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1.革新教案,把教师从奴役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探索短小精悍、有实用价值、能体现教师创造力的新型教案。目前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首先在教案中增加知识积累的板块,我把它叫作“相关知识的积累、铺垫、链接”。在《少年闰土》一课的教学中就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课伊始,我背诵了臧克家先生的《有的人》,然后让学生根据诗说出几条鲁迅的名言,进而引导学生介绍鲁迅。这样,学生对鲁迅的生平、人品、作品就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达到了积累的目的。在积累的信息中,包含着照应文本的内容,是理解作品思想内涵的阶梯,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比如“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名言,反映了鲁迅同情乃至服务劳苦大众的思想意识,反映在课文中,就是对少年闰土的喜爱和对中年闰土的同情。  相似文献   

2.
《故乡》中的少年闰土,天真活泼,聪明伶俐,说话放连珠炮似的滔滔不绝,仿佛“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但是到了中年之后,却变得语言迟钝,沉默寡言,仿佛木偶一般。对此前后变化,判若两人。中年闰土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小说已陈说详明,毋庸赘述。中年闰土见了阔别多年的“我”,为什么没有作声,而问起他的家境又“只是摇头”呢?以言者之见,经封建制度无情摧残后的闰土,如此举动更符合人物形象,更能有力地表达他心中的苦楚,深刻地反映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少年闰土》是一篇传统课文,教学时怎样才能有新的突破?我们采用了“情感为线索,对比解全篇”的方法,收效十分明显。这篇课文描写海边少年闰土的形象,通过“我”的回忆谋篇布局,“我”对闰土的感情贯穿全篇,在鲜明的对比中揭示了文章意旨。具体教学时,我们这样安排的: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出“我”对闰土的感情线索,归纳起来便是:喜欢———佩服———怀念。然后紧扣这根感情线索,运用对比的方法,悟解全篇内容,提高思想认识,尽量缩短时代的距离。“喜欢”“我”是一个“少爷”,闰土则是一个贫苦农民的儿子,“我”为什么会喜欢闰土?因为一…  相似文献   

4.
《少年闰土》第四段,讲闰土向“我”讲述四件事。这四件事表现了少年闰土“知识丰富”、“聪明能干”的特点。段末最后一小节,点明中心。教好这一段,是领会全文内容的关键。为此,我精心设计了如下的导读。一、提示导读,知道写什么提示导读,其方法是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加上明显的导语,引导学生接读下去,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代答的目的,下面是导读的全过程。师(导读):闰土向我讲述了四件事,第一件事  相似文献   

5.
《少年闰土》节选自现代伟大作家鲁迅的《故乡》。课文通过回忆,描述了闰土的外貌、行动、语言,表现了闰土这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文章写得十分生动,给渎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照我们一些同学写作文总是写得干巴巴的,不生动,词语用来用去总是那几个。写天空景色就用“晴空万里”,写人物少不了“乌黑的头发,红红的脸蛋”,写事则三言两语就完了……使人看了索然无味。下面就教学《少年闰土》一课,谈谈怎样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把作文写得生动些。  相似文献   

6.
最近重读了鲁迅的作品《故乡》,虽是旧书重读,不禁心生很多感想。《故乡》中最令人难忘的角色莫过于闰土了,“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知道天下无穷无尽的稀奇事。时隔二十年,“我”又回到故乡。渴望与儿时好友闰土重聚。可现在的闰土早巳不是当年那个充满朝气的少年,而是六个孩子的父亲,“脸上刻着许多皱纹,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一个劲地让自己的孩子给老爷磕头。“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少年闰土让人喜爱,可中年闰土的转变,让人不解,更让人心痛,当年那个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少年哪儿去了?  相似文献   

7.
《少年闰土》一文,通过闰土对四件稀奇事的娓娓讲述和“我”的感想,表现了闰土知识丰富、聪明能干、勇敢机敏的特点。文中“我”和闰土是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教学时,我充分利用现有教材,体现课改理念,突出自主探究。一、揭示课题,引导自学课文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后,引导学生通读课文,明确三项任务:(1)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2)提出疑难问  相似文献   

8.
袁昌仁 《云南教育》2005,(31):28-28
《少年闰土》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由于学生所处的时代与课文反映的时代跨度较大,因而生活体验、认识角度、自我感受也不同。教学时可采用个性化阅读方式,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自己印象最深的,最感兴趣的场景,并说出理由。课文提供的场景十分丰富,教师可出示一个题目“( )的少年闰土”作为学生自由选择阅读的纲。  相似文献   

