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南长城从黄丝桥古城回来,一个重要的去处便是仰慕已久的南方长城——苗疆边墙。生苗是那些不服从朝廷管辖的苗民,他们因不堪忍受政府苛捐杂税与民族欺压,经常揭竿而起。为安定边境和镇压苗民,明统治者便在生熟苗之间筑起长城。清朝乾嘉苗民起义后,更是大肆修建。以前,这里一直被称为“边墙”,县志上就有“苗疆边墙”一说。民国后边墙渐渐地荒废了,筑墙的石头也被当地苗民搬回家中,或置于田地里。沈老在《在我生长的地方》中描写道:“围绕这边疆僻地的孤城,约有五百左右的碉堡,二百左右的营汛。碉堡各用大石块堆成,位置在山顶头,随了山岭脉络各处走去……血染红了每一条官路,每一个碉堡……”  相似文献   

2.
方三文  刘利君 《科技文萃》2001,1(1):178-180
湘西凤凰新近发现中国“南部长城”,长约180公里。这一带曾是苗族、汉族文化的交界线和拉锯地带,明清修建的“边墙”即用以隔开汉(包括“熟苗”)和“生苗”,随着战乱和民族融合,这条边墙在大地上只留下了一条残破的曲线。  相似文献   

3.
蜿蜒于湘黔交界的千里苗疆边墙,被专家确定为中国南方长城。据专家介绍,长城与一般城墙不同之处有三点,一是长度在数百里以上;二是不封闭;三是由许多城堡、墩台、关门、敌台、敌楼、城墙等所组成的防御工程体系。从这三点来看,湘黔交界的苗疆边墙完全符合。在北方的明长城也称边墙。每一“镇”(军防区)的边墙有长有短,北京保卫明十三陵的“昌镇”,有200余公里,与湖南“镇竿”一镇(古时凤凰)边墙的长度差不多。湘西长城不仅其防御体系与北方明长城一样,而且其军事机构设置、官兵制度也都相同,其为明长城的一部分无疑。湘黔…  相似文献   

4.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影响下,甘肃回族人民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反清起义。这场起义是当时全国总的革命形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就其性质而言,却不同于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它不是一次“以回族劳动人民为主体并联合一部分汉族人民共同反抗清朝封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的农民革命”,而是反对清朝统治者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为争取民族生存权利的民族斗争。  相似文献   

5.
湘黔苗民抗清起义被镇压后,清政府为稳定苗疆,重新修建了苗疆边墙。苗疆边墙的重修客观上促进了苗疆地区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为巩固西南边陲创造了一定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6.
在太平天国革命时期,贵州爆发了张秀眉领导的苗族农民起义(以下简称苗民起义).这次起义始于咸丰五年(1855年),迄至同治十一年(1872年),起义的地区,几乎席卷全省,声威远及湘、桂、川、滇等省的边境.参加这次起义的,除了苗民外,还有以汉族为主的教军(号军),响应这次起义的有布依、侗、水、回等少数民族.这次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以苗族为主体的贵州各族人民的反清大起义,是伟大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近代革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7.
南长城     
我国北方有长城,南方也有长城。南长城修建于明朝,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它南起亭子关,北到喜鹊营,全长190多千米。它像一条长龙,绵延起伏,盘绕在崇山峻岭之间,给绿色的土寨苗乡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雄伟的南长城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每天,车如  相似文献   

8.
咸同年间,在黔西北爆发了以苗民陶新春为首,苗族劳动群众为主体,有着彝族、布依族、仡佬族、汉族等人民参加的武装起义。这次起义,气势磅礴,慷慨悲壮,威震川、滇、黔三省,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扫荡了地主豪绅、土司头人势力,是以太平天国为主体的全国各族人民大起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近代苗族革命斗争史上的光辉篇章。由于种种原因,对这次起义的研究和宣传都是很不够的。笔者不揣冒昧,就陶新春起义性质和陶新春战略思想试作初步探析,恳望读者和史学界同仁批评赐正。 一、关于起义的性质 参与镇压陶新春起义的彝族土司余昭在《平定猪拱箐苗匪始末记》中说:“黔省苗夷,生齿日繁,苗性愚,不善谋生,所得产业半为客民当卖,苗转为佃”;余昭又记述说:“咸丰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是三十年代的知名作家。他的小说取材范围很广,有描写旧军队生活的,如《人伍后》、《会明》、《传事兵》等;有描绘城市世态人情的,如《绅士的太太》、《八骏图》、《某夫妇》等;而最有特色的作品则是反映湘黔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土民情,如《旅店》、《夜》、《还乡》、《边城》等。 作者曾说过:“笔下涉及社会面虽比较广阔,最亲切熟悉的,或许还是我的家乡和一条延长千里的沅水,及各个支流县乡村人事。这地方人民的爱恶哀乐,生活感情的式样,都各有鲜明特征。”沈从文的家乡在湘黔交界汉族土家族杂居的边远山城。由于地方偏僻加之  相似文献   

