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风云迭起,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泰山郡名人荟萃,形成了一个英雄群体。鲍信有恩于曹操,鲍勋为曹魏尽忠;于禁为曹操手下名将,然弗克其终;臧霸起自布衣,终能封侯拜将;胡母班被人假手让内兄王匡杀害,王匡被曹操火并;高堂隆为魏明帝重臣,深得明帝器重;诸葛亮随父在泰山郡长期生活,深受泰山文化熏陶也应算是泰山人。  相似文献   

2.
泰山的原始义为大山 ,但不能说泰山是大山的泛称而非专名 ,山东境内三个小泰山的存在 ,不能作为泰山山名“曾有过移动”的根据。费县上冶公社台子沟出土的徐子鼎乃随葬所用之“明器” ,且出土地点方位亦与祭泰山之礼不符 ;郑祭泰山的“汤沐邑”是否一定在费县城尚有待进一步证实 ,即使城果在费县 ,也不能作为泰山即蒙山的证据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杜注“颛臾 ,在泰山南武阳县东北”之“泰山” ,系郡名而非山名 ,且颛臾所主祭的若不是东蒙而是泰山 ,那么将置其宗主国鲁国于何地 ?而“许由故城”与“徐子城”是扯不上关系的 ,显然不能作为论证蒙山即泰山的依据 ;泰山之能成为“五岳之首” ,与封禅制度关系至为密切 ,梁玉绳“三代以前无封禅”之说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3.
耸立在泰山南麓的辛亥滦州起义纪念碑(落成于中华民国二十五年),是泰山近现代史上重要的标志性纪念建筑,也是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历史的沧桑变迁,有关滦州起义的史迹和泰山滦州起义纪念碑的由来已不被人所熟悉。本文根据南京历史档案馆和冯玉祥纪念馆珍藏的部分资料,第一次详细纪述了纪念碑的由来和相关的史迹,为泰山研究提供了一份新的史料。  相似文献   

4.
唐宋金元时期,泰山面貌发生了一次巨大变革,即由“神圣祭坛”逐渐转换为“文化空间”.具体体现在封禅大典神圣性减弱,文学艺术创作空前繁荣,学术研究发轫启始及儒学新思想在泰山崛起.故这一时期,堪称为泰山“文化山”的形成期.  相似文献   

5.
曹魏政治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务实抑虚,力戒浮华。从魏武帝到魏明帝都有黜抑浮华之举。本文分析了魏武帝曹操和魏明帝曹睿时期黜抑“浮华”的不同背景、内容和效果,认为曹操之“破浮华交会之徒”旨在打击政治上的异己,为改朝换代清除障碍;魏明帝曹睿之罢退“浮华不务道本者”旨在打击思想上的异己,最终却自毁家门  相似文献   

6.
“泰山封禅”源于《史记·孝武本纪》,司马迁称之为“封禅泰山”。然而这并非司马迁的本意,或为司马迁笔下生误,或为后人抄传的过程中发生笔误。“封禅泰山”在古籍中亦属罕见,只是近代人不辩真伪,将“封禅泰山”改变为“泰山封禅”较为普遍地应用于文学作品中。“泰山封禅”一是不能准确、完整概括“封禅”的内容,再则会轻而易举地使人产生误解,认为封、禅是同时在泰山举行。我们应尊重历史,还“封禅”以真实。  相似文献   

7.
泰山美与旅游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旅游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为一体 ,不仅可以使游人得到赏心悦目的愉悦感 ,而且可以使人启智广识、提高素养。在日趋兴盛的旅游业中 ,泰山始终是一个得天独厚的旅游胜地。泰山旅游资源是丰富而雄厚的 ,开发和利用的潜力是很大的。让魅力泰山成为国人的旅游热点。  相似文献   

8.
泰山成山于太古代,距今约二十四亿五千万年,为片麻岩构成的断块山地。泰山绵亘于山东省济南市与泰安、历城、长青三县之间,总面积为426平方公里,主峰在泰安县城北,海拔1545米,其高峰次于华山和恒山,居五岳的第三位。泰山之美在于山势磅礴雄伟,峰峦突兀峻拔,景色壮丽。泰山地处鲁北,古时鲁国人对之举首可望,所以《诗·鲁颂》里有云:“泰山岩岩,鲁邦所詹”,这是诗歌中最早对泰山的描写。史称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赞美泰山:“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八个写形字中,前六个字写泰山的雄伟壮丽,后两个字写他对泰山的神秘感。这,可算是对泰山的绝妙描述了。  相似文献   

9.
封泰山是中国古代极其隆重的典礼,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只是最高统治者才有资格举行。对于其他人来说,能够随从天子参加封泰山,被视为人生一大幸运。封泰山是在泰山顶端积土筑坛,燃柴燔燎。这种典礼为什么一定要安排在泰山?刘向解释说:“太山者,五岳之长,群神之主,故独封于泰山。”(《太平御览》卷536引《五经通义》)泰山何以成为五岳之长?刘向没有详论。从主峰高度来看,泰山在五岳之中并不居于首位。五岳主峰的高度分别是:泰山,1542米。  相似文献   

