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刊2006年第5期有篇《有第二人称写法吗?没有》的交流文章,仔细研读,发现该文论据论点不正确。文章说,用什么样的人称写,“指的是作者在一篇文章里所站的观察点和叙述时的立足点”,由此得出“第二人称写法”是“作者站到读者的位置上去”的“矛盾”说法,并举例说明用第二人称“你”进行叙述时,也还是作者站在第一人称“我”的点上进行观察和叙述,也应属于第一人称写法,只不过第一人称“我”“不出现”,是无形的。我们也不妨借用该文作者的逻辑来探究一下第三人称写法:当文章用“他(她)怎样怎样”的方式叙述时,作者的观察点和叙述的立足点还…  相似文献   

2.
小说常用第三人称“他”或第一人称“我”来写(叙述),用第二人称“你”写的不多。前两种人称的写作方式,作者视适合需要而分别采用。这两种人称的写法各有所长。第三人称写法作者的视野无所不至,笔触无所不到,宜于表现广阔的和复杂的生活。第一人称的叙述娓娓动听,给人以更真实亲切之感,宜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可是第一人称小说中的“我”往往被学生误解为作者自己,其实“我”不是作者自己(即使有作者的影子),而是作品中的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3.
小说常用第三人称"他"或第一人称"我"来写(叙述),用第二人称"你"写的不多。前两种人称的写作方式,作者视适合需要而分别采用。这两种人称的写法各有所长。第三人称写法作者的视野无所不至,笔触无所不到,宜于表现广阔的和复杂的生  相似文献   

4.
有的课文大量出现"你"和"你们",用"你怎样怎样"来叙述,因此有的老师就认为它是用"第二人称"写的.笔者觉得这种看法不对,文章只有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两种叙述方法,不存在用第二人称写的文章.  相似文献   

5.
称代作品中的人物有三种人称代词:我(第一人称)、你(第二人称)、他(第三人称)。作品的人称叙述形式则只有两种,第一人称的叙述形式和第三人称的叙述形式,通常也称为第一人称形式(的作品)、第三人称形式(的作品)。目前有一些同志把这两个概念弄混淆了,因此,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有的同志根据作品中作者直呼作品中的人为“你”,就认定这是“第二人称的叙述形式”。在《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中,作者毛岸青、邵华向读者诉说了杨开慧同志牺牲时的悲壮情景,激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写作理论将人称分为三类: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这本来是很清楚的。可是近年来,人们对叙述中是否有第二人称的问题发生了疑问,多数意见否定有第二人称的存在,有一本高校写作教材这样写道:“在叙述中,有时会有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出现,这是不是第二人称的叙述呢?有人认为是,有人认为不是。我们同意后一种意见,……实际上凡第二人称代词出现的地方,不过是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  相似文献   

7.
运用第二人称来写的文章并不多见,和用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叙述的作品相比,数量上明显不占优势。也许正因为这一点,所以,很多有关写作的理论书籍对于第二人称的叙述方法大都采取进而不谈的态度,即便偶有涉及也仅限于轻描淡写式的一笔带过。实际上,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虽然我们不能说“存在即合理”,但我们也绝不能对用“你”、“您”、“你们”等第二人称叙述的文章熟视无睹、视而不见。相反,我们应该正视这种存在并加以科学分析。  相似文献   

8.
运用第二人称来写的文章并不多见,和用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叙述的作品相比,数量上明显不占优势。也许正因为这一点,所以,很多有关写作的理论书籍对于第二人称的叙述方法大都采取避而不谈的态度,即便 偶有涉及也仅限于轻描谈写式的一笔带过。实际上,这是一种不责任的做法。虽然我们不能说“存在即合理”,但我们也绝不能对用“你”、“您”、“你们”等第二人称叙述的文章熟视地睹、视而不见。相反,我们应该正视这种存在并加以科学分析。  相似文献   

9.
在叙述过程中,“第二人称”的“你”和“你们”,是客观存在的。只承认“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而不承认“第二人称”叙述是不妥的!不承认“第二人称”叙述存在,原因何在?有人认为当说到“你”或“你们”时,是以“我”为立足点。仍是“第一人称”叙述;(朱伯石主编《写作概论》第69页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6月)如果按此推断,那么,“第三人称”叙述也就不存在了!  相似文献   

10.
《元典章·刑部》中的人称代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元典章·刑部》中的人称代词,归纳出元代北方汉语的人称代词系统:第一人称用“我”、“俺”、“咱”,第二人称用“你”、“您”,第三人称用“他”。“俺”、“您”在直译体文字中分别对译蒙文第一人称代词复数和第二人称代词复数。在一般语体文字中,“咱”、“咱每”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复数包括式,“俺”用为排除式。“伊”只在叙述案件经过及对案件定性的场合出现,反映的是吏牍公文的行文伎俩,并不代表口语。元代北方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实际上只有一个“他”  相似文献   