10.
登南方长城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 她的名字叫长城……” 很多人都登过北京的八达岭长城,可又有多少人登上过南方长城的顶峰呢? 2002年1月27日,我们从湘西凤凰城出发,汽车往西北方向大约开了一个小时,就到了中国南长城的脚下。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湘西苗族起义频繁发生,究其原因有以下四方面:第一,汉苗纠纷增加成为湘西苗族起义的间接原因;第二,汉苗文化差异导致民族纠纷的复杂化;第三,明清政府长期执行民族隔离分化和赶杀政策导致苗族人民积怨加深;第四,吏治腐败是导致湘西苗族人民起义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2.
西汉王朝从汉武帝至汉宣帝期间,修筑了约两万里长城,其中绝大部分修建于汉武帝时期。汉长城不仅防外,同时防内,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是西汉王朝修筑和戍守长城的意图。汉长城对匈奴而言,主要表现在军事上的围困和经济上的封锁,达到了削弱匈奴的目的。汉长城对中原而言,产生了耗费巨额财力和破坏内地人民和平生活的不良影响,迫使汉武帝下罪己之诏。庆幸的是长城不能把互相连着的经济关系断绝,成为草原和中原的分界线,反而成为南北不可分割的见证物留给后世  相似文献   

13.
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辽宁新宾)地区建立国家,即大汗位,国名“大金”(又称“后金”),从此,金和明成了不容并存的两个对立政权,它们之间爆发了一连串的战争。明天启六年(1626年),皇太极继承汗位,次年改族名“建州女真”为“满洲”,明崇祯九年(1636年)在沈阳称帝并改国号为“清”,两个封建政权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明与金(清)的矛盾和战争,只是由于满、汉两族统治阶级之间的利害冲突而引起,并非两族之间的矛盾和战争。同时,无论满洲贵族还是明统治者对于明末农民起义采取了同样的仇视和残酷镇压态度。  相似文献   

14.
贵州省榕江县是一个以苗侗少数民族为主的多民族杂居的一个县,由于该县特殊的语言环境,苗、侗等少数民族语言仍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汉语方言受到侗族语言强势影响,不仅语音上“夹侗”,词汇上亦如此。在某种特殊条件下,少数民族语言也会对汉语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明朝初期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朱氏王朝的统治,非常重视整饬吏治,采取多种举措,打击官邪。在严刑酷法面前,官吏重足而立,明初的吏治逐渐清明。  相似文献   

16.
张广泗评述     
张广泗是清王朝在贵州最忠实地推行"改土归流"政策的代表人物。其经历中主要事迹为:开辟"新疆"六厅的急先锋;平定准葛尔叛乱的功臣;镇压古州苗民起义的刽子手。最后在平定金川时无功而惨遭问责。  相似文献   

17.
东汉建安年间寿春令时苗去任留犊的史事,首见于三国魏人鱼豢所撰《魏略·清介传》。史家独取“清介”二语表而出之,以为类传之名,可从汉季曹魏以“清”为美之社会政治风尚中获得说明。此间,政治文化经由标举“清流”、“党锢”、“清议”而逐渐发生了流转,其中“清介”之吏及相关吏风的出现显示了这种演变的一个方面。所谓“清介”,同后汉的“清流”、“党锢”、“清议”,甚至《史记》、两《汉书》所表彰的循吏吏风已殊多不同。“清介”吏风的显于当世,多少携带着曹操个人风格影响的痕迹。  相似文献   

18.
在清朝政腐败、国难日亟的形势下,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使周素园冲破了封建道德伦理规范的樊笼,走上维新救亡之路,进而创办自治学社,领导贵州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在贵州的统治.建立了大汉贵州军政府.军政府被反动势力颠覆后,周素园为换救革命,流亡渝、汉、京、沪等地,辗转于南北军阀之间数十年,看到了军阀的祸国殃民,决心不再屈从军阀的要抉,走上重新努力探索自己人生道路和中国出路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19.
法家的法治学说随着秦亡而走向沉寂,但是为汉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以“阴法”的形式继承下来并揉入封建正统法律思想中支撑中华帝制长达两千余年。其中,一些合理的成分对我们现在的法治建设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清帝国开辟苗疆之后,极力提倡用儒家文化教育苗民,兴办苗疆义学、增设苗额、鼓励汉苗通婚、允许苗民当兵等措施,采取全方位的文化再造,大治“化苗”,将苗民从“生苗”-“熟苗”-“民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