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悟! ?     
(一) 创优期间。某记者特赴省城向一位对优稿颇有研究的德高望重的专家请教如何写好现场目击式短新闻。这位专家连忙从案头找出一篇佳作念给他听。念毕问来访者:“这篇如何?”记者恳求:“你能否给我分析一下这新闻好在何处?”专家于是又从头至尾念了一遍,然后说:“这新闻就好在这里!”  相似文献   

2.
隔离与围墙     
20年前,北京市海淀区某部队大院为美化环境,郑重请来一位景观规划设计专家。这位专家考察该院以后对当时的状况只归纳出一句话:“你们怎么有点儿地就弄围墙啊?”  相似文献   

3.
1946年1月,由数百人参加的群众性盗陵案,将康熙的景陵、咸丰的定陵、慈安太后的定东陵、同治的惠陵洗劫一空,这次对东陵的破坏远远超过了第一次,但其真相却鲜为人知,而无数珍宝中的一只“九龙杯”,几经周折,最终却下落不明。[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今传媒》1997,(4)
“痛”就在于思想的堕性文/辽宁·赵维曾在电视上收到一条消息,报道说,在×××杯围棋赛中,我国选手×××败在韩国选手李昌镐的手下,痛失挑战××杯的资格。报纸来了又看报纸,也是一片“痛”声。但据赛前专家分析,我国这位选手的“痛失”早就是预料之中的事又是情...  相似文献   

5.
一位外省作者晋京,初次去叩“国刊”《人民文学》的门,就被接待者——一位中年编辑从介绍信上“认”出了名字。对方不仅指出这位作者在省内发表过不少作品,而且还能说出该省其他许多作者的姓名。《晶莹:在浓绿之间——我所认识的文学编辑周明》一文就从这里落墨,叙述了这位作者眼中的这位编辑:他的热情洋溢,他的不知疲倦,他的重情讲义,还有他的工作,他的事业,和他所走过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700多年前,宋末元初,有一位外地妇女沦落到了崖州,她在那里的水南村住了30多年。尔后返回家乡——今天的上海市乌泥泾,向当地妇女传授“崖州被”的织造技术,使得“被更乌泾名天下”;这位妇女就是被写入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我国著名的棉纺织专家——黄道婆。  相似文献   

7.
刷不刷牙,用什么品牌的牙膏,在前些时成了人们需要考虑的问题。仿佛一夜之间,一种叫“三氯生”的抗菌剂成了令人胆战心惊的怪物。随着国内转引国外一些媒体的报道,一股“牙膏信任危机”在我们周围扩散开来。就这样一条未经核实且荒诞不经的信息,弄得人心惶惶。有的媒体将一种知名度颇高的牙膏也列为“涉案产品名录”;有的媒体则干脆将其定性为“含间接致癌物”。有记者为此而采访了有关专家,这才真相大白。这位研究者根本不认同“牙膏致癌警告”,他明确指出,“我们的研究仅仅对实际抗菌产品进行了有限的试验,尚未涉及到任何种类的牙膏产品,…  相似文献   

8.
一位企业家听说曾为他唱过“赞歌”的记者又要来采访,竟吓得躲了起来,后来干脆来个不露面,自然,这次采访告吹了。这位企业家何以怕见记者?原来,他担心经过这位记者“生花之笔”的再次“曝光”后,自己恐怕就得改名了,因为上次报上的企业家形象和自己已相去甚远,就连他也差点认不出来。由于报道水分太大,因而招来不少麻烦。有的工人直言不讳:“报纸尽瞎吹牛!”个别胆大的,还当面“刺儿”这位“发酵”了的典型。以致企业家也感到欺骗了全厂工人和众多读者。为这事,他好苦恼了一阵子,并暗自发誓:从此再也不接受记者的采访了! 企业家的认识是否全面、客观,我们姑  相似文献   

9.
一位名叫马特·罗勒的洛杉矶喜剧作家曾说,“一场灾难发生后5分钟内Twitter做出的贡献最大,12小时后就开始帮倒忙。”而有人评论说,此次马航事件的主要讨论,证明这位的话只说对了一半“大部分人不到12小时就开始帮倒忙了。”  相似文献   

10.
汪长纬 《新闻记者》2004,(11):37-37
前些日子,广东省军区司令员请辞省人大常委会委员职务,被一些媒体炒得沸沸扬扬,“高风亮节”“求真务实”等溢美之词都往这位司令员头上堆,许多人甚至“很感动”。其实,这是一次因工作变动而必须产生的正常请辞,既不值得报道,也不需要溢美,更不必“感动”。原因就在于,这位司令  相似文献   

11.
杜裕禄 《北京档案》2008,(12):16-17
专家点评: 岁岁年年的工资条、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家庭账单、紧缺经济时代的购物票证、生活中缺不了的月票地图,都被一位叫柯富海的工人师傅悉心收藏了。更为可贵的是,这位年届花甲的退休老人利用家庭收藏举办了“个人改革开放30周年展”。  相似文献   

