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社会转型期城市对乡村的鲸吞与蚕食的现实是贾平凹与黄春明产生超越时空共鸣的基础,但在历时的审视中,视点又不尽相同:黄春明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究竟是哪些社会问题使得宁静和谐的乡村生活在城市化进程中遭到灭顶之灾;而贾平凹则从文化心理的角度来探讨如何解决人丧失家园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黄春明是台湾乡土文学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作家,他将焦点聚集在卑微屈辱的小人物身上,在他们的喜怒哀乐中思考社会和人生。无论是乡村小人物,还是都市底层人物,在黄春明的小说世界里,他们以卑微、渺小、忍辱负重的姿态活着,最终都无法逃脱悲剧的命运。  相似文献   

3.
传统宗族观念在势不可遏的现代化浪潮中分崩离析,既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也是古老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阵痛。贾平凹的《秦腔》从文化反思的角度深入揭示了长期存在于我国乡村社会中的宗族观念,传达出作者对于转型时期乡土中国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4.
黄春明被誉为"小人物的代言人",黄春明小说中的小人物承载着他深切的情感寄托和文学诉求。黄春明笔下的小人物成就了他在文学上的独特价值,这不仅体现在对"五四"新文学的一种呼应和承继,而且对当代文学特别是大陆当代文学来说,是一种有价值的对照和借鉴。黄春明小说中的小人物生活在不同的场域中,形象生动、丰富多彩。生活在乡村的乡土小人物的"常"与"变"和生活在城市的小人物的挣扎与求索,展示了黄春明小说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入手,对贾平凹的小说《极花》中"老老爷"的形象进行全方位的解读,指出他是乡村道德的承担者和文化的传递者,传统旧秩序的维护者和社会转型期的淘汰者。对于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作为我们解读《极花》、解读中国农村传统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6.
贾平凹的<怀念狼>以<西游记>式的人物故事模式,表现了都市和乡村两种价值观念的矛盾,都市文化人子明从生态平衡、人种进化的角度对狼的怀念,被乡间猎人傅山以正义之名捕杀狼的行为消解了,作家在对城市和乡村现实失望后,由于缺乏新的价值尺度,使小说呈现出意义的暧昧.  相似文献   

7.
茅盾和贾平凹都曾写作乡土小说,茅盾30年代的作品反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对中国古老乡村的冲击,贾平凹在改革开放潮流中用审视的眼光看待乡土社会的变化.本文将通过对比茅盾、贾平凹此类乡土小说中的人物类型变化、乡土发展状态以及作者对“城乡碰撞”的态度来探究不同时期的作家们在城乡巨变中对乡土社会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茅盾和贾平凹都曾写作乡土小说,茅盾30年代的作品反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对中国古老乡村的冲击,贾平凹在改革开放潮流中用审视的眼光看待乡土社会的变化。本文将通过对比茅盾、贾平凹此类乡土小说中的人物类型变化、乡土发展状态以及作者对"城乡碰撞"的态度来探究不同时期的作家们在城乡巨变中对乡土社会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贾平凹的病体直接导致了他的病人心态。这种病态对他的生活与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正反两个方面,即:(一)病使贾平凹牺牲了正常人应有的很多乐趣,病使他对读的批评很不耐烦,病使他的思想有时发展到神经质的程度,病使他的作品笼罩了一层浓厚的神秘色彩。(二)病使贾平凹获得了不少有关创作的奇思妙想,病使他观察事物、人物的角度多维而新异,病使他的想象力极度活跃,病使他的体丰富而混茫。  相似文献   

