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文献正文里的训诂是古代文献中由文献撰写者作出的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管子》作为先秦一部重要的子书,其正文训诂与先秦其他文献一样,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其思想内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管子》正文中对概念的训释,对同义词和相关相类词的解释,对文句的说明等内容,总结其正文训诂的方法及其所使用的训诂术语如“曰”、“谓”、“谓之”等,探讨了正文训诂在先秦文献中的作用及其在训诂发展史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刘熙《释名》训诂中的“互训”具有不同于一般互训的特点:第一,互为训释的两个词词性不一致;第二,互为训释的两个词中,同一个词作为被释词与训释词时意义不相同,它们实际上往往是同形异词或同词异义;第三,《释名》中的互训不是同义相训而是同源相训,因此,《释名》中这种貌似互训的现象,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并不是互训,基于这种分析,建议把一般训诂中的互训称为义训类互别,而把《释名》中的上述“互训”称为声训类互训。  相似文献   

3.
通过《玄应音义》注释语言的研究,略述《玄应音义》传承了前人文化典籍、词语,开拓、开展佛经的训释,出现了一大批新词语,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词语训释经验及其丰富的学术视野,揭示出该训诂专书的训释语在训诂学史上的地位、新发展及其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本字典和文字学专著,同时也是重要的训诂学专著。《说文解字·叙》指出了训诂的基础思路,总结了具体的训诂方法,全面指导了全书正文中对汉字的训释,其体现的训诂原理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在训诂研究中,词语的搭桥现象是指没有同义关系的词语之间基于一个多义词或音变同源词构成了训释关系或同源系列。词语搭桥现象存在于词义训释和同源系联中。在词义训释中,被释词因与释词的一个义位相同而得以训释另一个义位,这归因于古人不同的字观念。在同源系联中,不同的词由于源于一词的不同义位而构成同源系列,各词有不同的语源义特征。确认同源系联中的搭桥现象需要辨别相关义位是否源自一词,排除同形词、字的双本义和假借用法形成的搭桥假象。词义训释和同源系联在搭桥现象上存在一些不同。  相似文献   

6.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本字典和文字学专著,同时也是重要的训诂学专著。《说文解字·叙》指出了训诂的基础思路,总结了具体的训诂方法,全面指导了全书正文中对汉字的训释,其体现的训诂原理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7.
训诂的诸多内容中,词义的训释是重点,这部分释义为训诂释义。它是运用已知的词语解释单个或多个词语的一种语言活动。训诂释义以训条为研究对象,由被训释项和训释项组成。它分单词训释与多词训释两类。训诂释义并不是训诂方法。训诂方法主要是对各种词义、字义的探求和研究,训诂释义只是从各个角度、或详或略地表述词的意义和内容。二者之间有区别,也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论衡》的语言通俗易懂,王充为了使自己的著作语言直露 ,在语言表达方面除了俗言的运用之外,主要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对不易理解的词语在行文中加以训释;二是大量使用同义连文,同义对举,反义连文,反义对举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段具有互相训释和确定词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文而释,因文为训”是我国传注训诂的一贯原则,从传注训诂发端时就存在了。六艺经传和先秦诸子的文章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一种是以训诂形式出现的正文,例如:“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周易·乾》)“孝,礼之始也。”(《左传·文公二年》)“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礼记,礼运》)“咨才为吸;咨事为谋;咨义为度;咨亲为询;忠信为周。”(《国语·鲁语下》)另一种是以正文形式出现的训估。例如:《左…  相似文献   

10.
《春秋三传》之一的《谷梁传》① 从解释词语入手阐发《春秋》义例 ,文中存在大量的训诂材料 ,本文试从训释实词、训释虚词、分析词序、分析词素、分析句读、分析方言词等方面对《谷梁传》中的训诂材料作一番整理 ,以见其在训诂学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靖康缃素杂记》为宋人黄朝英所作,是宋代笔记中的重要著作,它蕴含着丰富的训诂材料。本文从训诂术语、训诂内容、训诂方法和特点及训诂的不足的角度对此作了初步探讨,以发掘它的训诂价值,从而引起学者对宋元笔记中训诂材料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不少学者往往将训诂方法和训诂方式等同起来,或者混淆了二者之间的界限。有的学者将声训视为训诂方式,有的学者将声训视为训诂方法,也有的学者甚至把声训与因声求义等同起来。其实,训诂方法和训诂方式在训诂实践中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声训是训诂方式,因声求义则是训诂方法,不宜混淆二者之间的界限,亦不能将二者等同起来。  相似文献   

13.
训诂学和汉语史都是以历代流传下来的文献语言材料作为依据的。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纂集类训诂专书和考证材料是研究汉语史的极其重要的材料。训诂材料在汉语词汇史研究中的价值最大, 在汉语语音史和汉语语法史研究中的价值也不可估量。我们应该将汉语史研究和训诂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训诂材料在汉语史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反义连文”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论衡》中的“反义连文”更是有着鲜明的特征,本文从其音节的多少,构成成分的位置,意义及性质等方面分别作了考察,以期进一步研究《论衡》及其反义现象,为汉语史研究出些许之力。  相似文献   

15.
汪梅枝 《唐山学院学报》2009,22(4):44-44,45,62
从字序角度看,《论衡》中有一部分反义相成词是同词素异字序的,它们可区分为两类:一是字序AB式和字序BA式在《论衡》中同时出现的;二是与现代汉语中的AB式相比,在《论衡》中只有BA式的。它们的特点应该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16.
选取《论衡》中一些颇为费解和容易误解的词语进行考释。其中有些词 语不但一般读不甚了了,就是教导专家学也时有曲解,因而错误误注的地方不少,究其原因,或是把一些特殊含义的词语误解成了常用意义的词语;或是把一些古代汉语的词义等同于现代汉语的词义。  相似文献   

17.
从总体研究、校勘补正、训诂方式、训诂术语、训诂内容、价值意义以及其他方面讨论近三十年《广雅疏证》研究情况,肯定已有成绩,指出在全面清理王念孙音义考据文献基础上,应建立数据库,综合探讨音义关系,比较研究音义问题,历时考察音义演变,进而逐层探讨,穷尽研究。  相似文献   

18.
以东汉王充《论衡》为语料,分析了《论衡》中及物动词的结构和来源,并探讨与此相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因声求义是一项重要的训诂方法。前人和时贤在一些训诂学著作中都有相关的论述,但都局限于具体实践,没有从历史的角度去阐述其流变。这一方法经历了从声训到右文说再到因声求义这样一个发展演进的过程。因声求义在清代走向成熟,清代学者利用它在训诂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它存在的依据是由于汉语中存在通假字、同源词、联绵词和音转等语言现象。因此,因声求义的具体实践也就体现在破通假、系联同源词、释联绵词和考证方言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