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个世纪90年代的时候,“新生代”、“晚生代”作家纷纷登上文坛,先是“60年代生”,继之“70年代生”,他们的审美选择与精神向标都显示出了区别于前代人的不同风貌,90年代末,朱文、韩东等更是大张旗鼓地发起了轰动文坛的“断裂”事件。但现在看来,“新生代”作家与80年代精神在个体价值、审美价值及现代性追求上仍有一脉相承之处,真正与80年代文学精神发生“断裂”的是晚近崛起的“80后”一代。惟其如此,当年的“60后”、“70后”新生代在今天已经不再给人以陌生的“新”的感觉,他们当中有许多作家也已经是当下文坛的主力军,他们的创作已经渡过了曾经的接受与批评的矛盾期,被批评界与文学史写作者纳入当然的研究对象和叙述对象。“80后”作家与文坛之间的不解、冲突和矛盾相较于当年的“断裂”事件犹过之而无不及。而且在关于“80后”创作的评价上,尽管有少数研究者将其作为一个现象理性地对待,认真地研读他们,但更多的研究者对他们的拒绝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这种拒绝或者是沉默或者是漠视或者是彼此不理解的批驳,无论如何,这是一个需要改变的现状。  相似文献   

2.
论"80后"文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几年来,“80后”写作越来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现象。表面上看来,“80后”写作率先走上了市场而没有走向文坛,“80后”的文学追求似乎被它的商业运作掩盖了。面对“80后”,也许外界更需要对他们进行文学上的发现,帮助他们面对当前各种复杂的形势,为他们提供更为宽松和健康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3.
问者:昌切教授,您好!现在“80后”写作已经成为当下无法回避的话题。近期的《南方人物周刊》以韩寒为封面人物,封面标题是大大的几个字“领秀韩寒”。这个标题很有意味,从某种意义上说,似乎也可以套用在“80后”这个整体概念上。此前韩寒、  相似文献   

4.
前一段日子,网络博客上骤起一场口水大战——姑且称之为“博战”。这场“博战”发端于一篇名为《“80后”的现状与未来》的评论文章,作者是文学评论家白烨。文中白烨对“80后”作家作了整体性的评判:“从文学的角度看,‘80后’写作从整体上说还不是文学写作,充其量只能算是文学的‘票友’写作。这批写手实际上不能看作真正的作家,而主要是文学创作的爱好者。”还说,“80后”作者的作品尽管进入了市场,但他们不具备成为成熟作家的条件,因此他还够不上资格进入文坛云云。这篇评论刊布于白烨的博客上之后,迅即激起反弹,“80后”作家韩寒在博客…  相似文献   

5.
“80后”写作是指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的青年作家群体的写作,他们的现身文坛,大约是在上个世纪末,主要代表人物是韩寒(代表作《三重门》)、许佳(代表作《我爱阳光》)等。进入本世纪后,新作层出不穷,新人不断涌现,尤其是“新概念作文大赛”  相似文献   

6.
作家陈燕丹曾这样评论上海《萌芽》杂志发起举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让我吃惊的是,那些在拾到一分钱的主题上开始写作的孩子们,一旦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写作,他们还是会迅速地洗尽铅华,表现出一个原生的自己,那些长长的句子,纤细的伤感,那些富有含义的、幽暗的多愁善感的细节,那些欲说还休的情致,甚至是那些与作文训练格格不入的词库,他们在覆盖下还有一个秘密的写作世界。”这段话,让我不由得对创新教育的理解有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上个世纪90年代的时候,“新生代”、“晚生代”作家纷纷登上文坛,先是“60年代生”,继之“70年代生”,他们的审美选择与精神向标都显示出了区别于前代人的不同风貌,90年代末,朱文、韩东等更是大张旗鼓地发起了轰动文坛的“断裂”事件。但现在看来,“新生代”作家与80年代精神在  相似文献   

