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骈文研究论六朝骈文是文学自身的畸形回归马立军 (1.1)六朝骈文的兴盛与文学的自觉———文学中心主义论系列论文之二莫山洪 (2 .1)六朝骈文审美情感的历史演变莫山洪 (3 .1)近百年清代骈文研究综述吕双伟 (4 .1)柳宗元研究界标 :韩、柳古文成就的文学史意义曹虹 ,陈曙雯 (1.6)柳宗元文学思想中的“情”“意”观述论刘绍卫 (1.12 )《江雪》诗的背景与寓意吕国康 (1.17)柳宗元的佛教戒律与孝道说杜寒风 (2 .5 )柳宗元对问文学研究郭莲花 (2 .8)“惠化”的思想行为与柳宗元柳州诗文阮璐 (2 .14 )论柳宗元的主体意识与文化心态模式化肖扬碚 (3 …  相似文献   

2.
骈文研究 骈文的文体语言结构的语盲文化学札记 刘绍卫(1.1) 论《诚斋诗话》中的四六话 莫山洪(2.1) 文学自觉与骈文之兴起──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论之六 力 之(3.1) 试论初唐骈赋的哲理内蕴 陶绍清(4.1) 柳宗元研究 柳宗元在柳州时期的诗文创作 谢汉强(1.7) 从柳宗元诗歌看中唐五盲排律的创作 鲁水良(1.12) 论柳宗元《送薛存义之任序》户崎哲彦著,陆建林译(2.7) 关于柳宗元《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的几个问题 徐海生(3.6) “钴 ”不是熨斗而是釜锅之属──柳宗元的文学成就与西南少数民族的…  相似文献   

3.
骈文研究刘宋骈文用典之繁及其成因周海霞,水汶(1·1)骈体文形式特征在《周易》思想中的美学依据张洪海(2·1)陈维崧骈文特征及对清代骈文复兴的意义陈曙雯(2·5)从汉语语言特点看骈体文的审美特征毛新青,郭进(3·1)十年骈文研究综述莫山洪(4·1)柳宗元研究啸歌绝唱清莹秀澈———柳宗元的“愚溪”情结与心态吕国康(1·5)柳宗元及中原文化对广西的影响肖扬碚(2·10)千古之谜———“八愚”遗址今何在?吕国康(2·13)柳宗元山水亭台记的构架及其它吕国康(3·5)博国语之趣,得幽默之心———柳宗元散文对《国语》“趣”之特色的继承与创新袁茹(4…  相似文献   

4.
《柳州师专学报》2005,20(4):F0002-F0002
莫山洪,男.1969年生,广西忻城人,壮族.副教授。1992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任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副主任,《柳州师专学报》副主编,兼任中国骈文学会理事.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理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员,中国柳宗元学会会员.  相似文献   

5.
唐元和十年(815)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期间所撰《柳州路文宣王庙碑》,( )元代至元二十六年(1289)重立,今称《柳州文宣王新修庙碑》,是国内现存最早收录柳宗元石刻画像和柳宗元修复文宣王庙全过程的石刻。  相似文献   

6.
最后的诗情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对柳宗元柳州计作进行研究,指出在柳州,柳宗无真正发乎本心的创作只有诗,而这也使柳宗元成为了一个比较纯粹的诗人,从永州到柳州,对于柳宗元来说,是从文到诗的转变,是从永州时期的政治情感、文化情感中走出来,进入现实情感,从而形成了柳州诗作最集中的风格--郁结。  相似文献   

7.
1978年至今,国内柳宗元研究走出了“尊法批儒”怪圈的影响,从思想价值、人生态度、作家心态、审美意识、创作方法、艺术风格诸多方面进行探索,体现了新时期柳宗元研究与其他文学研究同步转型的特点,使“研柳”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上构成一门与大学科有紧密联系,又自成单一研究体系的学科—柳学.而今临近世纪之交,对过去柳宗元研究状况作一回顾,推动“柳学”向更为纵深的层面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为此,本文就20年来国内研柳论文择要综述如下:一、关于柳宗元家世和生平思想的研究这是研柳的传统课题,是对其作品进行研究的基础,近年来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二、关于家世生平的考辨.周凤章的《柳宗元事迹的一点辩证》(《文学遗产》1993年第1期)和吴文治的《驳正〈柳宗元事迹的一点辩证〉》(《文学遗产》1994年第1期)两篇文章,围绕柳宗元的岳父是谁,何时成婚,有无子女等问题,周文主柳氏岳父为杨凝,吴文仍主传统之说,认为柳氏之岳父是杨凭.1994年李浩在《西北大学学报》第3期发表《柳宗元婚配与子女考》一文,支持吴文观点,并指出柳宗元之妻杨氏卒后,柳宗元在长安与和娘之母同居,贬柳州后,又与“士人女”同居生周六(柳告)、周七、殷贤等姐弟,一生无再婚之事,“周六于咸通十四年登进士第”.1985年周寅宾  相似文献   