9.
教学思路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对三十年前和闰土之间的一段生活回忆,刻画了一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海边农村小少年的形象。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依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和教材特色,本着“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一精神,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10.
初读研究整体感知师: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闰土的语言和动作,体味他的个性特点。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6—8节,完成填空:“的少年闰土”。可以填一种答案,也可以填几种答案。有的学生大声朗读、有的轻声速读、有的默读……生:我填“·能·干的少年闰土”,这从闰土雪地捕鸟这件事可看出来。生:我填“·知·识·丰·富的少年闰土”,因为他不仅知道海边的各种贝壳,还知道许多“我”和“我”的朋友们所不知道的事。生:我填“·机·智·勇·敢的少年闰土”。他一个人敢管瓜,猹来了,他也不害怕,还捏了胡叉去刺猹;要是我,早…  相似文献   

11.
一、研读品文师: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读第四段,想想闰土给“我”讲了哪几件事。(学生自学)生:写了“捕鸟”“捡贝壳”“看瓜”和“看跳鱼儿”四件事。师:你对哪件事比较感兴趣?(举手表示)师:既然这么多同学对捕鸟感兴趣,那我们就先学习这件吧。课文第几自然段写捕鸟的?生:第六自然段。师:默读第六自然段,你觉得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学生自学,交流。)生:我从“须下大雪才好”体会到闰土很聪明。因为闰土知道下大雪时小鸟找不到吃的,正好能捕鸟。生:我体会到闰土很能干。“下了雪,我扫出了块空地,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  相似文献   

12.
一九二一年五月,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小说《故乡》。在这篇小说里,作者通过“我”对少年时代的回忆,以一定篇幅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的江南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表达了“我”对闰土的真挚友情和对家乡的美好怀念。这就是节选在小学语文课本第九册上的《少年闰土》。《少年闰土》是一篇讲读课文,是本组课文的重点教材。它的教学内容很丰富,字词、句章、语法、修辞及文采等诸方面都可  相似文献   

13.
这篇课文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讲述了“我”与闰土的相见、相识与相别,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表达了“我”对闰土自由生活的向往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14.
《少年闰土》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由于学生所处的时代与课文反映的时代跨度较大,因而生活体验、认识角度、自我感受也不同。教学时可采用个性化阅读方式,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自己印象最深的,最感兴趣的场景,并说出理由。课文提供的场景十分丰富,教师可出示一个题目“的少年闰土”作为学生自由选择阅读的纲。1.机智勇敢的少年闰土。学生阅读第1自然段,想像美丽的夜景衬托下的机智勇敢的闰土形象。在舒缓的语气中朗读课文,体会词语“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海边的沙地、碧…  相似文献   

15.
《少年闰土》讲的是鲁迅对三十年前和闰士之间的一段生活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海边农村少年的形象,反映了“我”和闰土儿时的真诚友谊,也表达了“我”对闰土爱慕、敬佩和怀念的感情。本课教学需要学生在掌握生字新词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6.
最近,在市里举行的“走进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会”上,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少年闰土》一课,觉得开篇的问题设计很有研究价值,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达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这是《少年闰土》一课的第二课时,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第二课时是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熟悉文中的主人公闰土。上课伊始,  相似文献   

17.
“学导式”教学法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是;(一)自学发现;(二)质疑问难;(三)精讲;(四)演练。下面谈谈教学五年制第九册23课《少年闰土》的设想。一、自学发现在预习中,要设计好自学提纲,引导学生充分地感知教材,定向摄入大量的信息。要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心理,确定问题的难度,诱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教学《少年闰土》一课,可提出下列自学提纲:①你觉得闰土这个孩子怎么样?②课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第十册《少年闰土》一课,是从鲁迅小说《故乡》中节选的。它虽只截取了小说的一部份(“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但情节完整,形象鲜明。课文刻画了农民孩子闰土的生动形象,展现了这个孩子外在和内在的美,赞扬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课文通过回忆往事,写“我”同闰土交往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首段开头就展示了一幅“神异的图画”。这幅图画背景绚丽,气氛欢快。让主人公们出现在这样  相似文献   

19.
张海峰  刘健 《湖南教育》2005,(13):38-39
一、拓展延伸《少年闰土》课堂结语实录师“:我”和闰土虽然才相处一个月,却情同手足,难分难舍。他们相约一定要再见面,可这一别就是30年,30年后的闰土会是什么样呢?生:他一定身体强壮,身材魁梧。生:他会是个面带笑容、成熟的男人。师“:我”和中年闰土见面时会是怎样的情景呢?生:他们会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生:他们会热情地互相问好,回忆少年时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师:30年后的“我”回到故乡,终于和老朋友重逢了,那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读读这段文章。(分发《故乡》中“我”回故乡再次与闰土见面的那一段,学生自由默读)师:他们此次见面的情景…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大纲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阅读教学必须通过“理解内容”和“学习表达”两个步骤,才算是完整的过程。但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普遍不重视或缺少后一个步骤,读和写不能很好地结合,直接影响到阅读和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下面依据《少年闰土》第三课时的教学设计,谈谈我是怎样为阅读教学“补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