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去马来西亚留学的十大理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留学环境好马来西亚素有“亚洲魅力所在”的美誉,举世闻名的双峰塔、高楼林立的商业街区、遍地的橡胶园构成了一幅迷人的风景画。马来西亚国土虽小,国力却十分强盛,年人均国民收入高达6000美元。马来西亚总人口有2200万,华人占28%,具有华人传统文化气息,学生容易适应。目前有135万人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教育水平名列亚洲前茅。马来西亚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治安良好,气候温和,无自然灾害。二、教育水平较高马来西亚的高等教育实行一种独特的国际化水平很高的教育方式——课程转移。实际就是将英、美、澳、加、新等国的著名大学的课程部分…  相似文献   

2.
马来西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7月,我们随国家教委有关领导赴马来西亚参加国际会议和进行全民教育考察。现把所见所闻以及我们的感受概述如下。 一、马来西亚教育的特点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其主要民族是马来族、华族、印度族。马来西亚现有人口1800万,其中华人35%,印度人占20%,其余为马来人。虽然马来族、华族、印度族人都有较长的历史文化,但其近现代教育的发展起步很晚。直到19世纪之后马来西亚才有了正规的学校,而且在很长一个时期里带有浓厚的殖民教育(或者说奴化教育)色彩。  相似文献   

3.
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华文教育最成功的国家之一,它拥有小学、中学直至大学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华人族群母语教育的发展态势良好,非华人族群的"汉语热"日趋增温。但"一种文化、一种语言、一种源流"的教育政策,导致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也陷入困境。华人族群的华文教育向本土化转型、非华人族群出于商业价值形成的"汉语热"这两种形态并存,是马来西亚近期华文教育发展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4.
从广义来说,华语包括了东南亚华语与北美华语两大片。本文主要讨论代表东南亚华语的马来西亚华语,因为马来西亚是华人最集中的国家之一。[1]在马来西亚,华语顾名思义是华人的语言,被视为华人的通语,其地位正如普通话  相似文献   

5.
马来西亚位于亚洲东南部的南海沿岸,由马来亚、沙捞越和沙巴组成,国土面积32.9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270万。马来西亚被称为“橡胶王国”,它的天然橡胶产量是世界第一位的,出口量也居世界首位。  相似文献   

6.
《宜宾学院学报》2019,(3):88-94
通过调查问卷考察马来西亚、印尼和泰国北部华人在华语交谈中的华语语言能力及语码转换情况发现:马来西亚华人华语语言能力最强,泰北华人次之,印尼华人最差,这是由各个国家的中文教育体系决定的;语码转换的主要原因是华人的语用目的和集体认同。从人口统计学变量上来看,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马来西亚和泰北华人语码转换的行为和目的不同;印度尼西亚华人各个社会统计学变量下的华人的语码转换行为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7.
据1990年2月9日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报道:日本文部省透露,1989年总共有8.1万名外国学生,预计至2000年外国留日学生总数有10万人。其中来自亚洲的占90%以上。中国大陆1989年派遣人数最多,达1.085万人。来自南朝鲜的有6575人,台湾5036人,马来西亚1301  相似文献   

8.
《出国与就业》2008,(10):37-37
一、留学环境好马来西亚素有"亚洲魅力所在"的美誉,举世闻名的双峰塔、高楼林立的商业街区、遍地的橡胶园构成了一幅迷人的风景画。马来西亚国土虽小,国力却十分强盛,年人均国民收入高达6000美元。马来西亚总人口有2200  相似文献   

9.
最近几年,去马来西亚留学悄然兴起。那么,与其他国家相比,去马来西亚留学有什么吸引力?吸引力一:说中文学英语 马来西亚曾历经葡萄牙、荷兰及英国的殖民统治,其政治及法律体系都是从英国沿袭而来,属于英联邦国家。因此,尽管马来语为其母语,但英语也是官方语言,特别在工商教育界,英语更是必会语言。不过,由于华人占马来西亚人口30%以上,在马来各地,中文、粤语、闽南语仍处处可闻。所以,中国留学生初到马来西亚,既没有语言障碍,又能学英语。  相似文献   

10.
马来西亚华人的经济状况和社会政治地位较之印度尼西亚华人要好得多,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马来西亚的华人政策比印度尼西亚宽松。通过两国华人政策的对比,分析两国华人政策差异的原因及造成的不同后果,并对两国的华人政策前景与走向做出分析与预测。  相似文献   

