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840年以后,传统超稳态的中国社会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从此形成了以变求通的历史洪流。清末民初上海曹氏“谯国族会”等一类宗族议会的出现,便是这一历史洪流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  相似文献   

2.
从文化构成的角度,对中国历史文化村落的“心理空间”的形成与特点进行研究,认为构成中国历史文化村落“心理空间”的主导因子是宗族观念,其次是宗教意识;并引入“心理场”的概念,对村落的“心理生活空间”的情形进行了分析。从而指出,中国历史文化村落的“心理空间”,从整体上来说.是一种包括宗族观念和宗教意识等因素在内的、多位一体的复合型“心理空间”。  相似文献   

3.
铜锣山下谱新章──访广东省始兴县职业高级中学罗勇新,邓炳光十几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洪流中的一次极为短暂的涌动,但对于始兴县职业高级中学来说,十几年的办学历程却经历了生源从“门前冷落鞍马稀”到“车如流水马如龙”的过程,实现了学生就业从“独本桥”变...  相似文献   

4.
祖国是我们伟大的母亲,她“高山巍峨,雄伟的山峰俯瞰历史的风狂雨落,暮色苍茫。任凭风云掠过。坚实的脊背顶住了亿万年的沧桑从容不迫”“大河奔腾.浩荡的洪流冲过历史翻卷的漩涡,激流勇进,洗刷百年污浊。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现在能收集到的闽台《江氏族谱》为分析个案,重点讨论这支在两岸有众多族人的“客家江氏”如何追寻祖先的历史过程及其意义。文章认为“客家江氏”追寻祖先的历程是渐进式的,从永定谱系到上杭谱系再到江万里家族,脉络相当清楚。每次更换或认同新的祖先都是宗族文化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当时的社会发展需求息息相关。族谱的编撰尽管是掌握书写权利的个人所为,对祖先的追寻也不具有学术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但从较长的历史过程看,却是无组织的集体行为,是宗族集体实践的一种结果,里面浸透着中华文化深沉积淀的基本内涵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6.
关于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管理体制这一问题,近来有些学者提出“宗族自治”、“乡绅自治”等“地方自治”的观点。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管理体制各要素及其内部相互依存关系的分析,说明这种所谓的“自治”只是表象,其实质是王权专制下国家政权与族权、绅权共同统治的“官治”。  相似文献   

7.
湘南宗族性村落的面子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儿子、给儿子建房子以及为儿子娶媳妇,是主导湘南宗族性村落社会生活和其他各个层面的中心面子,其他的面子因它而获得意义和价值。对中心面子的竞争与维护不仅是为了个人、家庭乃至家族当下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它涉及到宗族性村落人们的“历史感”与“当地感”,它要回应的是整个家庭、家族或宗族的历史和未来,一个成年男子及其家庭一生都在为着这个三位一体的面子观而折腾。  相似文献   

8.
做一个战士     
<正>一个年轻的朋友写信问我:“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回答他:“做一个战士。”另一个朋友问我:“怎样对付生活?”我仍旧答道:“做一个战士。”《战士颂》的作者曾经写过这样的话:我激荡在这绵绵不息、滂沱四方的生命洪流中,我就应该追逐这洪流,而且追过它,自己去造更广、更深的洪流。  相似文献   

9.
陈侠 《四川教育》2013,(11):42-42
当前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全球化、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洪流中,各领域都亟待“创新”人才的贡献。如何提高个体和组织的“创造力”,已演变成了一个时代的命题。研究已经证实,青少年是一个人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0.
“内卷”“躺平”“45°人生”是相互交织的三个维度,是社会竞争环境与青年社会心态变化的集中表现。因此,有必要梳理从“内卷”到“躺平”再到“45°人生”的演化机理,剖析“45°人生”的培育困境,进而思考“45°人生”的培育理路,从而引导青年在“45°人生”这一最佳平衡点中奋起追梦,将个人奋斗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洪流,争当伟大理想的追梦人,争做伟大事业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女性新历史小说的涌现,为我们重塑改写了一部新的女性历史.文章分别从"在文学虚构中重塑女性的历史"、"在文学阐释中重塑女性的历史"和"在文学解构中重塑女性的历史"等三个方面入手,论述了以<花非花·历史小说系列>丛书为代表的女性新历史小说的特点、意义及价值.  相似文献   