12.
在一次国际环境保护会议上,一位美国记者问我国著名环境专家曲格平教授:“中国有没有环境记者?”曲格平告诉他这样一组数字: 近10年来,中国共有5万名环境记者参与“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建议和督促解决突出环境问题2万个。这位美国记者感到十分惊讶。  相似文献   

13.
某年麦收前,有位中央级媒体的记者回乡探亲,应邀参加了全区小麦估产现场会。看长势,那年小麦确实好于往年,于是这位记者就根据估产数字作了“某地区今年小麦增产”的报道,并抢在小麦收获前于两家中央媒体发表。谁知接着一场暴风雨,将刚刚黄梢的小麦泡了个“假熟早产”(农民俗称“撑死”)。场里打下来一看,麦粒又细又瘦,和上年相比不仅没有增产,反而减产两成以上,于是那则报道就成了当地农民群众田间地头愤然声讨的话题,使得那位同行很“尴尬”。 这位同行何以落此“尴尬”呢?究其原因,一是将  相似文献   

14.
前些天我在某报看到占了满满一个版的一篇报道———《副局长当上三轮车夫》。一个副局长能够利用业余时间开三轮车挣钱养家给妻子治病 ,这确实是一个有“卖点”的新闻。但让人不舒服的是 ,这篇报道处处刻意体现“副局长”与“三轮车夫”之间的差别 ,好像一个在天上 ,一个在地上 ,又好像不这样对比就不足以表现该副局长的高大。比如 ,在文章前面的阅读提示部分 ,作者就特别注明这位副局长是“分管财务”的 ,他“每天经手数万数十万的资金”(一个司法局副局长真能“每天”经手这么多钱 ?此处存疑 ) ,特别是说到这位副局长“白天坐着公家的小…  相似文献   

15.
今年7月下旬,一位叫孙来法的读者给人民日报总编辑张研农写信,就《人民日报》刊登的新华社一消息中有关“台湾间谍被判4年”中的“间谍”一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在此用“台湾特务”表述更准确。张研农同志接到来信后就读者提出的问题和报社有关同志进行了讨论,同时把这封信转给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南振中同志接到信件后非常重视,马上组织新华社相关部门核实求证。经过向权威部门及有关专家咨询,确认上述报道中用“间谍”一词是正确的,并致信答复孙来法同志。本刊现将两位总编辑处理这位普通读者来信的过程实录刊出。《人民日报》、新华通讯社是我国两家重要的新闻媒体,两位总编辑对一位普通读者的来信如此重视,及时处理,这种严细深实的工作作风值得我们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学习。  相似文献   

16.
我单位有夫妻俩同时被除名,我认为这是个很好的反面教育的材料,便向某领导“采访”,打算给某报写篇稿子。不料这位领导竟问我想干什么,我说想写篇稿子,他一听就说:“你想打抱不平吗?”吓得我赶紧申明自己的动机。这位领导虽然误会了,但他这句使我哭笑  相似文献   

17.
武侠小说中说,顶尖的武林高手应该是静如处子,动若脱兔。笔者认为,如果把一张报纸比做一个在新闻“江湖”里闯荡的侠士的话,那么,动若脱兔善于冲杀的记者和静如处子稳守后方的编辑,就应该是这位侠士的两把“杀手锏”。如果这两者动静结合,实现和谐互补,必让使这位侠士“双剑合璧”,爆发出更大的力量,成为顶尖高手。  相似文献   

18.
1989年夏季的一天,在黎巴嫩的某个恐怖组织发出威胁说,他们将杀害被他们劫持的美国人质。美国政府的神经顿时紧张起来。等候在白宫新闻发布室的记者们急于了解美国官方将做何种反应,他们围住一位白宫顾问发问道:“布什总统此刻在干什么?”“他正在自己的办公室收看 CNN,”这位顾问说,“CNN 正在播出采访中东问题专家的专题节目,或许某一位专家的意见将被总统采纳。”1989年12月美军入侵巴拿马后,苏联方面的第一个反应是在半夜将  相似文献   

19.
张悟本,这位出场费达20万元,挂号费达2000元且排到2012年的“养生神医”,其“卫生部首批高级营养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健康分会理事”等头衔都是假的,其“喝绿豆汤、生吃长条茄子可治疑难杂症”等食疗养生理念没有科学根据,“中医食疗第一人”因此成为万夫所指。  相似文献   

20.
粉碎“四人帮”后,随着巴金《随想录》的出版,一时间“讲真话”成了全社会的共识,但真正做到又谈何容易。人们之所以推崇巴金的《随想录》,就因为这位世纪老人饱经风霜后才悟出一个真理,只有“讲真话”才能推动社会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