8.
看《萌芽》     
2004年《萌芽》第5期依然实践着改版后的经营策略:让《萌芽》小说当下化、产业化。争取读者、追踪市场,是《萌芽》近来被一些读者诟病之所在。不过,《萌芽》主编赵长天没有背对这些批评:“说到‘商业炒作’,出版本来就是商业行为。只要讲职业道德,不要恶意炒作,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事实上,《萌芽》确实因此吸引了青少年读者的目光。于是,一股特异的忧伤,在第5期的小说中溢出。继郭敬明将忧伤的主题发扬光大之后,“80后”纷纷沉湎于忧伤之中而难以自拔。但是,对于“80后”而言,忧伤不再是古典形态的没有繁星的童年旷野,也不仅仅是现代形态的没有依托的虚妄天空。忧伤映现着他们的自恋倾向,成为后现代背景下消解一切、遗忘一切的无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70后”作家是尴尬的一代。他们既无“60后”的文坛地位,又无“80后”的商业成功。因此,他们只能是“60后”和“80后”之间的“夹层”中的一代。他们承上启下,正值青春期的他们目睹了中国文坛的末路狂欢。然而,还没有等他完全树立自己的话语权并充分地享受市场带来的巨大利益,狂飙猛进的“80后”已经一路高歌地席卷过来,借用文学的名义和青春的身体轻松地占据了文坛的话语权。韩寒以一种偏激的行为、猖狂的方式,向绝大多数同龄人或成年人不堪忍受却不得不遵循的考试制度清楚无误地表达了他的不合作;郭敬明以闪亮的面孔、感性的姿态,为大批爱好文学或渴望成名的年轻人提供了可供效尤的偶像和模板。其后的张悦然、李傻傻、春树……一个又一个青春的名字举重若轻地飘来。然而在这片媒体热捧“80后”的喧嚣声中,人们开始质疑“80 后”写作的文学性,人们开始注意到,在这场直奔名利而去的商业狂欢中,文学不见了。文学并非简单地炒作与做秀,它毕竟要以文字本身的魅力取胜。经数年积淀,真正具有写作实力的“70后”作家终于浮出水面, 刺破“80后”虚弱的喧嚣声,再领风骚。有人说,2006年将是“70后”作家强势回归的一年。对此,我们真心期待,期待他们重新抱着文学的梦想,给当下的中国文坛带来洁净而清新的血液,为当下正在成长的青年孩子们献上一餐文学的盛宴。  相似文献   

10.
《南方都市报》高度重视新闻评论,不但天天有社论,而且用两个版面刊发新闻评论,强化新闻评论与公众的需求和愿望的紧密联系,及时褒贬现实,评论公众关注和社会形成的热点蕴含的因素,满足公众和社会的需要,具有很高的新闻评论价值,极大地提升了《南方都市报》的品位和品牌。《南方都市报》的新闻评论还追求高端性与精英性的结合,刊发精英作者撰写的新闻评论,选取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论题进行评论,显示出鲜明的广泛性和开放性的精英倾向,与流行的“公民写作”保持距离,代表着《南方都市报》追求高品位的旗帜。  相似文献   

11.
据新华社《半月谈》报道:在深圳市宝安区,有一批这样的打工者,他们白天在工厂里劳作,晚上在灯下坚持写作。他们在为自己、为众多打工兄弟姐妹寻找到精神家园的同时,也树起了“打工文学”的旗帜,为文坛增添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面对80后文学,批评界主要从“商业炒作”、“时尚读物”、“代际写作”等方面阐释,所以80后写作在文学等级上备受歧视,始终难以在主流文坛上确立合法性地位。本文试图通过对具体文本的解读,以及所处文化语境乃至文学外部机制的思考,发掘蕴涵其中的文学价值,揭示80后文学对当下批评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1998年《作家》第7期推出“70年代出生的女作家小说专号”到1999年卫慧长篇小说《上海宝贝》的出版 ,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女作家已构成一个不小的群落 ,她们以一种集体性的狂欢和扮酷式的颓废姿态 ,在文坛上形成了一道奇特的风景线。无独有偶 ,文坛上还有另一个“70年代后”男作家群体 ,他们写作的文体、终极关系、阅读经验、写作背景与前者迥然不同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文试对这一独特现象作一解读。一这些70年代出生的女作家包括卫慧、棉棉、周洁茹、戴来、潘向黎、冯晓颖、乔叶、叶倾城等一群年轻而前卫的女孩子 ,…  相似文献   