8.
历来有关研究柳宗元(又称柳柳州)山水诗的成果已不少.本文试图从品读的角度,从柳柳州的政治遭遇来解读其山水诗中幽冷峭拔的意象及其所隐含的悲情美.柳柳州命运多舛,仕途失意,形成了其山水诗幽冷、峭拔、凄清的独特风格;诗人通过选取幽冷、峭拔、凄清的意象来抒发苦痛哀怨的悲情,这是一种悲情美.  相似文献   

9.
柳宗元的七言古诗《渔翁》,是唐诗中的名篇,但苏轼曾认为尾两句为蛇虫。这反映了二人不同的审美旨趣。借用王国维“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的理论加以分析,可以发现柳宗元、苏轼二人对于诗境有不同的追求,这既取决于诗人对于诗歌功能的定位,又与创作中物我关系中的情感位置、观物方式密切相关,并最终塑造了二人山水诗歌的不同风格类型。  相似文献   

10.
学者风采     
谢苍霖教授,江西省于都县人,1947年9月出生。1981年江西师范学院中国古典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江西教授学院中文系教授、江西省高校古籍整理研究领导小组成员。已出版的著作有《三千年文祸》(与万芳珍合著)、《江西文化》(与周文英等合著)及《绰号异称辞典》。已发表的论文有《江西历史人物散论》、《论柳宗元游记文》、《文字狱的产生与类别》等十余篇。《三千年文祸》44万字,系统载述历代文祸事件,1991年出版后一再重印,累计已达数万册,最近将出修订本。此书在读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读书…  相似文献   

11.
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重别梦得》云:“二十年来万事同”,这句诗最能表达出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关系,列举事实以证明之: (一)“弱冠同怀长者忧”柳宗元二十一岁登进士科,刘禹锡二十二岁登进士科。从刘禹锡《重答柳柳州》中“弱冠同怀长者忧”这句诗,看出他与柳宗元在登进士科之前已都具行“忧国不谋身”的胸怀。(二) 同登进士科贞元九年(793年),刘禹锡与柳宗元同登进士科。顾少连知  相似文献   

12.
2 0 0 0年第 2期《文艺研究》曾发表了《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再认识》一文。作者指出 :“审美反映论是文学的第一原理。”文章的一些命题有些不妥。文学的反映对象不应当如作者所言仅是“社会中的人的情感领域” ,而是客观存在的审美属性。文学的客体主要不是“包罗全部生活的整体的联系” ,更不是人与对象的诗意的联系 ,而是“人的世界” ,是凝结着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审美属性的事物。审美价值是客观的存在。文学反映社会生活不是越经过主体个性色彩的诗意情感的折射就越好 ,而是必须以高尚的审美理想为指导 ,以正确反映现实的审美价值为前提  相似文献   

13.
90年代骈文研究述要莫山洪(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柳州,545003骈文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对于骈文的研究,自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以来,至今已一千五百年。然而,建国以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骈文研究一直处于几近静止的状态。直至80年代,...  相似文献   

14.
柳宗元七律的情景结构,符合体制规范,甚少变体,主要表现为:中二联写景状物,首尾则重抒情点旨,故柳子七律情感强烈、满纸涕泪;情景关系与诗句结构的结合,能够呈现出起承转合的节律之美;写景多为概貌式描写,并未碎细。唐代律诗最为突出的特征除格律对仗外就是情景结构的建设,以情景交融、意境浑成为七律的最高追求,形成了唐律诗即景缘情的审美品质。柳宗元七言律诗,虽数量很少,却成就尚高。在其本也算不多的164首诗歌中,可谓是一枝独秀,令人瞩目。这与柳宗元才学出众、情景结构掌控得当很有关系。其七律,描摹景甚是生动,全新展现了地处偏远的柳州岭南风光;抒发情则哀而酸楚,贬谪之痛与岭南之恶,与七律的形式格律巧妙结合,真正是丽则清越,言畅而意美(柳宗元《杨评事文集后序》)了。  相似文献   

