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民族间的文化融合是个民族间互动、互补、互文的动态过程,这个动态过程可能是痛苦的,有时是极为残酷的,但整个过程却促进了“大中华民族”的形成。“大中华民族”的逐步形成才可能使中国永远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可能使中华民族再次崛起的时间更进一步提前。开掘大诗人耶律楚材作品中的华夷一统思想便具有极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源于西周末年,在春秋时代得到确立,此后便一直存在于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华夷之辨”思想的形成、发展以及衰落都会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先秦时期的“华夷之辨”是后世华夷思想的来源,随着时代的变迁它呈现出不同的内涵,所以本文对“华夷之辨”形成时期以及它的演变时期的研究做了具体论述,之后又论述了在“华夷之辨”思想影响下的具体事件。  相似文献   

3.
更深入地认识中国古代海外贸易政策的性质,需要克服“开放—封闭”二元判断的局限,揭示政策的历史逻辑。华夷观念和天下秩序的绝对原则决定了海外贸易政策首先是“御夷狄”的取向,也使中国古代王朝不可能与海外诸国发展出国家间的对等贸易关系。中国与海外诸国互补性经济需求使海外贸易政策又有“通财用”的取向,且不断增强,从以物品消费需求为主逐步发展到以财政需求为主。宋代以后,东南沿海地区海洋性地域特征日益显现,亚洲海洋贸易迅猛发展,成为内外动力,推动海洋贸易政策总体上不断走向开放、专门化和系统化。从汉唐到清朝前期,海外贸易政策始终是华夷理念和朝贡体制下的“御夷狄”和“通财用”,有量的增长而无质的变革。这一量的积累与船坚炮利的西方势力和不同国际关系规则的全球化浪潮交互作用,使清朝逐步改变既有轨道,被动接受新的体制和观念。  相似文献   

4.
自宋以后,唐诗一直被后世诗人奉为圭臬,而宋诗备受冷落.直到各种学术集大成的清代,这种现象才有所改变.在清初出现宋诗运动,到晚清,承继这一运动而产生了一个较大的流派--“同光体“.“同光体“的形成有其历史必然性:康乾盛世转入晚清“乱世“的社会历史背景是其形成的土壤;乾嘉“朴学“和作为官方哲学的程朱理学,是其诗歌理论的学术指导;流派诗人本身的素养及其师承是其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5.
新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科学”与“民主”是新化运动的两面旗帜。经历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戊戌变法的失败和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废,直到袁世凯称帝以后,人们才深刻地意识到,民主政治只有在唤醒国民的自觉意识的前提下,在自由平等的精神化基础上才能建立。于是掀起了一场国民的思想化运动——五四新化运动,使中西化的接触从物质制度层面演进到国民精神层面。  相似文献   

6.
这里的故事,在6月8日以后才开始,高考结束的铃声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结束,轻松并没有如期而至,高考后心理危机日趋严重,“后高考”心理调适越发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和分析了“博洛尼亚进程“以及由它促成的一种理论模式在全欧洲史无前例的传播,这种模式要求全欧洲的高等教育在课程安排和学位制度上实现重组及一体化。加深相互联系和建立标准化制度已成为世界性趋势,“博洛尼亚进程”被视为这一趋势在教育领域的特殊例证。本文以世界体系分析中不同层面的概念作为工具,对该进程进行了深入探讨,特别是使用了新制度主义社会学的理论。作者根据“传播”、“假想模式”、“理性神话”等概念,并借助体现出政府间国际组织以及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日益增长之重要性的研究成果,勾勒出“博洛尼亚进租”的产生和发展动态。  相似文献   

8.
两汉时期将军制度发生了诸多变化,这与州府的军府化过程可谓一在中央层面一在地方层面,共同推动着两汉政治体制的演化。这两种演化趋势于汉末合而为一。曹操霸府就是这种演化的结果,亦即公府幕府化的完成。这一点在曹操霸府军事参谋机构的设置上可得到确证。而这些机构的设置以及制度上的规定也奠定了魏晋以后加兵公府及地方军府的基本框架。公府幕府化的结果也表明军事因素开始全面楔入国家行政体制,对魏晋南北朝的政治体制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9.
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辟的“世界历史”进程,一方面,使社会的“跨越”发展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另一方面,又日益形成“中心-卫星”式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现实社会主义.在成为优越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之前,注定应首先作为理想的发展方式而存在。  相似文献   

