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晶”对“品”说:“你们家难道没有装修?” “夫”对“天”说:“我总算盼到了出头之日!” “熊”对“能”说:“怎么穷成这样啦?四个熊掌全卖了!” “丙”对“两”说:“你家什么时候多了一个人,结婚了?”  相似文献   

2.
邝红军 《师道》2009,(7):90-92
师生关系是一个“热门”话题。之所以成为热门话题,并不是因为师生关系好得不得了,而是因为师生关系出了问题——出了大问题。 教师怪学生“捣蛋”“不听话”“跟老师对着干”。学生说老师“专制”“没有爱心”“没有耐心”。“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如以前了”,“教师这碗饭越来越难吃了”,一些老师在抱怨。  相似文献   

3.
范也冉 《辅导员》2010,(9):26-26
“图形王国”里的成员越来越多了,有“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等,其中“三角形”里又有“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四边形”里又有“平行四边形”“正方形”“菱形”“梯形”……他们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呢?这不,他们正聚在一起开大会,“图形国王”也参加了。  相似文献   

4.
一部分初期白话诗人由于受“五四”时代背景下特定文化心理的影响,其诗中的“比”与“兴”的方法受到了“象征主义”的强烈冲击,产生了极其明显的“变异”。首先是“比”,因为“象征性思维”的介入,一部分白话诗舍弃了传统的“近取譬”,较多地采用了更适于表现象征性主题的“远取譬”方法,拓展了“比喻”思维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5.
文章分析了家族企业人才任用现状的缺陷,引入了0-1变量,独创地建立“内外有别“的家族企业人才任用的目标规划模型,提出了针对“内部“、“外部“人才安置、任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惨无人道”与“惨绝人寰” 辨析:“惨无人道”指“残酷到了没有一点人性的地步,形容凶恶残暴到了极点”,“惨绝人寰”指的是“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  相似文献   

7.
文章提出了建立我国物流文化的框架性基本思路,包括物流经济文化、物流系统文化、物流管理文化、物流技术的构想,还提出了物流文化的定义(狭义定义),即人们对物流活动全部理念和整体运行过程的认识,并对发达国家的物流文化的特点--“服务中心说“、“利润中心税“、“成本中心说“进行了比较分析,在借鉴国际先进物理理论的基础上,笔者创新了“本土物流“、“合理物流“、“规模物流“、“高级物流“、“诚信物流“的物流理念.  相似文献   

8.
“人化自然“是实践的创造;实践推动了“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劳动创造了客体的美,也使人实现了“自然的人化“,从而产生了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  相似文献   

9.
多媒体教学的主导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多媒体教学的概况出发,提出了多媒体教学的主导地位,从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和缺点分析,提出了“教师学习多媒体制作技术““和“学生深度参与教学活动“的新思路,从而确立了多媒体教学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
洪宗礼主编的全日制几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增加了一个新的内容,这就是“专题”。整个初中阶段共有十个专题,分别是“狼”“荷”“长城”“汉字”“鸟”“叶”“气象物候”“广告多棱镜”“我心中的语文”和“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专题”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活动教学的内涵: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探索了、变革了、改造了活动对象,实现了学生主体能力的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11.
1.“欢度五一”“欢度国庆”的“度”误成了“渡”; 2.“理发店”的“发”误成了“發”;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好”的学校?什么样的教育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尽管教育部颁发的诸多文件对“好”的标准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许多专家学者对“好”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许多中小学校长也在办学的实践中对“好”的外延作出了积极的实践探索,但是受到长期传统“应试”文化和功利主义政绩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也许父亲真的对孩子“狠”了一点,但他狠下心来的“冷漠”,却造就了“我”今天独立自强的性格。原来,父亲把“我”当成一棵树,  相似文献   

14.
教师的心态     
王树云 《教书育人》2008,(11):69-69
现在太流行“绿色”了,各行各业都在追求“绿色化”。但从“绿色教育”“绿色学校”“绿色课堂”“绿色教学”“绿色批评”“绿色家访”等提法里我们可以看出,教育行业的“绿色化”大部分是指向学生的,有多少人关注过教师的心态是否“绿色化”了呢?  相似文献   

15.
孔子作为我国的教育始祖,其哲学经典中所反映的“仁”的思想阐明了要与人为善、与邻为善,强调了“仁”与人的品德和善性的关系。佛教在其教义中关于阐述“善”的思想内涵和“善”与六道轮回的关系,与孔子“仁”的思想不谋而合。孔子的“仁”与佛教的“善”的道德观所强调的共同点为道德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依据,强调出了“种善因,得善果”的基本要义,同时也为人们能主动遵守道德规范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俄国学者巴赫金继承了形式主义的传统,提出了著名的“对话理论”,肯定了具有多种声音的“复调式小说”。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视角的三个层面,即“限知视角”下的众人“对话”、共时话语中自我矛盾的“对话”和文本结构的“对话”,重新解读福克纳短篇小说《干旱的九月》后得出:各部分之间的“对话”丰富了文本的内容,使整个故事充满了张力。  相似文献   

17.
“五四”“人的文学”观初萌于晚清文学改良运动 ,此间 ,文学开始由贵族阶层转向广大民众 ,并初步树立了“人生”的价值意义。及至“五四”文学革命时期 ,“人的文学”观由起初“泛人性”地揭示人的“自然存在”,发展为“人生化”地描绘人的“社会存在”,进而达到了“个性化”地表现人的“主体存在”。之后的革命文学的倡导 ,进一步发展了“人的文学”观的意义内涵 ,它更加密切了文学与民众、文学与现实、文学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并且在文学中确立了广大民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五四”“人的文学”观发展到了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8.
谈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翻译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计算机专业英语翻译的三个步骤,介绍了计算机专业英语翻译的两种方法“意译“与“直译“,指出翻译要遵从“忠实“与“畅达“的标准,并结合具体实例说明翻译中要综合利用各种技巧.  相似文献   

19.
"了1"和"了2"的语义相似性及对外汉语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了1“和“了2“都由动词“了“虚化而来,二者在语义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严格区分“了1“、“了2“不利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简化.文章最后从认识论和教学法的角度分析,认为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抓住“了1“、“了2“的共同之处,强调核心语义,结合基本句型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20.
卿雪华  王周炎 《现代语文》2009,(12):110-113
本文针对泰国学生使用汉语助词“的”的偏误现状,归纳出了有关“的”的偏误类型,即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的”的缺失,“是……的”句式中“的”的缺失,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的”的多余,“的”“地”“得”误用,分析了引起这些偏误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