15.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生活在唐德宗、顺宗、宪宗时代,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哲学家和进步倾向的政治理论家.他和韩愈、刘禹锡齐名,在哲学上、政治上与刘禹锡志同道合,所谓“异服同志,异音同叹,.(刘禹锡:《重祭柳员外文》)尽管韩愈在哲学思想、政治倾向方面和柳宗元有分歧,但在私人感情上,韩柳之间还是甚为诚挚的.韩柳都是古文运动的佼佼者,所以后人讲到古文都把韩柳并称.宋代沈晦说:“学古文必自韩柳始,两家文字剥落,柳为尤甚”.(见《四明本柳集后序·柳河东集付录》)柳宗元于贞元九年(793)登进土第,旋又举博学宏辞科.贞元十九年(803)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805)“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旧唐书·柳宗元传》)元和十年(815)由永州司马例移为柳州刺史.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为奴婢.宗元革其乡法,悉令赎归.凡贫窘无力赎归者,规定其佣工所值足以抵债(质钱)时;亦应将男女归其父母.柳宗元这种行政措施,为  相似文献   

16.
读了吴小如同志的《说柳宗元山水诗(江雪)》(载《语文教学通讯》1980年4期),有些不同想法,提出来就教于吴小如同志。吴文说“这首《江雪》,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幽静寒冷的境地。……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  相似文献   

17.
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大文学家之一。青年时任监察御史礼部员外郎。唐顺宗(李诵)时,因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比较进步的政治集团,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从此,“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十年后,改任柳州刺史。四年后,死于柳州任上。年仅四十七岁。柳宗元在永州,为了排遣心中的苦闷,寻觅山水之胜,寄情于自然之美,写了有名的《永州八记》(实际上是九篇)。《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写于元和四年(809年)秋。  相似文献   

18.
参考答案镇空 1)全唐诗四万八千九百胡应麟十种2)韩愈柳宗元骄文 古文3)传奇4)高样明末初唐盛唐中唐晚唐5)出塞卢思道薛道衡边塞诗6)王绩野望7)上官仪上官体六对八对8)沈约沈侄期宋之间9)闻一多戏为六绝句10)卢照邻 骆宾王王勃杨炯川骄文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12)张若虚贺知章春江花月夜13)修竹篇序汉魏风骨风雅兴寄感遇14)张说次北固山下15)恬淡孤清闻一多唐诗杂论16)政治诗 边塞诗山水田园诗17)苏轼山水诗画18)凉州词听玉门关吹笛19)崔颗黄鹤楼20)王昌龄边塞诗赠别诗闺怨宫怨诗21)反映作者早年的坎坷遭遇反映人民疾苦燕歌行七言歌行22)千树…  相似文献   

19.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少时勤奋好学,13岁即有文名。文学上主张继承秦汉散文传统,文风洗练,幽邃,清澄。作品有“精裁密致,璨若珠贝”之誉,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位置。代表作有《童区寄传》、《捕蛇者说》、《渔翁》、《江雪》、《黔之驴》、《河东先生集》等。  相似文献   

20.
柳宗元的《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答刘连州邦字》、《登柳州峨山》、《柳州寄京中亲故》、《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等等在柳州的名篇,在近年来出版的柳宗元诗文选注或赏析著作中多有收入。对于这些诗文中有关柳州地理方面的注释,许多是经过严密考证而准确无误的,也有不少是不够准确或明显错误的。如有些与有关地方历史沿革不相符,有的与柳州地理面貌的实际状况有出入,有些问题不是亲到柳州进行实地考察是很不容易发现的。笔者针对这些问题,以查考文献资料与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供治柳学者参考。龙城·柳州·马平龙城:柳州原为龙城郡,唐高祖武德初改郡为柳州。——《柳宗元诗选注·柳州寄京中亲故》,漓江出版社1993年6月版,194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