10.
胡适与20世纪的中国词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对词学研究的介入,给20世纪新词学的建设以深远的影响。他对王国维思想的发展和对“清末四大家”的批评,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词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有反对,亦有拥护,从而形成了现代词学史上的“体制内派”和“体制外派”。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作为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权威,胡适成为人们进行思想批判的对象和目标,但是他的思想却借助胡云翼的《宋词选》得以深入人心,直到八十年代以后这一局面才有所改变,胡适思想的影响才得到真正的清算。不管胡适的“角色”是怎样的变化,他的词学思想的价值已经超越了自身,而成为20世纪词学思想变化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11.
赏花钓鱼宴是北宋一项极具特色的宫廷礼仪制度,它由多种形式的宫廷礼仪、娱乐活动组合而成,是北宋君臣在太平之世“以天下之乐为乐”心理的反映,同时也是优遇臣僚(尤其是文臣)的具体表现。它通过赏花、钓鱼、宴饮、赋诗等一系列活动,拉近君臣距离,促进君臣交流,因而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2.
应制诗通常被认为是无甚可观的诗歌类型。但考察一下从南朝至盛唐诗歌艺术逐步走向鼎盛的发展史,会发现凡是应制诗写作集中出现的时期,基本上也是整个诗坛创作彬彬大盛、诗歌创作技巧有明显进步的时期。初唐应制诗就是这一情形的典型代表。初唐太宗朝、武后朝和中宗朝应制诗因宫廷应制集会的形式和具体创作背景不同而各不相同,主要作品也呈现出不同的具体面貌。  相似文献   

13.
宋代殿试不黜落之制始于仁宗嘉二年 ,但杂犯者仍遭黜落。至元三年 ,特别是元八年以后 ,殿试杂犯亦不黜落 ,只给予降等的处罚。此制一直沿用至南宋末而不废 ,并对后世影响很大 ,明清科举取士中的殿试不黜 ,当直接继承了宋制。  相似文献   

14.
科举场域是科举制度在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自身的发展逻辑。科举场域、科举资本、科举惯〉--j的研究领域与“书院学”研究有着内在的关系,“科举学”研究不仅是“书院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而且“科举学”研究拓展“书院学”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从解释国人不愿“打官司”入手,揭示“理”和“法”的冲突,指出这种冲突造成了人们的“厌讼”心理,也造成了社会普遍存在的对法院不信任的想法。希望这种分析对当代中国主流社会推动的“法治”的形成有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6.
高宗永隆二年,杂文正式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进士科随后不久即进入“诗赋取士”的阶段。诗赋进入初唐科举,是一个逐渐渗入的过程。最初出于统治者个人对诗赋文辞的喜好,后来发展成为整个社会的“尚文”风气,促使进士科加试杂文成为必然的改革。进士科沦为“辞科”,与其科目性质有关。一大批文坛巨擘由进士科出身,科举进士科间接地促进了律诗的形成。“应制唱和”是唐代科举省试诗的本质特征,省试诗与唱和诗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  相似文献   

17.
宫廷教育是指对皇室成员进行的教育。翁同在参与或主持晚清宫廷教育近 30年中 ,根据变化的客观情况和社会形势对宫廷教育从教育方法到教育内容进行了改革 ,呕心沥血培养和造就了晚清历史上的变法皇帝———光绪帝 ,这是翁同经世致用、忠君爱国思想的体现 ,也是其对戊戌变法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历史上的中央官制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处于变动演进之中的。秦朝以后两千多年中央官制的演变,从一开始就以侵夺相权、强化皇权为其基本历史线索和主要内容,它所表现出来的历史方向和性质是封建政治和中央官制的日益专制化。汉初官制多沿用秦朝制度,到汉武帝时期开始演变,内朝的创置过程,伴随着相权的削弱和皇权的加强,从而使汉代的国家权力机构明确分为两大系统,并构成了汉代封建专制主义的基本权力结构。  相似文献   

19.
明代殿试管理制度及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科举考试制度化、经常化,成为国家选拔人才和官吏的基本途径。殿试是最终决定进士录取的考试。明代采取诸多举措,完善殿试各项制度,加强国家对考试的宏观管理,为进士选拔有序地进行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对于提高官吏队伍的文化素质,造成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及促进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德国作家约阿希姆·布姆克充满着神秘感的骑士时代的史学著作《宫廷文化——中世纪盛期的文学与社会》中,宫廷文化以及宫廷——骑士爱情所折射出的史学含义其实是一种追求完美与高尚品德的社会理想;通过作品,也可以看到文学叙述背后的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