11.
题目 正确使用记叙的人称 1.我的课外生活 2.运动会纪实。(原人教版)提示:记叙的人称,包括第一人称(我、我们),第二人称(你、你们),第三人称(他、他们,她、她们)。使用不同的人称,表达上各有优势,又各有局限,所以,应根据文章主题和内容的需要,正确使用记叙人称。使用第一人称叙述,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者也感到真实、亲切。使用第三人称,作者自己不露面,而是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直接把事情变化和人物活动情况展现在读者面前。另外,为了避免使用第三人称让读者产生距离感,可以适当地借文章中人物的口,采用对话或独白的形式,让…  相似文献   

12.
写作文,尤其是写作记叙文,不仅要求文章前后内容贯通,意思表达清楚,还应当做到行文生动活泼,叙写具体形象,更要求以情动人,感人至深。怎样写才能达到这样理想的抒情效果呢?变换人称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文章中,人称运用得当,写起来就会顺畅,表达就会明白。一般地说,在一篇文章中,运用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便于叙述、描写;运用第一人称“我”和第二人称“你”,便于议论、抒情。如果能够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地运用人称,变化地运用人称,那么,抒情效果就会得到显著提高。下面,我们以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  相似文献   

13.
谈“人称”     
本文所谈的人称,就是指用某种人称去写作的“人称”。即我把“我”写进作品中去,称为第一人称;我把“你”写进作品中去,称为第二人称;我把“他”写进作品中去,称为第三人称。  相似文献   

14.
二、改换人称改换人称是变换叙述角度的训练。它的具体训练方式有两种:把用第一人称写的文章改用第三人称叙述;把用第三人称写的文章改用第一人称叙述。用第三人称写的文章,叙述者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也不受生理和心理的制约,可以直接把情节展现在读者面前,如果要求小学生把它改换为第一人称,由于受叙述范围的限制,小学生就要对原文进行仔细甄别,做较大的改动,比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难度更大。所以,小学多采用前一种训练方式。小学生作文由他们的心理特点决定,一般采用  相似文献   

15.
开始写作文前,必须选择作文的“人称”。什么是人称呀?就是“我、你、他”三个代词。我们写作文少不了这三个代词。“我”是第一人称,“你”是第二人称,“他”是第三人称。  相似文献   

16.
我们已经学习了人称代词I,you,he,she等。若有两个或三个人称代词并列作主语或宾语时,你知道它们应该怎样排列吗?同学们要注意,在人称代词的排列顺序上,英语和汉语的习惯是不同的。汉语可以说“我和你”,“我和老师”,而英语则说“you and I(m e)”,“the teacher and I(m e)”,所以我们不能按汉语习惯套用英语。那么,人称代词该如何排列呢?按英语的习惯,人称代词(包括主格和宾格,单数和复数),人名或称谓词(属第三人称)由and,or等并列连词连接时,通常按这样的顺序排列:1.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并列时,第二人称在前,第一人称在后。例如:Y ou a…  相似文献   

17.
在会话时,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的人称代名词,有了这些人称代名词,可以更好地分清人物所处的场所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本文从《世说新语》一书“人”的自称词用法入手,对该书所描写的人物感情和心理状态等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写作最怕的就是偏题。虽然,有时命题者通过引言对作文作了种种提示,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审题要求,但仍有学生照样偏题。是老师强调不够吗?不是,老师往往再三强调审题,可学生近乎麻木,收效不大。这里笔者尝试列举记叙文写作中常见的几种偏题类型,剖析其产生的原因,以警示习作者。一.叙述人称不对,导致偏题一般情况下,记叙文通常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叙述。如《我经历的一场考试》用第一人称叙述,《××同学二三事》则以第三人称叙述。但有些题目则要用第二人称来写,如《一路有你》。  相似文献   

19.
很多学者对广告标语的研究颇有兴趣,有学者从应用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广告标语中的人称指示语进行了研究,但是几乎找不到从元话语的角度来研究广告标语的文章。因此,该研究尝试应用元话语理论来对广告标语中的人称指示语进行分析,所选取的510条广告标语均来自网站。对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指示语分别进行统计,然后应用元话语中的自我提及语和涉入语来对其中的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指示语进行具体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第二人称指示语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是第一人称指示语,而第三人称指示语出现的频率远远低于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指示语。同时,在具体语境中,包括听话人的we(inclusive)被划分为涉入语,而自我提及语的I也可能充当涉入语的作用。因此,研究认为元话语的划分离不开其所处的具体语境,这对理解和翻译含人称指示语的广告语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很多学者对广告标语的研究颇有兴趣,有学者从应用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广告标语中的人称指示语进行了研究,但是几乎找不到从元话语的角度来研究广告标语的文章。因此,该研究尝试应用元话语理论来对广告标语中的人称指示语进行分析,所选取的510条广告标语均来自网站。对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指示语分别进行统计,然后应用元话语中的自我提及语和涉入语来对其中的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指示语进行具体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第二人称指示语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是第一人称指示语,而第三人称指示语出现的频率远远低于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指示语。同时,在具体语境中,包括听话人的we(inclusive)被划分为涉入语,而自我提及语的I也可能充当涉入语的作用。因此,研究认为元话语的划分离不开其所处的具体语境,这对理解和翻译含人称指示语的广告语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