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极“左”政治的强力控制下,“文革”文艺与政治高度一体化。文艺自身没有运动,政治运动支配着文艺运动。作为文艺活动的一部分,“文革”文艺批评也不能不充当政治斗争的工具,沦落为“革命大批判”的武器,为极“左”政治服务。批评家主体意识普遍丧失,批评理论资源奇缺,致使文艺批评既不具有“科学性”,也不具有“文学性”,彻底丧失了自己的本体特性。  相似文献   

2.
关于文艺批评标准的教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艺期待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批评;批评则仰赖于切合文艺本体特性的批评标准。顾名思义。文艺批评,应是文艺的批评;文艺批评标准,也应是文艺的批评标准。可是,一直艰难运作的我国当代文艺批评,却长期失去自身的内力,而是听命于政治的牵引。于是,文艺批评成了政治批评,政治标准也就成了第一的甚至唯一的批评标准。这情形,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无疑已有较大的改观。那种把政  相似文献   

3.
加强文艺批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事业,这个历史性的课题,现在是如此尖锐地提到了我们面前。缪司在歌唱。为谁歌唱呢,社会效果如何?这就需要开展认真的、科学的文艺批评,实事求是,或褒扬,或针砭;使缪司的歌喉更加珠圆玉润,创造出更多的真善美的艺术形象,使文艺和批评一同朝着党所指引的方向前进。文艺批评是文艺界的主要斗争方法之一,也是党领导文艺的重要而有效的方式。由  相似文献   

4.
“十七年”文艺批评进程曲折,面貌复杂。新中国成立初期,文艺整体环境较为宽松,文艺批评寻求着科学理性精神,但受“一体”文艺思想 制约,批评开始向政治斗争异化,50年代中后期,既有科学理性精神的高扬,又有科学理性精神的横遭践踏,科学理性政治异化双重变奏的态势更为明显。60年代初至“文革”前夕,文艺批评在阶级斗争语境中力图自救,最终又别无选择地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当然,无产阶级文艺批评营垒内部存在着学术论争问题。这是自无产阶级文艺诞生以来,在文艺批评史上出现的正常现象,毫不足怪的。无产阶级文艺在斗争中产生,在斗争中发展;无产阶级文艺批评也随之在斗争中产生,在斗争中发展。没有矛盾斗争,何谈发展?毛泽东指出:“按照唯物辩证法,矛盾和斗争是永远  相似文献   

6.
把“社会历史批评”或“美学和历史的批评”界定为马克思文艺批评的方法,是不确当的。从马克思的思想体系和批评实践来看,他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本质特征,应是基于文艺“公转”律和“自转”律对立统一基础上的辩证批评,即文艺“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审美批评”和“历史批评”的相互联系与辩证统一。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提高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水准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女性主义文艺批评是运用女性批评理论来解释和解剖文学作品的一种批评。换句话来说,它是用以女性意识为中心,来解释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的批评模式。女性主义批评家重视自身拥有的思维习惯和责任,体现了女性主文艺义批评的创造性及其在理论上的一马当先。西方文论对女性主义文艺批评的发展起到重大影响。女性主义文艺批评始终跟随者女性主义运动及其而发生的女性主义文学。本文简要论述女性主义文艺批评及其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8.
把“社会历史批评”或“美学和历史的批评”界定为马克思文艺批评的方法,是不确当的.从马克思的思想体系和批评实践来看,他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本质特征,应是基于文艺“公转”律和“自转”律对立统一基础上的辩证批评,即文艺“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审美批评”和“历史批评”的相互联系与辩证统一.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提高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水准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所谓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一般地说,即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鲁迅为旗手、以左翼作家联盟为基千的革命文艺运动。本来,这个文艺运动的光荣历史地位,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早已根据历史实际科学地论定了。今天之所以重新提出这个问题,完全是批判“四人帮”炮制的“文艺黑线专政”论的需要。全盘否定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是“文艺黑线专政”论的重要组成部份,其危害严重,流毒甚广。  相似文献   

10.
几点看法     
我谈谈对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中三个问题的看法。 一、从历史发展过程来评价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 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是“五四”新文学中社会主义因素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我国无产阶级文艺发展的必经阶段;是毛主席领导延安文艺整风,制定马列主义的文艺方针、路线的重要历史根据。“四人帮”全盘否定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污蔑为“黑线”,就是拦腰  相似文献   

11.
金圣叹的《水浒》评点之所以很大程度上超越前人,根本原因在于评点思路的转变:中国古代小说观念受史传影响,长期以来的评点者多站在读者角度从外部对其进行人物品评、事件议论与思想升发;而在金圣叹的评点中,由于对"文"、"事"观念的辨析,形成了对小说文学本质的重新定位,从而"由其文而测其意"、"由其意而观其法"、"由其法而言其效",走上了与前人截然不同的评点道路。这种评点方式以作者的创作意图为解释根源,有利于深入探寻作品的文学特征、作者的创作技巧和文本的内在肌理;但阐释者的固有观念与创作者的创作意图之间往往存在偏差,这也导致了评点中的一些曲解和误读。  相似文献   