14.
《受活》被一些评论家誉为中国2003年文坛“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但这部用心灵写作的小说存在着主题灰暗、绝望,人物缺乏可信性的严重缺陷。  相似文献   

15.
“80后写作”是指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的青年作家群体的写作,他们现身文坛,大约是在上个世纪末。进入本世纪后,新作层出不穷,尤其是“新概念作文大赛”连续数年举办,推出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写手,使“80后”文学群体愈来愈壮观,在文坛内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使得“80后写作”成了当代文坛不可忽视的一个文学存在。“80后阵地”栏目的开设,是为了让同学们更多地了解“80后”青年作家们的写作手法,更好地领悟文学知识,如果同学们对本版有好的建议或想法,欢迎提问和讨论:saibeiyaowang@163.com或写信到本杂志社与“80后阵地”联系。版主:塞北药王  相似文献   

16.
2006年一开春儿,以“80后”为生力军的青春学期刊力求呈现新气象。姑且不说改版后的《青年学》从视觉上更为“养眼”;《萌芽》的装帧更为华丽;《布老虎青春学》的封面更为鲜亮,单说作品本身,已传达出“80后”们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他们对写作的期待很重。当然,期待与实绩总是相隔一段难以逾越的距离。  相似文献   

17.
从20世纪90年代初,80年代出生的人初登文坛,小试牛刀到现在,这个群体日趋庞大,作品也愈来愈丰富多彩。可是,评论界对他们的评价却是褒贬不一。近两年里,又涌现出一批1980年以后出生的青少年作家。他们有些作品在畅销书排行榜上居高不下,如郭敬明、张悦然等人的小说,拥有为数不少的青少年读者群。现在有人称他们为“80后”写作,也有人将他们的作品概括为“青春文学”。对于这样的界定,著名评论家白烨表示:“80后”写作的畅销情形,很出乎人们的意料。在他做《2003年中国文情报告》时,收入了北京开卷图书市场研究所提供的《文学图书销售总排行…  相似文献   

18.
年轻的先锋作家们大多蛰居在文化相对边缘的南方,南方的人文地理、历史文化、生存境遇成为了他们的写作背景,进入了他们的写作生命。商品社会,大众通俗文化甚嚣尘上,南方传统文化的领地正在逐步丧失。先锋之后,作家的坚守和良知决定着他们的写作命运。  相似文献   

19.
看《萌芽》     
2004年第7期的《萌芽》的阵容大有三足鼎立之势。“恐怖小说”、“浪漫小说”与“酷酷小说”既呈现了“80后”内部写作的差异性,也泄露了《萌芽》始终存在的犹疑:文学与市场之  相似文献   

20.
作家陈燕丹曾这样评论上海《萌芽》杂志发起举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让我吃惊的是,那些在拾到一分钱的主题上开始写作文的孩子们,一旦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写作,他们还是会迅速地洗尽铅华,表现出一个原生的自己,那些长长的句子,纤细的伤感,那些富有含义的、幽暗的多愁善感的细节,那些欲说还休的情致,甚至是那些与作文训练格格不入的词库,他们在作文的覆盖下还有一个秘密的写作世界。”这段话,让我不由得对创新教育的理解有了一个新的思路。直到现在,说起创新教育,有些教师首先想到的往往只是思维品质和具体思维方法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