10.
走不出这精神困顿——再读《废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先从文本角度来解读《废都》的男主人公庄之蝶,对其进行了社会背景及心理层面的剖解,再从贾平凹创作的角度入手,对庄之蝶这一人物何以出现在贾平凹笔下的可能性做出分析,来考察作品创作的意义及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悟出贾平凹先生创作的主旨在于体现那个时代面对思想文化、价值观、道德观等问题的忧思与困惑,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精英处于严重的缺失状态之中以及在这种强烈缺失性体验下渴望释放和难以释放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11.
对现实乡村社会及其文化的失望构成贾平凹后期小说的主要特征,冷静的观察与深刻的剖析.并企图重建理想乡土社会,是其近期小说的文化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2.
在台湾文坛,黄眷明以一种人文关怀的姿态,以悲悯的人道主义情怀为本,对乡间老人问题的凸显进行审视与思索,表现一个具有浓郁乡恋情结的人文知识分子对乡村老人处境的忧思与观照。本文以忧患意识与关怀视角为支点,对黄春明小说中凸显出的老人与土地、老人与社会、老人与亲情的疏离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3.
贾平凹的作品《高老庄》化意蕴非常深厚,章从三种视角对它进行审视,《高老庄》;以实寓虚的化寓言;子路还乡;无奈的精神突围;高老庄冲突;乡土化的困境与出路。贾平凹在小说中期望通过写基导社会的卑微人物和琐碎小事,来影射传统化的种种弊害,以及在这种传统化浸淫之下所形成的化人格的弱点缺陷,进而思考探寻现代化变异与化人格裂变整合的可能前景,章对此进行了较详尽的剖析。  相似文献   

14.
作家声音     
正贾平凹认为写作是为了内心的安宁在日前召开的《极花》新书发布会上,贾平凹多次强调自己是"农民的儿子",这个实实在在的身份让他始终在自己的创作中密切关注中国乡村的现实。他说,"写作是我生存的一个方式,自己心里有一些事情,写过了心里才能安宁。现在这个社会最大的幸福就是心安,神不安、心不宁是最大的威胁。对我个人来讲,写作是一个安宁的过程。"他提到,从上世纪  相似文献   

15.
在不同阶段下贾平凹先生所创作的小说中体现的对农民的情感也是不断的变化的,贾平凹先生的思想也在改革大潮中日渐丰富和成熟,其乡土思想也逐渐强化,致使其在创作小说的时候将个人的思想转换为鲜活的农民人物形象,从这些农民人物形象中还可以看出贾平凹先生支持乡土文化的态度,因此研究贾平凹小说中农民人物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贾平凹小说中农民人物形象的特征、蕴含的文化、以对它的评价的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可称作意象小说或意象主义小说。贾平凹在其长篇小说中创造了大量的自然意象,人、事意象和社会、文化与民俗意象。其意象创造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一部作品中的意象往往有主次之分,主要意象多含隐喻、象征之义;二是从前到后来看,贾平凹长篇小说的意象营造从局部走向了整体;三是意象营造往往走向了象征,成为象征性意象。贾平凹在其长篇小说中进行意象营造,有他的创新之处和原因,也给艺术上带来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朱瑞 《华章》2011,(28)
本文认为贾平凹作品中不断出现的城市与乡村的对抗是其作品中很鲜明的特点之一,而造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则是因为作家在创作时下意识所流露出来的自卑心理.笔者试图通过阿德勒的自卑心理学理论找到理解贾平凹创作时的自卑心理对其作品的影响,从而对贾平凹小说的整体创作有更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正>2013年9月,《史学月刊》副主编翁有为教授在"第二届中国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上提出,近代富农问题是中国乡村史研究中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如果从近代乡村史角度来看,富农是近代中国乡村社会中具有标示意义的阶层,它是近代乡村社会变迁的晴雨表;如果从中共党史的角度来看,它是中共农村革命中界限模糊、难以处理的革命"问题"。正是由于富农问题的复杂性,引起了中共在土地革命中富农政策的多变性,导致中共富农政策的正确与错误并存。也许由于富农问题的独特魅力,它一直是学术界关注  相似文献   

19.
贾平凹是一位勤奋多产的作家。不仅他的小说享誉海内外,其散文创作也是成绩斐然。其散文数量颇多、角度广泛、内容丰富、意蕴深刻、感情真挚。本文从审美特征的角度分析贾平凹散文中的阴性审美意象,并从心理学、文化根源角度近一步分析贾平凹散文的阴性审美意象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商洛学院学报》2018,(2):32-36
贾平凹是当代文坛极具特色的作家,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其散文更富有审美魅力。人物类散文是贾平凹散文作品中篇幅较多的一类,有着鲜明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之美、主人公独特的性格之美以及作家深刻的思想和人生态度之美。这是贾平凹立足家乡,追求审美与哲思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