11.
马来西亚约有9000个华人社团,对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和华人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华人社团是华人南移的产物。近200年间,华人社团似守护神一样地照顾华人社群的权益。随着时代和社会变迁,华团的功能与角色应赋予新的涵义。“一带一路”给马来西亚华人文教团体带来转型契机。不少逐渐走向没落的社团因中华文化的传播活跃起来。华文文教活动也同时大力推动,华人社区和新村的改造注入了中华文化的元素,展示了文教社团的新角色、新方向。为了进一步推动华文教育,文教团体可以顺应大势,结合大陆高校和文化单位的资源,从出版、学术交流、翻译等途径重新审视其定位和角色。  相似文献   

12.
赵天 《天中学刊》2014,(5):69-71
澳洲矿业公司莱纳斯在马来西亚关丹投资、运营全球最大稀土厂,将澳洲稀土原料运到马来西亚初步提炼并就地处理放射性废料。这一消息激起马来西亚各方的反对,并引发了多起全国性的抗议示威活动。作为公共修辞表现形式的抗议示威活动,得到马来西亚公众关注与支持,赢得了更多人对环保绿色理念的认同,同时也反映了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与马来西亚文化交流自西汉已经开始。历朝历代,来自中国的移民和使臣带来的中国文化,深刻地影响了马来西亚,不但在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中很好地被保留,也对整个马来西亚多元文化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孝悌、忠恕、信义、德育,这些中国传统价值观在马来西亚社会中至今仍有完整体现。然而,存在于马来西亚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区别,因为它们已经马来西亚化了。它们事实上是南海文化的一部分,因为南海区域本来就是中国文化与东南亚文化交流核心区。  相似文献   

14.
妈祖信仰与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文化认同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信仰为载体建构认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妈祖信仰是马来西亚华人的主要信仰之一,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凝聚华人共同意识,组织华人参与集体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在马来西亚种族多样、文化异质的多元社会里,妈祖信仰通过仪式、建立会馆组织等途径建构了华人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5.
马来西亚的华人占其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有着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在内的层次齐全的体系。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同其国民教育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相互交融,又相对独立。研究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及其国民教育的区别、联系及各自特点,有助于我们看清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境况,对未来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有着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节自1984年举办以来已有十余载,在华社的积极努力下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本文通过对华人文化节举办动因、活动内容及意义的探析,突出华人文化节是华人社会以抗争求团结、以团结求发展的文化路线的产物,进一步思考马华文化在当代马来西亚国家文化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17.
为了向读者详细权威地介绍留学马来西亚的情况,我们专门采访了马来西亚驻华使馆一等秘书陈文宙先生。他一看就是个标准的东南亚人,而且是一个幽默的马来西亚人,当我采访结束感谢他接受采访时,他笑着说要写好一点哟。马来西亚有很多华人,陈先生说他祖籍福建。他是在马来西亚长大的第三代人。怪不得,他流利的中国话应该比许多中国的南方人还要好得多。问:去年到马留学的中国学生有数字统计吗?答:去年发放签证的数目是11000  相似文献   

18.
《留学生》2006,(6)
马来西亚是一个美丽神奇的国家,也是食客的天堂。多元的人文民俗,丰富的艺术文化,典型的热带气候,再加上多种美食,令人备感舒适而惬意。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有一味历史久远且享誉东南亚的中式早茶——肉骨茶。说"肉骨茶",可能很多人会误认为是一种茶品名称,其实,此"茶"非彼"茶",这是一道在马来西亚家喻户晓的美食。作为马来西亚特色美食的肉骨茶,最早是华人发明的。很早以前,华人在马来西亚的山上做苦工,由于食物不足,他们便打野猪果腹。吃的时候,他们把猪肉切成大块加上香料和中药煮,慢慢地就形成了今天的肉骨茶。肉骨茶是用猪的排骨肉、茶叶和中药材作主料,配以盐、酱油、胡椒、味精等,在锅里烧煮时,直到茶  相似文献   

19.
《少年儿童研究》2008,(10):F0002-F0002
亚洲智慧女性联合会是一个由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泰国、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中国等亚太地区国际友人、知名人士,华人团体、女性精英大力支持而发起的,协助国际女性友好交流与女性问题研究的民间机构。  相似文献   

20.
马来西亚 希望吸收更多中国学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吸引中国学生前往马来西亚留学的原因很多,例如路途近、费用低、签证容易时间又短、华人多。另外一大原因即是马来西亚的双联课程,双联课程是指马来西亚的学院和外国大学联合开办的课程,例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双联课程能使留学生以相对低廉的费用拿到一个国外学校的学位证书。目前,马来西亚大约有50所学院与外国大学合办了双联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