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以奥运会、世界锦标赛女子铁饼前8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统计法归纳法和个案研究,对决赛过程中成功率、各轮次最优成绩的频数、有效成绩的稳定性(变异系数)等反映铁饼竞技表现的参数进行分析。主要结论:世界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平均发挥率为98.05%,超水平发挥率为18.75%;2004~2011年间的奥运会、田径锦标赛中,女子铁饼夺冠成绩在65.50±1m左右波动,前8名的平均成绩在63.8±1.5m左右波动;决赛从第1轮到第6轮,成功率总体趋势是逐渐降低,后3轮成功率明显低于前3轮;在6轮次创造最优成绩的频数无显著性差异(P=0.535>0.05);女子铁饼项目总体稳定性不高,有效成绩平均变异系数为2.30%,不同的参赛环境对运动员虽有一定的影响,但运动员的主观发挥对稳定性的影响是主要的;李艳凤正处于最佳竞技年龄阶段,2011年夺冠是强大实力和稳定技术表现的结果,但伦敦要再创造辉煌,必须在现有实力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提高临场发挥率,狠抓前3轮的高水平发挥。  相似文献   

2.
通过文献和数理统计,对2004年至2013年间世界锦标赛和奥运会中女子铅球比赛前8名运动员的平均年龄、平均成绩、发挥率、最优成绩出现的轮次、有效成绩的变异系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世界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的平均年龄为26.2岁,平均发挥率为98.79%,超水平发挥率为28.13%,夺冠成绩平均20.74m,前8名的平均成绩为19.52m,有效成绩的变异系数为1.67%;全部6轮次试投中,各轮次成功率逐渐下降,总体成功率为73.16%,前3轮较为平稳,后3轮明显下降;各轮次出现最优成绩频数无显著性差异,显著性水平P=0.126>0.05。我国女子铅球运动员的平均年龄比世界平均水平小约2岁,平均成绩比世界平均水平略低,发挥率和变异系数都比世界平均水平高,说明我国女子铅球运动员技术比较稳定,但要提高绝对实力,加强每轮次的冲击力。  相似文献   

3.
2012年伦敦奥运会田赛项目运动员竞技表现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数理统计、比较和逻辑分析法,以伦敦奥运会田赛项目比赛成绩前8名,共计128名运动员的竞技表现过程为研究对象,对其竞技表现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伦敦奥运会田赛项目前8名运动员的年龄为24~32岁,平均27.6岁;克托莱指数平均值方面,投掷高于跳跃,同类项目男子高于女子.男、女项目运动员平均成绩的变异系数有显著性差异,男子项目平均成绩的稳定性明显好于女子.田赛各项目发挥率普遍在97%以上,男子项目高于女子项目.田赛远度项目运动员的总成功率在60.9%~81.1%之间,投掷项目的成功率明显高于跳跃项目;远度项目决赛前3轮、中间两轮和最后一轮的成功率呈递减趋势;6个轮次出现运动员最好成绩的几率均等,没有显著性差异;远度项目对成功率的依赖程度明显高于高度项目.运动员成绩的可重复性,男子远度项目远大于女子、田赛投掷项目好于跳跃项目.  相似文献   

4.
对第11届全国运动会田径比赛女子三级跳远决赛运动员的基本情况、6次试跳成绩、成功率、助跑速度变化特征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25岁是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表现最佳竞技能力的成熟期;及格赛成绩达到个人最佳成绩的97.03%;决赛成绩达到个人最好成绩的98.23%。前3跳是决赛阶段出现最佳成绩的关键,其中第2跳尤为突出。第2、6跳的成功率最高,达到了100%;其次是第3、5跳的成功率为87.5%。前3名运动员的助跑速度达到8.8m/s以上,助跑速度与节奏的变化影响着运动员的试跳成功率,也影响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挥与释放。  相似文献   

