的形式发给我们,  相似文献   

13.
通史研究重在打通脉络,从脉络中明晰历史变迁,以多角度、多层次、大视野地从历史变迁中感受历史传统。著名史学家钱穆说:“所谓历史传统,乃指其在历史演进中内在的一番精神,一股力量。亦可说是各自历史之生命,或说是各自历史的个性。这一股力量与个性,亦可谓是他们的历史精神。历史新课程教科书按模块加专题编写,高三复习时间紧,教师很少有闲暇对各知识点贯通以求历史之意义和精神,造成高三通史复习面临困境。  相似文献   

14.
正学习历史的旨趣何在?除了应对历史抱有温情与敬意之外,还应通过历史,审视自我、认识自我。因此,学习历史这门学问,增加其与学生生活的相关性,让学生通过所熟悉的身边事物进入历史世界,是有效的方法之一。从2014年1期始,我刊约请您寻找身边的历史,您可以寻找所在地与历史相关的古迹、建筑、图片等,以照片的形  相似文献   

15.
钱穆先生一世坎坷,但毕生都在为故国招魂,至死不渝。他对中国历史怀有温情与敬意,对传统文化偏执与热爱,并在历史的瀚海里努力挖掘出为国人应付时代之种种事变的根据,古为今用,经世致用。其治学博通而专深,忠于史料又独有创见,善以图表论证,使读者易于理解,又能联系时代社会经济背景说明和解释问题,令人获益无穷。《国史大纲》是钱穆先生最有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加之该书集中体现了他的治学成果、方法与精神,所以以本书为主,可以总结出钱穆治学的若干精神与特点。  相似文献   

16.
学习历史的旨趣何在?除了应对历史抱有温情与敬意之外,还应通过历史,审视自我、认识自我。因此,学习历史这门学问,增加其与学生生活的相关性,让学生通过所熟悉的身边事物进入历史世界,是有效的方法之一。我刊约请您寻找身边的历史,您可以寻找所在地与历史相关的古迹、建筑、图片等,以照片的形式发给我们,并附以文字介绍,文字以具有历史性、故事性为佳。  相似文献   

17.
《历史教学(高校版)》2014,(1):F0004-F0004
正学习历史的旨趣何在?除了应对历史抱有温情与敬意之外,还应通过历史,审视自我、认识自我。因此,学习历史这门学问,增加其与学生生活的相关性,让学生通过所熟悉的身边事物进入历史世界,是有效的方法之一。从2014年1期始,我刊约请您寻找身边的历史,您可以寻找所在地与历史相关的古迹、建筑、图片等,以照片的形式发给我们,并附以简短文字介绍。稿件一经采用,您寻找历史、发现历史的成果将在我刊封3展  相似文献   

18.
<正>在电视上看了中国历史研究院揭牌仪式的实况报道和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我想,每一位史学工作者都会和我一样,倍感振奋。其原因有二:一是总书记再一次强调了历史及历史研究的极端重要性。他说:"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又说,"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二是同时高度评价了史学工作者的积极贡献。他说:"长期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史学界人才辈出、成果丰硕,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总书记对史学与史学工作者的高度评价与亲切问候,令人深感与有光荣焉。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学界对钱穆思想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笔者在研究民国时期中小学历史教育的发展时,注意到了一个以往我们没有发现的现象,那就是身为史学家的钱穆,对中小学历史教育的发展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学术遗产,值得认真汲取。  相似文献   

20.
九一八事变后,史学界亟需一部新通史以实现“书生报国”。钱穆目睹于此,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构建出了自己的通史观。他认为新通史应当重视中国历史的特殊性,详于民族文化;同时还要兼采汉宋,考据义理并重。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钱穆于抗战期间撰写出了自己的通史之作——《国史大纲》。虽然钱穆的通史观及钱著在当时并未引起主流史学界的认可,但在今天进行探讨仍具有广泛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