10.
隋唐时期,受秦汉以来国家郊祀传统和思想观念影响,首次确立了立春祭泰山的制度,岳令作为东岳庙管理官员在历史上首次出现,显示着国家对东岳庙的重视,官方对岳庙的管理更加规范成熟.隋唐时期三祀制度出现,泰山位列中祀,在泰山祭祀史上首次明确标示出其在国家祭祀体系中的等级与规格,从不用乐看,表现出与其它中祀的不同之处.山川封爵现象在唐代出现,泰山神打上了时代的印记,对唐代的泰山所在地常规祭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泰山地区文化底蕴丰厚,曾数次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历程中大放异彩。它们是:新石器时期,泰山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是当时全国发展水平最高的文化类型;春秋时期,泰山肥城衡鱼村的左丘明提出和发展了"新民本思想";秦代,泰山南麓的儒家杰出代表人物淳于越敢于坚持孔孟的朴素联邦制政治主张并曾影响了秦始皇的全国思想文化政策;隋唐时期,泰山地区佛教大繁荣;宋代,泰山的书院文化开启了宋明理学;元代,泰山地区曾是当时全国性杂剧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12.
泰山     
泰山自古就被称为“五岳之首”,那你知道五岳分别是什么吗?对了,那就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拜泰山。孔子说:“登泰山而小天下”。今天我就带大家到泰山去找找“小天下”的感觉。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的山神崇拜非常盛行,山神,尤其是岳神地位很高,一直是国家祭祀的重要神灵。泰山为五岳之长,是全国影响最大的山神。自汉代开始,泰山神职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兴云布雨、左右年变为主宰人生死寿天的冥界统治者。人死后魂归泰山,泰山治鬼的信仰逐渐在乡村社会流传开来,泰山神灵也日益人格化、世俗化,得到民间大众的普遍信奉。  相似文献   

14.
《泰山道里记》的作者聂钅文生于清康熙五十四年 ( 1715 ) ,卒于嘉庆初年 ( 1796后 )。年轻时在泰安府衙应差 ,30岁后退居泰山。他自年轻时便热爱故乡泰山的历史文化 ,亲自踏勘、调查有关资料。 5 0岁前又编成《泰山道里记》、《泰山金石考》等 ,得到当时著名文学家、学者姚鼐、钱大昕等人的好评  相似文献   

15.
乾隆三十八年(1773)纪昀奉命领衔主纂《四库全书》,与此同时还编纂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此《提要》中将《泰山鬼玉》(四卷)、《泰山纪事》(三卷)、《泰山纪胜》和《泰山道里记》等四种泰山要籍存目,并一一作了提要,纪昀虽因心于国事一生未能登临泰山,但对泰山极为尊崇,对泰山化极为重视,纪昀对泰山的这种情怀,除《提要》外,在其泰山诗作及其《阅微草堂笔记》中皆有大量字记载和流露。  相似文献   

16.
秦始皇泰山封禅,泰山成为他“朕”一人的天的认同、天下之君的国家认同、作为“传之无穷”的永恒的时间认同等诉求的符号表征。通过汉代人尤其是《史记》对泰山封禅的集体记忆的形塑,泰山成为一个受命于天易姓而王、天下认同、永恒不死和权力合法化的符号。  相似文献   

17.
<正>在登临泰山的过程中,一路观赏众多古今摩崖刻石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和《纪泰山铭》两处巨型摩崖刻石,气势恢宏,令人震撼。《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简称《泰山金刚经》(图1),北朝时期刻于山东泰山斗母宫东北一公里经石峪山谷的花岗岩溪床,明代隆庆年间万恭在旁刻有"曝经石",故此摩崖又有"晒经石"之称,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经摩崖刻石。其没有题记、刊刻年月和经主、书丹者姓名,后经金石专家考证,书者有可能是北齐书家僧安道一。尽管书刻者无定论,但并不影响其在书法史上的重要位置和后人的关注喜爱。  相似文献   

18.
1871年,中日两国代表签订《中日修好条规》,便开始真正意义上的交流。1875年,由横滨至上海的定期航路开通,随后,通往天津等中国大城市的几条路线也建成,使得日本人不必像以前那样经由朝鲜半岛进入中国,来华变得方便起来,他们便结束了隔海遥想中国的时代,亲履中国来验证从古老文献中获得的古国印象,中华泰山亦是他们不肯错过的风景。明治大正时期,许多日本人都曾游览过泰山,并以纪行文、诗歌、散文等方式记录下来,文章便依依重现当时日本人眼里的泰山风景和人文状态,亦相互比较、分析特点及原因。  相似文献   

19.
泰山府君与阎罗王更替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先秦乃至两汉,中国文化的重心在齐鲁之地。齐鲁德生、方士以他们深厚的文化传统使泰山这一地方信仰转为全国信仰,遂有帝王受命的“封禅”出现。随着这一仪式的巩固,特别是禅地的意义,使东汉末年泰山主死之说开始流行世间。两晋南北朝占据统治地位的冥神──泰山府君在唐宋之际逐渐被佛教的地狱之主阎罗王取代,以至近世湮没无闻,其原因正在于佛教以地狱受苦说和冥间写经修福说,塑造了阎罗王既威严又富有人情味的形象,相对于泰山府君的空洞无物,更易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20.
泰山羊氏在北朝时期的家族地位和影响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至北齐时已经有相当高的政治和社会地位。他们不仅在兖州有强大的宗族势力,而且还影响着宣武帝朝的政局。泰山羊氏在北魏、东魏北齐的发展、政治境遇及影响,反映了南北对立时期接近南部边境地域的豪族依靠强大的宗族势力谋求发展并反复于南北政权之间的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