5.
北京奥运会女子三级跳远决赛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第29届北京奥运会女子三级跳远决赛运动员的基本情况、前后3跳成绩、成功率、速度变化特征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2~33岁是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展示最佳竞技能力的成熟期,及格赛成绩平均比值约为97.03%。决赛成绩均达到个人最好成绩的,平均比值约99.8%。第2、3跳是决赛阶段出现最佳成绩的关键跳次,第2跳成功率最高,达100%;其次是第1跳的成功率也达到75%;第3、4跳次的成功率相等。前3名运动员中有两人的助跑速度达到8.16m/s以上,后3跳的成功率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6.
对第11届全运会和第29届奥运会女子三级跳远决赛前8名运动员的基本情况、6次试跳成绩、成功率、助跑速度变化特征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外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平均年龄有显著差异(P<0.01),最佳竞技能力的成熟期分别在20~25岁与24.5~32.5岁;运动员在决赛中竞技能力的表现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前3跳与后3跳的成功率方面,我国运动员的表现均高于世界优秀运动员;中外运动员在前后3跳出现最佳成绩竞技特征表现为"先扬后抑",其中第2跳次是取得最佳成绩的关键跳次;在助跑速度上,中外运动员前3跳次的平均速度均高于后3个跳次,前3跳的最佳成绩也好于后3跳。  相似文献   