12.
从建国后到"文革"前这段时期,在文艺界发生了一系列的批判活动。在此类的批判活动中,出现了一些"特殊"的文学现象,由于它们出现在特殊的文学环境下,其具有的文学意味值得研究。同时,周扬作为党的文艺政策的权威阐释者和坚定执行者,自然难免要参与批判活动之中,发挥作用。1954年开始的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周扬作为备受争议的人物,他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左翼文学内部的"宗派主义"矛盾,都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本文即从这方面入手,以此作为研究周扬的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文本理论的兴盛和发展与文艺批评实践有着密切关系,它是伴随着文艺理论的批评化这一发展趋势而出现的。哲学美学的衰落、理论的批评化和批评的理论化发展趋势使得文学批评更关注文本自身, 重视实证研究及文本分析,而由此导致的批评表达方式上的转变;反过来,这一变化又强化着上述研究趋势。文学文本理论的兴盛是理论批评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刘虎 《河西学院学报》2007,23(3):11-14,19
文章从分析美国长篇小说《飘》的思想主题与人物形象入手,对文艺批评中长期僵化的意识形态批评进行了批判。文章从文艺批评的方法论意义上指出,意识形态批评是将政治标准凌驾于艺术标准之上,从而将文学作品变成某种政治宣传。文中具体分析了意识形态批评中两个基本概念“人性”与“阶级性”的关系,指出“人性”大于“阶级性”。  相似文献   

15.
从建国后到“文革”前这段时期,在文艺界发生了一系列的批判活动。在此类的批判活动中,出现了一些“特殊”的文学现象,由于它们出现在特殊的文学环境下,其具有的文学意味值得研究。同时,周扬作为党的文艺政策的权威阐释者和坚定执行者,自然难免要参与批判活动之中,发挥作用。1954年开始的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周扬作为备受争议的人物,他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左翼文学内部的“宗派主义”矛盾,都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本文即从这方面入手,以此作为研究周扬的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6.
姚刘之争反映的是两代作家、学者对文艺理论问题基本看法的不同,是中国当代文论系统转换中出现的观念冲突。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姚雪垠的历史小说和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理论都是我们当代文学的重要文学资源。姚刘之争的论争方式是值得反思的,这表现在以政治批判代替文学论争,在论争中使用武断的谩骂式语言。对此,我们需要重申批评家和作家的雅量,需要维护文学批评的正常原则。  相似文献   

17.
由批评《我们夫妇之间》而引发的"萧也牧事件",成为当代文学思潮史上的一次较为重要的文学事件,但现有的学术研究对于它的定位不够全面。"萧也牧事件"构成了"十七年"文学规范建构中的重要一环,反映出主流意识形态对文学如何叙述现实的规训。这次事件的影响,在于明确文学对现实的叙述要按照"讲话"方向所设定的工农兵话语秩序进行。与此同时,《我们夫妇之间》受到批判之后,"十七年"的城市文学创作日益纯洁化、叙事简约化,对于都市生活的体验要么回避,要么予以负面批判,城市文学的意识形态化色彩也日益浓厚。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其间既有经验,也有误区。在文学的外部关系上,批评家们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历史观点偏重社会功利性接受,发展和完善了其社会政治功能,但同时显示出接受视野和阐释模式的偏狭。在文学的内部关系上,许多批评家在马克思主义视点下阐释文学精神现象,如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理论,它们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的巨大贡献,但又有其理论缺陷。但是,无论哪种理论观点,只要它不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立场和方法,我们就应当承认其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曹丕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位以文论家的主体意识和自觉精神开展文学批评的文论家,他的文学批评思想主要集中在“品评才性”上,也就是对作家作品的批评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文人”论,也就是作家论。曹丕的“文人”论受儒家和道家及汉魏时期“才性”论与人物品鉴的影响,着重对“文人”的“才性”进行品评。其二是“文气”论。曹丕的“文气”论直接受到儒家和道家关于“气”的思想影响,注重探讨作家作品的生命内涵与生命特质,具体而深入地解释了“气”在文学创作及文学作品生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论语》的哲学文本,不仅具有历史的真实性,而且具有文学的审美性。历史、文学两种文化特质的融汇,同样体现在《论语》的人物品评之中。与此相应的是,《论语》人物品评的标准、体例及真实程度等体现出史学的范式,人物品评的语气、修辞等则体现出一种文学的范式,二者构成《论语》人物品评的双重范式,并最大限度地彰显出文本巨大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