12.
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不是对历史过程的经验描述,而是反映现实的真实社会状况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史,“历史精神”体现为一种历史发生学的科学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不是对唯心主义的简单否定,而是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解析了人类自由的获得路径问题。不同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马克思发现了真正探及社会生活本质同时也是文化的本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从而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哲学道路矗立于现代哲学之林,这就是作为整体哲学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3.
在史学研究当中。运用唯物史观已经是被广泛认识和普遍采用的。在今天史学领域各种研究方法纷纷出现的情况下.坚持唯物史观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拟通过唯物史观在今天研究中所具有的作用与意义,来重新引起人们对治学态度与方法的重视。并以最近在音乐史学界逐渐“热”起来的有关“重写音乐史”的讨论为例,重申坚持唯物史观的必要。  相似文献   

14.
“世界历史”早已形成以及直面全球化趋势以应对时代的挑战,无疑是将中国抗日战争置于世界历史的视界中加以认识的主要根据与目的,而一旦这样做,认识者肯定会具获若干以往难以得到的认识结果。  相似文献   

15.
刘勰论文的基本倾向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传统历史观的影响:(一)宗经和传统史家鼓吹的三代的“黄金政治”呈现出互文关系,它们都是作为“历史范本”而起作用的,并且受了以《易》为代表的历史变革观的影响而提倡“以复古为革新;”(二)刘勰论文有“重雅轻俗”的倾向,这和圣人史观有很大关系;(三)“原始以表末”的学术方法则是刘勰深沉的历史意识在文论领域内的反映,同时也透露出古代中国人对历史“源头”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钱谦益在明清两朝均担任过史职,因此他始终以修国史为己任。早在天启初年他参与编纂《神宗实录》时就十分留心相关史料的搜集。他计划编纂一部纪传体《明史》,准备先作长编和事略,后作本纪和列传,并已纂修明史百卷,另编次明代文集百余卷,可惜毁于绛云楼一炬。流传下来的《国初群雄事略》、《太祖实录辨证》两书,在客观保存元明之际的史料及考订史料真伪、弥补前史记载的缺漏、订正前史内容的错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颇具特色。钱谦益对元末明初史事的编纂和考证,反映了他实事求是的治史精神。他考证史事,严格遵循言必有据的原则,其考史的成果多被清修《明史》所采纳。他所采用的考史方法对清初乃至乾嘉考据学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书如其人”是中国书法美术史上一个由来已久的命题,曾一度成为书法史上主流的批评模式。但是,随着书法美学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对它的置疑接踵而至。此后,持论者往往对其持非否定、即肯定的态度,在对这一命题的认识上始终不能有共通之处。因此,寻其源流,回顾历史,深入思考,找到一个新的视点对这一美学命题进行全面的再认识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思想提出后,广大理论研究者就“三个代表”思想与中共历史研究的理论探讨,围绕这一理论而建构起了一套全新的中共历史研究的理论范式。首先,中共历史研究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指导。其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该成为中共历史研究的内容。再次,中共历史研究要把“三个代表”思想“还原”回历史。第四,中共历史研究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衡量标准。最后,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解读中共历史。  相似文献   

19.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个重要学说。马克思阐述世界历史理论的经典文本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但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全面把握,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形态》、《宣言》的解读上,还必须进一步研究马克思在创立世界历史理论后是如何应用的,而这集中体现在马克思对东方社会(俄国,印度,中国等)走向世界历史道路的个案分析上。马克思关于俄国公社“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就是对东方社会走向世界历史道路的个案分析,也是对世界历史理论的应用发展。  相似文献   

20.
艺术是一种创造的活动,创造是艺术的生命和本质。在现代阐释学的视野下,一成不变的传统的“原意”其实是不存在的,不同历史时代的艺术创造构成了艺术传统的链条。把传统看成是历史和阐释主体的参与物,使创造获得更自由的施展空间。随着人类认识的提高,把艺术创造置于现代阐释学的视野下,以思辨的态度对待传统与创造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