7.
田径快速力量性项目在我国奥运战略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和归纳法,对其竞技表现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田径快速力量性项目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平均年龄为25~30岁;投掷项目世界冠军和世界前8名运动员成绩的波动比远度跳跃项目大,高度项目中撑竿跳高成绩的波动明显大于跳高;各项目运动员的发挥率普遍在98%以上;链球、铁饼、三级跳远的整体成功率高于标枪、铅球、跳远项目;远度跳跃项目有效成绩的稳定性相对较高,而投掷项目有效成绩的稳定性相对较低;远度项目竞技表现稳定性的高低顺序分别为三级跳远>跳远>铅球>铁饼>链球>标枪;铁饼、链球和标枪属于低稳定性项目,跳远和铅球属于中度稳定性项目,三级跳远属于高稳定性项目.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等方法对优秀撑竿跳高运动员的竞技特征进行研究,主要结论:男运动员的平均年龄为27.6岁,女子为25.7岁;男运动员的平均发挥率为98.84%,女子为98.56%;男运动员的超水平发挥率为27.5%,女子为20%;男运动员的年龄与发挥率之间呈低度正相关,而女运动员年龄与发挥率之间为低度负相关。男运动员大赛中的最好成绩在5.90m左右,前8名平均成绩在5.75m左右;而女运动员的大赛最好成绩在4.90m左右,前8名平均成绩在4.60m左右。男运动员的起跳高度一般为冠军成绩的92.8%,比赛中冠军一般跳6个高度左右;女子运动员的起跳高度为冠军成绩的85.30%,比赛中冠军一般跳过8个高度左右。男运动员的平均成功率为58.59%,女子运动员为73.65%,女运动员有更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以获得北京奥运会男排比赛前4名的美国、巴西、俄罗斯和意大利4队第2阶段每队各3场比赛为例,采用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世界男子排球强队强、弱轮次的特征,得出如下结论:1)各队强、弱轮次与场上运动员所处位置有一定关系:接应运动员在4号位时多为各队的弱轮,接应和主攻运动员发球的轮次成为强轮的可能性较大;2)强轮一般表现为失分少,弱轮一般失分多,失分多少是决定强、弱轮次的基础因素;3)一反是强轮最重要的得分方式;4)强轮多为特色运动员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5)强、弱轮次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即时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参加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跳远项目获得前八名运动员的比赛结果及获得男子跳远运动员和女子跳远运动员在比赛过程的犯规率;第一轮犯规率与全部比赛过程的犯规率是否不同;在全部比赛中每个轮次出现犯规次数的规律;前三次比赛与后三次比赛的犯规率有无差异;个人最优成绩出现的轮次规律等方面是否具有一定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现场测试等研究方法,对第29届奥运会男女跳远和三级跳远决赛运动员的基本情况、前后三跳成绩、成功率、速度变化特征等内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男女跳远和三级跳远运动员的最佳竞技能力具有相对稳定的成熟期,男女跳远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达到个人最好成绩的97.59%和97.92%,其中第一、二跳是成功率最高的两个跳次,男子的最好成绩出现在第四和第六跳次,女子的最好成绩则出现在第二和第三跳次;男女三级跳远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高达个人最好成绩的98.78%和99.80%,最好成绩出现在第二和第三跳次;女子跳远和男女三级跳远运动员前三跳的助跑速度和最佳成绩均比后三跳要快、要好,而男子跳远运动员的情况则相反.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2004-2012年间参加奥运会、世锦赛男女跳高、跳远、三级跳、撑杆跳八个单项的前三名共126名运动员的竞赛成绩及其年龄特征进行统计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初步探讨形成这一特征的因素,为田径体能跳跃类项目的选材与训练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显示:在这四个项目中,跳远男女运动员的年龄与竞赛成绩成正相关;三级跳和撑杆跳男女运动员的年龄与竞赛成绩成负相关;跳高项目男子运动员竞赛成绩与年龄成正相关,女子运动员成负相关。因此,运动训练中应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项目、不同性别,合理地进行运动员选材、安排训练计划与人才培养,进行符合运动员自身年龄阶段特征的训练,不断挖掘其运动潜质,提高运动员竞技成绩。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第29届北京奥运会男子三级跳远前12名运动员的跳远成绩、踏板成绩及三跳成绩(单足跳、跨步跳、跳跃)进行探索研究,揭示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成绩创造的变化规律。为今后运动员和教练员更好地掌握三级跳远运动训练和比赛的技术技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进一步认识三级跳远技术特征和优秀男女运动员在三级跳远项目上的技术差异,文章分析统计第十二届世锦赛三级跳远有关技术参数,研究结果表明,优秀女子运动员损失距离小于优秀男子运动员,女三级跳远成绩为男子的84%左右,而女子助跑最后一步质心速度为男子的89%,步长也为89%,说明优秀女子运动员三级跳远在成绩方面有潜力达到优秀男子运动员的89%。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第13届世界田径锦标赛投掷项目运动员的年龄、身体形态、投掷成功率、比赛发挥、不同投掷次数中出现决定成绩的人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参赛运动员平均年龄为26.64~29.36岁,男子平均年龄稍大于女子;投掷项目男子运动员平均身高在1.87~1.95m之间,呈现出高大化发展特征。资格赛运动员的投掷成功率为79.83%,3次试投的成功率依次下降;决赛阶段运动员投掷的平均成功率为74.57%,6次不同试投的成功率呈现高低交错的"锯齿"状。投掷项群运动员的比赛发挥存在着项目差异,资格赛中,铅球运动员的平均发挥率最高,铁饼运动员发挥率最低;决赛阶段,运动员的发挥率均高于资格赛。资格赛运动员3次试投出现决定成绩的概率分别为44.99%、26.57%和28.44%,呈现出第1次试投成功率和发挥率最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定点跟踪扫描摄影法,在1993年11月温州举行的浙江省第8届大学生运动会现场拍摄第2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3枚金牌、1枚银牌获得者陈继红的女子三级跳远三跳起跳技术影片,在STK录像分析系统进行影片数字化处理,对解析后的技术参数应用生物力学原理和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并与国内优秀男、女三级跳远选手的技术参数进行对比,寻找三跳技术的内在规律和技术关键,以设计女子三级跳远技术的最优化训练.  相似文献   

17.
运用高速摄影法、文献资料法和灰色理论关联度分析法对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第三跳的技术进行研究,并与世界优秀选手技术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助跑绝对速度较低,第三跳的距离较近,并且第三跳垂直分速度和腾起角度较小。提高我国运动员的绝对速度能力,应是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训练的重点;改进和加强弱腿跳远的技术和能力,也是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训练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采用高速摄影与影片解析、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参加2013年全国田径锦标赛暨全运会预选赛女子三级跳远决赛的5名健将级运动员三跳距离及比例指标进行运动学分析,并与国外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的相关参数比较研究,旨在诊断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技术现状及存在问题,指导和改进我国女子三级跳远的技术训练,为加强教学、训练的科学化程度提供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